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政工元帅”罗荣桓(上)



纪念罗荣桓元帅
1902-1963

罗荣桓元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从1927年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到1963年逝世,30多年的革命生涯,建立了丰功伟绩。罗荣桓元帅逝世后,毛泽东十分悲痛,几天内夜不能寐,写成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句“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表达了对罗荣桓元帅的无比信赖、倚重和惋惜之情。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恰逢罗荣桓元帅诞辰120周年,我们在这里举行系列纪念活动,对于贯彻二十大精神,缅怀罗荣桓元帅,传承红色基因,意义十分重大。
越高书记在全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班上的辅导报告中要求全市党员干部要持续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不断锤炼党性。罗荣桓元帅是重要的党史人物,他的崇高品格、伟大精神是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学习传承的红色基因、应当吸收补充的“精神之钙”、应当铸就筑牢的“党性之魂”。本文就如何传承罗荣桓元帅的崇高品格,争做新时代优秀的共产党员,谈谈思考和感悟。

衡阳党史馆-罗荣桓元帅专题展区
(上)

一、传承罗荣桓元帅坚持原则、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做一个政治坚定的共产党员
坚持原则、对党忠诚,是罗荣桓元帅最重要的政治品格。
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后,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受到批评,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失去对红军的指挥权。而罗荣桓因多次在会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被说成是“宗派主义者”,随之受到排挤,并被撤销了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职务,派去江西地方搞扩红工作,在这样的境遇中,罗荣桓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扩充3000名红军战士的任务。毛泽东后来谈起此事时说:“在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斗争中,罗荣桓表现了坚定的原则性,并且遭到了撤职。虽蒙受冤屈,但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仍旧老老实实地为党工作。”
1943年3月,党中央准备让罗荣桓担负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一元化领导的重任,罗荣桓此时病情十分严重,此前已向中央报告准备修养半年,但看到中央决心已定,他毅然放弃休养计划,挑起了一元化领导的重任,树立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辉榜样。
在辽沈战役开始时,中共中央、毛泽东命令东北野战军首先攻占锦州。对这一明确的战略决策,林彪顾虑较多,犹豫不决,要求改打长春。在这历史性决战的关键时刻,罗荣桓坚决执行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关于南下北宁线,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军队在东北予以全歼的战略决策,确保了战役的全胜。毛泽东后来写道:“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充分肯定了罗荣桓坚持原则,对党忠诚的高尚品格。
罗荣桓元帅一生始终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站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方面,坚决维护党的利益,坚决抵制错误路线,不折不扣地执行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体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崇高政治品格和伟大精神风范。所以毛泽东称赞他是“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可以一辈子共事的人”。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忠诚不是一时一事的坚持,而是一生一世的坚守,不管风吹浪打、无论艰难困苦,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如一、忠贞不渝。忠诚不是片面的而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的忠诚,也包括思想、情感、工作中的忠诚;忠诚是发自内心、自觉主动的奉献与付出,是在思想上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认同,行动上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竭尽心力、无怨无悔。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践的,作为衡阳人,忠诚于党和人民最现实的体现就是要为推进衡阳中心化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像罗荣桓元帅那样,坚持原则、对党忠诚,做一个政治坚定的共产党员,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沿着正确政治方向踔厉奋进、笃行不怠。

二、传承罗荣桓元帅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崇高品格,做一个植根群众的共产党员
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是罗荣桓元帅身上最闪光的优良作风。
在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罗荣桓带领部队经过7天的跋涉胜利走出草地后,毛泽东问:“罗荣桓同志,你走出草地有什么妙计啊?”旁边的罗瑞卿用精辟的语言代表罗荣桓作了回答:“他的妙计就是坚持同群众生活在一起,依靠群众又带领群众前进。”在长征途中,战士们为了让罗荣桓休息好,为他搭了个草窝,但是罗荣桓坚持同战士们一样露宿,把草窝留给了伤病员。进入草地不久,部队便断了粮,连吃上一餐野菜都算是很“奢侈”了,但就是这样的野菜,罗荣桓也让给掉队的病号。罗荣桓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与群众结合在一起,与群众同生死、共命运、心连心,赢得了群众的崇敬和爱戴。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每到一个地方,罗荣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基层,到群众家里访贫问苦,掌握群众工作第一手材料,做到心中有数。八路军115师刚进山东时,老百姓并不相信八路军,因为当时老百姓经历了多年的军阀混战,再加上日军时常冒充八路军干些伤民害民的坏事,所以见着穿军装的就跑。罗荣桓便组织干部下基层,访百姓,听民声,采取了减租减息等一系列政策,让百姓明白来山东的八路军部队与土匪、军阀完全不同,是“井冈山的红军、平型关的罗主任”。
罗荣桓把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看作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的根本体现。在早期的政治工作实践中,他坚决贯彻毛泽东关于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制度的主张,致力于纠正打骂体罚士兵、侵犯群众利益的军阀残余现象。他事事处处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他经常教育部队,即使是为群众办好事,也要先做动员工作,弄通思想,和群众一起干,否则,还是会脱离群众。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一次检查工作中,发现某地为便于反“扫荡”中隐蔽部队、疏散群众,强令老百姓收高粱时不准砍高粱秆,否则就要严惩。他立即予以纠正,指出对群众不能搞强迫命令,要把道理讲清楚,使我们的规定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罗荣桓对毛主席关于“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论述感受很深。他认为,人民战争是要靠人民供给和支援才能打赢的,我们应当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不浪费一粒粮食,不多用一个民夫、一辆大车、一匹马。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1942年,他发动部队开展生产节约运动,克服由于敌人封锁造成的困难,仅半年多时间,就使根据地人民每人平均减少了10元钱的负担。 
建国后,罗荣桓依然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他给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说,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群众上门来请示或汇报工作、或找他解决问题都不能“挡驾”,都要热情接待好,并协助解决他们的问题。所以在他家门口,更多的是自行车。作家白刃曾写诗专门称赞此事:“革命友谊重山河,首长关怀暖心窝。帅府门前客不断,单车倒比汽车多。”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胜利之本。在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罗荣桓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领导干部身上的血液,领导干部脱离了群众,生命就要枯竭。”无论是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总是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正如邓小平所说,罗荣桓从来相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最善于动员、组织群众和依靠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党的群众路线任何时候都不是一句空洞、抽象的政治口号,它体现在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的一言一行之中,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要像罗荣桓元帅那样,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做一个植根群众的共产党员,充分尊重群众、体恤关怀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甘心奉献群众,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待续)

往期推荐
黔北川南新思想重要发源地——土地革命时期赤水地区学生运动概述
何长工与抗大教育(上)
中国是可以成为世界足球强国的——读骆德荣《戮力发展中国足球,推进强国强军伟业》有感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迈进现代生态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END
总监制丨张爱生
总编辑丨张铁林
策划丨徐颖
统筹丨田甜 陈锋
编务丨刘小阳 孙德安
设计丨张帅


扫码投稿
gonggao555@163.com
《百年强国梦》征稿启事

百年强国梦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