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我爸给我柚教的诗里,有一首很应景的。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我一听这首诗,第一反应是,这不是秋天的露营么!
你看啊,秋天,蜡烛,照应着冰冷的画屏,用扇子拍打着萤火虫,像天梯一样的夜色,非常寒冷,躺着看天上的牵牛和织女星座。
这不就是在山里的帐篷里,露营灯照应着帐篷,旁边有很多虫子,有点冷,躺在帐篷里看着天上的星星。
我是这样认为的,并且觉得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初秋露营爱好者的状态。
直到我看了百度百科里的解析,它是这样说的。
这个赏析非常棒,简直不能更棒了。
这直接说明了一件事,每个人的悲欢各不相同。
如果只是单纯地描述客观事物,那每个读者都会有各自的理解。
“月色很美”“天气很凉”“父亲的背影”,到底看到这一幕的人会有什么理解呢?这大概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
所以,了解一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很重要,但重要归重要,和自己如何理解却并没有什么关系。
出现这种诗人表达悲观的观点,但读者从中读到了希望的现象,也非常正常。
更何况,诗人可从来没解释过自己到底想表达啥。
除了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