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认识了一个曲师大读书的同学。
当年他在简书上写鲁南故事,文字很细腻,写作很勤奋。关注了他,后来加了微信。
他有很多临沂籍的同学,我就说你哪天到临沂,我请你吃饭。
他很喜欢旅游。大学期间,每个学期家里给他一万块钱,供他自由支配。除了学费和日常花费,他用那笔钱,用所有的寒暑假,基本上走遍了全国。
有次,看他朋友圈,要到临沂,我就联系他。
他和一个同学一起。我带着小曦同学,那年她读高一还是高二。
在水边。
他临沂的同学一见我,可能有点吃惊。说以为年轻女孩。
没想到,是女孩的妈。之所以带女儿去,是想让她见识一下“人家的孩子”。
很有礼貌。一看就很有家教。
他家江苏的,考曲师很是奇怪。但曲师大是考研的主力军。
第一次见面,他带了自天津买的小礼物。一张皮影画,镶在木相框里,现在还摆在我家餐边柜上。
那顿饭,吃了什么,聊了什么,大都忘了。还记得,他报考了苏州大学的研究生,在等成绩。还记得,他们聊起班里有个同学四年体重长了六十斤。
为什么?基本上是呆在宿舍打游戏。不太活动,又吃垃圾食品。
你看,同样的大学四年,有人一边读书,一边写作,还一边周游了全国;有人,一边打游戏,一边增重六十斤。
就想起一句话:人和人的差别不相上下,唯有行动产生差异。
后来,他顺利考上苏州大学。读研期间,又是利用寒暑,走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去了很多地方,因为喜欢汪曾祺,还专门去探访过高邮。
我是怎么知道的?他是写文章的人,这些,他文字里都有记录,朋友圈也会发。
再后来。我前几天想起他,翻了翻他朋友圈。发现他已经在读美学专业博士了,研究方向是文艺美学和文艺批评。写出了很有分量的学术文章。
为什么会想起他?
疫情三年,现在在读大学的很多学生,本来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或公众假期,出去走走的。
但疫情之下,学校封闭,根本不可能有“说走就走的旅行”。
可能,在济南读书的孩子,大学城远离市区,很多学生连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也不曾去过,就要毕业了。就别说跨省的旅游了。
有大学生在网上说,他理想的大学四年,不是这样的。
是怎样的呢?
大概像曲师大那个同学一样吧。
看到那句“疫情已三年,青春才几年”,觉得莫名悲哀。
今天忽然有很大的无力感。
可能天气原因,一个冬天都没下一场像样的雪,也很久没下雨了。阴了一天,雨也没下来,沉闷得很。
也可能疫情四起,很多城市又开始了网课,难免会发出“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的叹息。
还可能是脚丫子蠢蠢欲动,但哪里也不能去,哪儿也去不了……我还有山西,贵州,甘肃一游的心愿。
还有,还有……
小曦同学暑假要回国。国航机票1万7,飞北京的隔离政策可能是21+7,隔离费用至少6、7千吧,返程机票估计也得近2万。
我数学虽然不太好,掐指一算也知道得四五万块钱。
就跟她说,要不你别回来吧。
拿这个钱出去玩,可以去好几个国家了。
不行。暑假三个月,哪怕隔离将近一个月时间,还是想回家。
说明,家对她还是有吸引力的。
疫情之初,谁能想到疫情会持续三年?或者还会继续下去,与人类共存。
过去的这两年,有太多太多遗憾。
我父母2018年才办了护照。我还记得带他们去办护照那天,我妈因指纹不清晰,试了十个手指,录了很长时间。我爸去取护照的那天,在出入境管理局办公楼前自拍了张照片。意气风发。
拿到护照,他们也畅想过,先去哪个国家旅游。
他们已经八十多岁,疫情继续,他们还有没有机会走出国门?
前几天,我妈说:我试着走不动了。
不止是青春才几年,是所有人的人生。
是“30岁的人,人生的10%是在抗疫中度过的。”
因为疫情,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了这样那样的改变。
那些计划好又被迫搁浅的旅程,那些想去看却没看到的风景,那些想拥抱却抱不到的人……有多少事,可能,来不及。
想到这个,莫名悲哀。
昨天,小曦跟同学利用短暂的春假去了希腊。
之前的寒假,他们已经去了西班牙丹麦等几个欧洲国家。
除了叮嘱她戴好口罩注意安全,也唯有祈愿一切都好。
疫情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考验。
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该做的事,还是要去做。
不如,还是去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做该做的事。吧。
推荐阅读
疫情教给我们的
做核酸
疫情之下,更要有积极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