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在工厂,很多次听一个同期入职的女同事说一句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在谈论起别人的时候。
时至今日,我仍很确定自己不喜欢这句话。
讲这种话的人,显得很妄自菲薄。仰望高人、高处、高位,把自己放在低到了尘土之下的位置,低到了没有自尊的层面。为什么一定要跟人比?还比得如此极端?得死,得扔。
民间还有另一句话,极其宽慰人心。“世人都说路不齐,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汪曾祺有首小诗说“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套用这一句式说我自己,“我有一好处,从无嫉妒心。”
我好像极少羡慕别人,也从没有嫉妒妒嫉过谁。绝不会学舌“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种话。
想起这件往事,若是放在从前,大概会评判前同事的认知,以为自己是对的。近年的一大进步,是不再轻易认为“我是对的”。
因为认识到人和人的差别极其巨大,反而越来越能接受别人的思想、情绪、表达。碰到与自己观念、信条、意见相左的人,也不再坚持“我是对的”。
会想到:唔,原来TA是这样想的。
非得去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非得要求别人与自己保持一致,非得……一定会令双方都头疼和痛苦。不论是家人、同学、同事、还是朋友之间,关系只会疏远。
前段时间我有篇公号文章被删了,标题是《什么最重要》。后台收到消息,我怎么也想不起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敏感词。以前我会把文章同时发在微博豆瓣头条等多个平台,就是怕文章会丢失。偏偏这一年多来,每次都是直接写在公众号里,懒得复制粘贴到别处,这篇就找不到了。
我就很郁闷,到底是什么文章被删了呢?后来翻豆瓣影评,终于想起是《全民追女王》观后感。
这部喜剧片是去年疫情期间看的,好像是“得到”里的邵恒在节目中推荐的,也可能是别人。讲的是一个男记者、演讲作家跟女总统竞选人的爱情纠葛……很扯,很好看。
这部影片让我有很多思考:
政见不同、信仰不同可不可以做朋友?
地位悬殊、身份不同可不可以做情人?
……故事里,是可以的。影片结局是女总统成功当选,男记者成了第一先生。
片中男主角跟好朋友有一段争吵,对话很有意思,涉及了党派、信仰、种族等等话题。大概就是引用的那段对白,被以为有问题。
我以为整部影片最精彩的、划重点的就是那段对话。它提醒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如何看待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明确朋友、恋人、家人之间什么最重要,该怎么做。
什么最重要?
爱。
怎么做?
尊重那份差异和不同。和谐相处。
多好。
很多人不懂得“尊重那份差异”,总想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我以前也是,现在会经常提醒自己做到——尊重那份差异。
前段时间小曦同学自己住在临沂的家里。我怕她天天点外卖,就在回青岛前包了馄饨和水饺放在冰箱冷冻,让她可以自己煮点饭调剂一下。
结果绞肉馅时我放了一丢丢姜进去,就被她吃出来了。
小曦同学不吃葱姜。方便面里的调料包里有葱,她从来不放,炒菜放一点葱姜爆锅她一准能吃出来,一定会给挑出来。以前我也会讲她“挑食,事多,人家都吃你为什么不能吃?没饿着,饿你三天狗屎都是香的……”
嗯。这种糙话不知从哪听来的。
问她为什么不吃,她说吃了恶心。闻着味道就恶心。
自从我把“尊重那份差异”当信条,就不再批评她“挑食、事多”了。谁规定炒菜一定要放葱姜?她在家我一般不买葱姜,还省钱了呢。
抖音上看了许美达的一段视频,讲她看的一个节目《那些吃饭奇怪的人》。有个女人二十九岁,三岁以后的26年每顿只吃薯条。在别人眼里,她极其偏执,甚至因此丧失了社交能力。她后来去看医生,因为她女儿也有了“只吃土豆”的倾向,而她也认为这是不健康的。
结果,基因检测告诉她“你就是这种人”,有一种人的味觉系统只能接受很少的味道。她的基因就决定了她只能接受薯片的味道,其它食物对她来讲,肉体的反射全部都是痛苦。上帝就是这样创造她的。
刚看片头,许美达也说把这女的扔井里饿三天,从井里出来就什么都吃了,连筷子和碗都能吞进去……看完节目,她说,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都宽容一些吧。你不知道别人在经受什么样的痛苦和折磨。
看了这段视频,我觉得小曦同学不吃葱姜那都不叫事儿了。既然吃姜葱的肉体反射是恶心,为什么要求她吃?还说她挑食、事儿多?
想起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个男孩子第一次领女朋友回家,他知道女朋友对花生过敏,特意交待妈妈不要带花生的食物。结果他妈妈觉得女孩事多,还没过门就这样,不得给个下马威?男孩不叮嘱还好,一叮嘱,这个妈妈把花生磨碎了煮在饭里。
结果,女孩吃了差点送命。
无知无畏,无知,才如此不尊重别人的差异。
不仅仅是饮食习惯的差异需要尊重。意识形态领域,更多的差异,如此彼此尊重,对别人宽容,别人也会尊重我们,对我们宽容。
这世界也会变得更美好一点吧。
今日荐书
《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系》注音版
全15册团购价:159元
勇敢冒险系列(7册)注音版
团购价:86元
温情友爱系列(8册 )注音版
团购价:96元
包邮,敬请放心购买。
点阅读原文下单,
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