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俗”字误导,差点错过的好剧



最开始看到《俗女养成记》这个剧名,本能排斥。
为什么呢?想了想,对“俗”字,大抵是在内心存了偏见。
衣品不好,低级趣味,格调不高……都会被归为“俗”。俗气,是一种“我以为”的每个有追求的女性都会努力摒弃的气质。俗女?谁愿意被归为俗女的行列?
我们一路打拼,读书学习,穿衣打扮,修心养性,保持体型,养颜美容……为的,不就是脱离“俗”字?
后来看到很多篇文章有提到这部台剧,连我几乎每篇文章都不会错过的一个读书号都提到了这部剧的第二季。都拍第二季了……可见,不俗。
利用周末两天追完。十集,每集五十多分钟。
很久没有看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大笑,笑出声来,面部肌肉还是笑的状态,泪却不自觉流了下来。真是笑中带泪,泪中带笑。
俗女,并非“俗气的女人”。我被片名中的“俗”字误导了,自以为是了。
国语中的“俗女”,应该是“世俗的、俗家的、普通人家的、平凡的女孩”的意思吧。
看到有条点赞最高的评论:建议大陆不要拍女性题材电视剧了,台剧和美剧够看了,没必要再浪费资源金钱时间去拍那些假模假式的女性主义。
我对所谓“女性主义”没有概念,这倒是一个观点。
认同这种评论,大概不会被冠以“崇洋媚外”的帽子了。毕竟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自豪一下。犹记十年前,小马哥在一个大会上的讲话,“全球80%的华语音乐在台湾创作,不论电影、戏剧、舞蹈、设计,我们都已经站上世界舞台。”
现在回想,这就是文化自信。

《俗女养成记》的女主角陈嘉玲,生活在台北,39岁,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还丢了工作。
这部剧用第一人称、两条线交替并行,讲述了陈嘉玲的成长历程。一条是现在的大城市白领的陈嘉玲,一条是生活在台南的小女孩的陈嘉玲。
不同于成人世界里的鸡飞狗跳一地鸡毛,儿时的陈嘉玲,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家庭——爷爷奶奶(她唤作阿公阿嬷)爸爸妈妈,她还有个弟弟叫嘉明。
那是一个在台南小镇开祖传药铺的传统家庭,很俗世的生活,很有爱——陈嘉玲从小生活在一个特别温暖、特别有爱的家庭。
曾看到过一个说法,“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
陈嘉玲在台南的家,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虽然有争吵,但阿公爱阿嬷,爸爸爱妈妈是显而易见的。
阿公曾对小陈嘉玲开玩笑说她是她爸爸捡来的,她信以为真,放学让阿公去接以检验自己到底是不是陈家的小孩,偏偏阿公那天忘记了接她,嘉玲便离家出走。寻找嘉玲回家的过程非常搞笑,但让人感觉很真实。
这桥段很多人经历过。我想起有个前同事也有过类似的经验,说小时候听邻居说自己不是亲生的,说得有鼻子有眼,总想着去找亲生父母。小曦同学小时候,我也有讲过她是“垃圾桶捡回来的”,庆幸她不相信。
有个剧情是陈嘉玲到女同学家写作业,女同学家房子很大,妈妈很温柔,还会做甜点,她很羡慕,觉得自己家很破,很吵,同学要去她家写作业的请求也拒绝了。
后来才知道,女同学爸爸一回家就跟妈妈吵架,吵到要离婚了。对照之下,陈嘉玲才意识到自己的幸福。
陈嘉玲的家,用“其乐融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陈家也展现了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的模式。她的妈妈,有点像樱桃小丸子的妈妈,总是在厨房忙碌。她的爸爸,有点怕老婆,虽然是长子,一直被父母管,像个大小孩。

我看到弹幕里有人说,陈嘉玲家“重女轻男”,她阿公阿嬷爸爸妈妈对她的疼爱,到了“偏心”的程度。这跟大陆电视剧中多“扶弟魔”的人设,简直是两重境界。
《俗女养成记》里,陈嘉玲的家,有一种温暖的、俗世的、治愈的氛围和画风。
特别是最后两集,嘉玲考上了台北的学校,家人的关切和温暖,表现得淋漓尽致。
爸爸用录像机拍摄视频,让每个家人跟嘉玲讲几句话,细无巨细地交代她各种注意事项。爸爸跟阿嬷还亲自示范乘坐摩托车的标准动作;妈妈因为她修改志愿的事跟她冷战,但在夜深人静之后,把好吃的好用的装箱,叮嘱她照顾好自己。
一个在特别有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女孩,应该是知道什么是爱,知道什么是做自己。陈嘉玲其实是活成了她阿嬷一直想活的样子——做自己。
剧中有段台词可谓点睛:“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得你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嘉玲最后去台北的一家公司面试,被女面试官问到“有没有想过未来十年你在哪里”,她似乎幡然醒悟,说要“回家”。她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小时候以为人生很长,长大后才知道人生很短。生而为女孩,应该怎么活,应该怎么过,并没有标准答案,《俗女养成记》也没有告诉我们。
陈嘉玲的故事,更像是一个关于和解的故事——剧终时,她回到台南老家,买下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去玩耍的鬼屋,遇到了小时候的陈嘉玲。
这部剧之所以打动人心,恰恰在于它讲的是一个“俗人”的故事。
ps:剧中爸爸角色的扮演者是《大佛普拉斯》里的旺财,扮演小陈嘉玲的演员也超级可爱。

相关文章
我看《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我看《我和我的父辈》:有失望,有惊喜
我看《忠犬帕尔玛》:战斗民族也会拍忠犬故事啊
我看《关于我妈的一切》: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那样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