纪念罗荣桓元帅
1902-1963
罗荣桓元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从1927年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到1963年逝世,30多年的革命生涯,建立了丰功伟绩。罗荣桓元帅逝世后,毛泽东十分悲痛,几天内夜不能寐,写成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句“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表达了对罗荣桓元帅的无比信赖、倚重和惋惜之情。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恰逢罗荣桓元帅诞辰120周年,我们在这里举行系列纪念活动,对于贯彻二十大精神,缅怀罗荣桓元帅,传承红色基因,意义十分重大。
越高书记在全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班上的辅导报告中要求全市党员干部要持续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不断锤炼党性。罗荣桓元帅是重要的党史人物,他的崇高品格、伟大精神是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学习传承的红色基因、应当吸收补充的“精神之钙”、应当铸就筑牢的“党性之魂”。本文就如何传承罗荣桓元帅的崇高品格,争做新时代优秀的共产党员,谈谈思考和感悟。
衡阳党史馆-罗荣桓元帅专题展区
(下)
三、传承罗荣桓元帅实事求是、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崇高品格,做一个守正创新的共产党员
实事求是、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罗荣桓元帅革命生涯中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罗荣桓军政双优,不仅是政治巨匠,而且是军事大家。他十分注重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军事理论,并在作战指挥中灵活运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指挥艺术。1941年和1942年,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蚕食”。罗荣桓认为,山东根据地地域狭小,缺乏回旋余地,如果仍然按照之前打运动战的方法,将很难突破敌人的包围,为此他提出了“翻边战术”,即把主力部队部署在靠近敌人的根据地边沿地区,而不是设置在根据地的腹地,当敌人“扫荡”时,不是“敌进我退”“诱敌深入”,而是“敌进我进”,即趁敌人的包围圈尚未收紧,还有较大空隙时,选择敌之弱点,由根据地边沿游击区“翻”到敌人后方去,打乱敌人部署,粉碎敌之“扫荡”。“翻边战术”的应用,使斗争一步步推进到敌人的心脏地区,我军越“翻”越多,根据地越“翻”越大,为我军在山东敌后战场赢得主动权,使山东解放区逐步发展成为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略区。对此毛泽东高度评价:“罗荣桓的翻边战术,不是战术,是战略”。
罗荣桓注意着眼形势任务需要,及时总结政治工作的新鲜经验。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阶段,东北民主联军取得了夏季攻势的胜利。同时,土改后的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大批“解放”战士充实到部队中来,部队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幻想和平、厌倦艰苦战斗生活的思想有所抬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有效地调动官兵积极性,激发部队杀敌立功、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热情,成为罗荣桓思考的重要问题。就在这时,他发现了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三纵队以诉苦为主要方式进行阶级教育这个典型。他认为:“这在部队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创造,解决了当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问题,是部队政治教育的方向。”立即指示起草了关于普遍开展诉苦运动的训令和《东北日报》社论——《部队教育的方向》。诉苦运动很快在东北各部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成为提高广大指战员阶级觉悟,鼓舞战斗士气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同年9月,毛泽东亲自向全军批转了东北第三纵队进行诉苦运动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在全军开展的以“诉苦”、“三查”为中心的新式整军运动,为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罗荣桓元帅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意根据形势任务及环境条件的变化,研究新情况,采取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不管多么艰难,总能创造性地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打开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不断增强守正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像罗荣桓元帅那样,实事求是、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做一个守正创新的共产党员。
四、传承罗荣桓元帅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做一个严于律己的共产党员
艰苦朴素,清正廉洁,是罗荣桓元帅一生坚守的政治本色。
战争年代,罗荣桓和战士一样吃用老墙土熬出来的硝盐,穿补丁摞补丁的破军衣,晚上钻草堆、睡门板。行军途中,他的战马上不是驮着病号,就是摞满战士的枪支和背包。他虽自幼立志要当一名土木工程师,却从未想过给自己设计一所像样的住宅。新中国成立前,中央根据地的祠堂、庙宇、草棚、茅舍,延安的土窑洞,沂蒙山的庄稼院,都曾是他安身的住所。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家长期住在一所窄小的房子里,多次拒绝组织上为他改善住房。当他得知管理部门背着他加盖了一间秘书用房和车库时,立即作自我批评,并向中央写了书面检讨。
长期在险恶的环境里工作,罗荣桓的身体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他的健康很是关心,安排他到苏联就医。1946年7月,罗荣桓到莫斯科就医,组织上曾让他带上一笔钱,作为医疗费和生活费。但到莫斯科后,由于苏方的招待,这笔钱未能用上。那时苏联卫国战争刚刚结束,罗荣桓为我党在那里学习的一些孩子们添置了一些衣物及学习和生活用品,而他自己却未用分文。回国后,将余钱如数交给了财务部门。
1956年,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罗荣桓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以后,中央办公厅按规定要给他增派工作人员,增加车辆。他一概拒绝。警卫部门提出,首长外出时需派警卫车,家里警卫工作也应加强,要在他家增派副官和警卫人员。他仍不同意。经过反复商量,最后他只同意增加一名副官。他虽然担任许多领导职务,秘书一职只有一人。为了照顾秘书的学习和休息,罗荣桓还常常亲自签收文件。按照当时的规定,在他家里可以放映专场电影,但他坚决反对这样做。有一次他不在家,放映队来放了一场电影,他知道以后很不高兴,不仅批评了身边工作人员,还把总政文化部的负责人找来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出去看电影呢?你们放什么好片子可以打电话通知我,我想看就去,不想看就算,以后不准再到家里来放。”从此以后他家里再也没有演过电影。
罗荣桓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亲属子女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为阻止家乡亲友来京谋取“好处”,他要求湖南有关领导帮助劝阻来人,并不许他们免费乘车。他经常教育子女,生活上不要搞特殊化,衣服能穿的尽量补一补穿,要处处向工农子弟学习,一点不准特殊。罗东进和罗南下是罗荣桓的儿女,小时候上学离家比较远,有次星期六工作人员派车把他们接了回来。罗荣桓知道后,立刻把全家人叫到一起,严肃地进行批评教育。从老家出来的大女儿罗玉英,在补习好文化后,罗荣桓没有为她在机关找工作,而是要求她到基层去锻炼。罗荣桓在病危弥留之际,还批评儿子不该在没放假时回来看望自己。他对子女说:“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分给你们的。爸爸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
罗荣桓元帅一生清苦,一无私有,艰苦朴素,克己奉公,从不搞特殊化,从不为自己谋任何私利,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他在党内被称为“圣人”,其清廉家风堪称楷模。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这就要求我们要像罗荣桓元帅那样,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做一个严于律己的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以《准则》为标尺 ,以《条例》为戒尺,清廉自守、怀德自重。党员干部要在日常工作中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以反面案例为镜鉴,经常算算违法违纪的“政治帐”“经济账”“名誉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帐”,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永葆共产党人清廉本色。始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做知纪懂法的“明白人”,做严守底线的“规矩人”,做简静高洁的“纯粹人”,确保永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完结)
往期推荐
黔北川南新思想重要发源地——土地革命时期赤水地区学生运动概述
何长工与抗大教育(上)
中国是可以成为世界足球强国的——读骆德荣《戮力发展中国足球,推进强国强军伟业》有感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迈进现代生态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END
总监制丨张爱生
总编辑丨张铁林
策划丨徐颖
统筹丨田甜 陈锋
编务丨刘小阳 孙德安
设计丨张帅
扫码投稿
gonggao555@163.com
《百年强国梦》征稿启事
百年强国梦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