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剧照 by网络
写下这个题目,想起去年夏天。
是高考成绩出来,填报志愿的那些日子,跟朋友一起吃饭,谈到孩子的“不听话”啊,“叛逆”啊,我引用了张爱玲的一句话,看似宽慰别人,更像是安慰自己,惹得几个中年老父亲老母亲纷纷举起酒杯。
张爱玲的那句话是: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我读过很多张爱玲,但不记得这句话语出哪篇。刚刚搜索了一下,原来是一篇散文,《非走不可的弯路》。文章很短,索性引用在这里——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了,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这篇小散文,即便是现在读来,也觉得非常有价值。
特别是最后那句“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我猜张爱玲写这篇散文,回想年轻时走过的弯路,一定像她晚年的形象一样,满脸都写着“不悔”。当然这是我猜的。
世上从来没有一味药叫后悔药,既然后悔无药可救,为什么要说后悔?不如姿态好看一点,从不言悔。
不过。
话虽这么说,但作为“过来人”,作为中年老母亲,难免常心生“拦路癖”。
以“我是为你好,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来语重心长;以“你是小孩你懂什么呀”,“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来耳提面命;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等,来苦口婆心……总之是为孩子的成长教育,“过来人”总有“一本大经”。
我其实越来越觉得,成长教育并不单单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家长也需要成长教育。
不然,孩子高中毕业大学毕业甚至是硕士博士毕业了,父母仍然不相信他(她)已经具备的各种能力,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的人生,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去“管”孩子,干涉对方的生活,最终只能令到双方都很痛苦。
特别是,如果父母并没有多少见识和常识,还特别强势,以为自己特伟光正,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困扰可能更大。
周末看了一部2009年的英国电影,《成长教育》。结合刚刚被警方拘留的顶流事件,更觉得这部影片有特别好的教育意义。
小曦同学这两天被我diss得不行,表示不想跟我说话。只因我无情地嘲笑她粉过的顶流,还帮她庆幸“幸好没抢到演唱会的票”,没造成金钱上的损失。但时间呢?
也算“年轻时弯路”的一种吧。
我篡改了一句据说是杨绛的话,说给她听,“我谁都不粉,粉谁我都不屑……”
《成长教育》是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Lynn Barber)的回忆录改编的。虽然故事发生在60年代,但作为观众,我们完全相信也可以发生在21世纪的今天。
我甚至想,如果都某竹啊谁的看过这部电影,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去顶流吴某凡的别墅被选角之类的事?
如果不迷信偶像,不迷信大叔,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一切?你都是“家庭也不差,一个月零花钱就十万块”的富家女了,还要哪样?
有个女作家,好像是叶倾城,曾给女儿写过几条谈恋爱择偶的忠告,我记得其中一条是,“只跟同龄人谈恋爱”。
我昨天才知道“顶流”出生于1990年,对十七八岁的女孩来说,这个年龄难道不是大叔级别吗?
16岁的少女珍妮(凯瑞·穆里根 Carey Mulligan 饰)是个高中生。她父母,特别是父亲反复督促她学拉丁文学大提琴,为的是考牛津。
一天,珍妮去上大提琴课,放学时遇到倾盆大雨。一辆小轿车停下来,车上中年人探出头,说:我知道你不会随便坐陌生人的车,但是我很心疼你的大提琴淋雨,我可以请求载你的大提琴吗?
中年大叔深谙少女之心。特别会搭讪,特别会聊天,特别幽默,特别善解人意。后来珍妮还是上了他的车,认识了大卫。
搭错车。
大卫带珍妮参加拍卖会,出入音乐会赛马场等场所,见识光怪陆离的高级生活。为了庆生直接带她从伦敦飞往巴黎,在珍妮父母的允许下。
看弹幕有人说“女孩还是要富养啊”,我心想:父母也要有见识才行啊。一家人被个骗子骗得团团转,还以为女儿傍上了牛人,比女儿更想走捷径。
16岁的少女迷失了,她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迷失了呢?
珍妮甚至不在乎退学。她反驳老师和校长,对老师说,你也很聪明美丽,读了剑桥,那又怎样?如今不还是在这里教作文过着将死的生活。她又跟校长说,教育是这样枯燥,我为什么不能去追求自由的生活?
其实在发现大卫是小偷的时候,珍妮就应该止损了。但还是走到了差点要跟大卫结婚的一步。如果不是恰好发生戏剧性的一幕,她在车上发现了一封信,知道大卫早已娶妻生子。
《成长教育》这部电影好在结局不错。也许“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吧。珍妮幡然醒悟,不忘初心,在老师的帮助下,最终考上了牛津。
珍妮成长了,对珍妮的父母来说,遇到大卫经此一事,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教育。
如果珍妮妈妈,不因大卫赞美她年轻的一句“珍妮,你没跟我说你有个姐姐”而对他心生好感(巧言令色者,鲜矣仁);如果珍妮爸爸,不因轻信大卫认识牛津的教授,托他“给捎个话”……
再次想起李中莹老师的话,关于父母的责任——
父母的责任,学习教育的孩子方法、技巧;给孩子时间、空间;帮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给世界一份正面影响。
相关文章
给独居女生的善意提醒
放下了对名牌包包的执念
北大女生疑遭男友精神控制自杀事件:一个人能控制另外一个人吗?
《海的女儿》与“人类女孩”的成长
吴秀波的小三的爹妈,现在才知道没好好约束和管教啊?
女孩子小心点总没有错!带防身招数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