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
最近武汉市中考普高线和省级示范高中分数线出来了,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是孩子终于过线了,愁的是孩子无高中可读。
而细心的网友发现,中心城区和新城区普高线差别很大,最大的差距有96分,而刚刚公布省级示范高中分数线更让家长不淡定了,因为市中心上不了普高的分数线,在某汉南竟然可以读省级高中汉南一中!
那么为什么武汉市区和郊区分数线差距这么大呢?
01教育资源决定分数线
武汉拥有15个行政区(功能区),其中7个中心城区、2个功能区采取中心城区教育政策,6个郊区采取郊区教育政策。
由于郊区和市区的教育体系不互通,加上郊区地理位置偏远、城镇化比中心城区慢、教育设施配套和师资力量薄弱等多种原因,导致郊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远远低于中心城区。
按照政策,中心城区的孩子不能报考郊区的高中,郊区的孩子除了华师一附中和武汉外校外,只能报本区内部的高中。
这样一来,武汉郊区竞争压力就没有市区大,加上有些郊区本身高中数量多,普高线自然比市区低很多。
比如黄陂拥有6所公办高中,市区和郊区整体普高率差不多都是55%往上走,自然郊区的普高线远远低于市区。
而汉南区由于面积小、位置偏远,本地人口吸引力不足,导致学生数量很少,竞争就比所有的区小,自然今年普高线全市最低。
02市郊屏障保护郊区教育
看到这里,还是有很多家长会觉得对市区的孩子不公平,因为武汉市中心城区不是所有地方教育资源都好,特别是一些原本郊区,后来“升级”为城区的地方。
比如白玉山、青菱以及东湖高新的龙泉,有的地方的教育甚至还不如一些郊区发展好的地方。
这个确实是在郊区变成城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城区的孩子不管他所在地有多么偏僻,它的教育资源和体系一定是比郊区偏远地区优越的,而且选择权也比郊区多。
如果拿东湖高新的龙泉山和新洲阳逻对比,肯定会觉得不公平!但是如果拿龙泉山和新洲徐古、旧对比,和黄陂的木兰乡、姚家集,蔡甸的消泗等地方对比,你会发现,龙泉的教育资源优势还是很大的。
其实不让中心城区孩子报考郊区高中,本质对郊区农村、山区等地方孩子的教育保护。是郊区自己给自己山区农村地区的孩子一次翻身的机会。
比如今年高考黄陂二中第一名考了613分,但是他当年中考成绩才378分。这个分数当年别说市区普高线没过(2020年市区普高线384分),甚至连黄陂六中的录取线都没有过(2020年黄陂六中380分)。
但是由于郊区普高线低,给了他一个读高中的机会,虽然是北部教育资源不好的高中,但最后还是凭借老师和他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逆袭!
而一旦郊区给市区的孩子开了口,像他这样成绩中等读不了黄陂一中和黄陂六中的山区的孩子,最后很可能由于市区大量市区普高线以下的孩子涌入黄陂,导致他没有读高中的机会。
这并不符合教育扶贫的本质和初衷。
03教育保护既有得也有失
很多人每次只看普高线就觉得对市区孩子不公平,却不知道市郊教育屏障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好的一方面是让郊区大批农村的孩子有高中可上,避免加入市区内卷大本营,减少了竞争压力。
不好的一方面则是限制郊区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已经城镇化地区的教育发展,同时了限制了成绩好的孩子的选择权。
比如,虽然郊区的普高线比较低,但是郊区的孩子不能像市区的孩子那样只要分数达到了就可以报考九大名高。
除了华一和外校,郊区的孩子目前是拿不到市区其他高中的分配生名额的,只能报考本区的高中。
作为郊区的高中,本身竞赛就比市区少,有的几乎完全没有,自然不会像其他高中那样有很多的竞赛通道和竞赛名额,更没有所谓的保送名额了。
这使得郊区一些成绩好的孩子,上不了华一和外校就只能在本区里读,享受不到更优质的资源。
而郊区很多地方城镇化非常好,并且已经与市区相容了,但是教育体系还是郊区体系,跟不上市区的发展,导致很多优质生源外流。
比如盘龙城那边有些家长总会找一些办法让孩子去市区读,这对地区教育发展并不利。
因此,教育保护在保护一部分孩子利益的同时,也会限制一部分孩子的选择权,更会限制某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这样对比了之后,你还会觉得普高线对市区的孩子不公平吗?
///
综上,武汉目前教育体系确实有市区和教育之分,目前也不具备完全打通的条件,毕竟城乡之间发展差异巨大,教育扶贫在任何时候都是教育的根基和根本,不能为了某些城区家长所谓的不公平,而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但是随着武汉郊区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未来郊区城镇化与市区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市区和教育也会相互沟通。
比如城区新建高中,部分名高去郊区开设分校等多种方式,让城区的孩子和郊区的孩子,享受更多的教育权利。
最后想说,中考只是孩子人生中一个阶段,大家不要过分焦虑。家长能做的就是支持孩子、做好他的后盾。
过线了,就让他好好努力,为三年后的高考做好充足的准备。没过线,也遵循孩子的意愿,尽量为他铺好后面的路,至于未来的路走得好不好,更多的是看孩子们自己了。
-END-
编辑:筱攸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