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上海还好吗?


极少做梦。昨晚,不,应该是今晨,却做了个梦。
梦到一个身在上海的朋友。梦中的她,那么真切的面容。我跟她,其实从未真正谋过面,但在网上已认识了十几年了吧。
梦中,我是去了她家里。是的,她邀请过我,去她家玩。
冷,她找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还问我饿不饿,要不要煮点东西给我吃,说话间,她老公回来了……天啊,我从来没在网上在朋友圈见过她老公的任何一张照片甚至身影,却在梦中,见到一位修长的男士的身影。
醒来,很想问她一问:你在上海,还好吗?
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住了。
没问。
想都不要想,作为一个体面周全的人,她一定会说:还好。
不然。还能说什么呢?
网上看到一段话:
你住的城市下雨了,我想问你有没有带伞,可是我忍住了,因为我怕你说没带,而我又无能为力。
是的,是的。
朋友圈很多上海人。我有个表妹也在上海。
我想问,你在上海还好吗?
翻翻他们的朋友圈。还是忍住了。也是因为,知道会说还好,知道自己其实无能为力。
我现在住的地方有个院子,院子有些很普通的蔬菜。
苔菜、菠菜、油菜都是春节前种的。苔菜油菜已经窜了苔子,开了花,但是还能吃;菠菜种得太密了,缺水缺肥,长得矮小,本来想拔掉扔了,再种点别的,还是一棵棵择出来,焯了水,密封冰箱冷冻……
择菜的时候,真是有想到,你,你们在上海还好吧?
作为一个北方农村出生的小孩,我对上海最早的认知,是通过两部电影。还有六七十年代流行的一种帆布旅行包。包上面印着上海外滩的图案。
通常帆布包是水洗做旧的蓝色,图案像是白漆刷上去的,“上海”两个字是美术花体字。很多年后,我给一份家电营销刊物写广告软文,因为代理品牌的厂家在上海,软文里还提到过那种帆布旅行包。
电影,一部叫《霓虹灯下的哨兵》,一部叫《战上海》,还有一部,我记不太真切了,叫《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对《一江春水向东流》影片内容的记忆并没有多少,但是记得放电影那天,部队家属院有个同学的妈妈,哭到心脏病突发。
看《霓虹灯下的哨兵》,我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南京路上好八连”,南京路为什么在上海而不是南京?是不是拍电影的人搞错了。
以至后来,每次去上海,我都要跑到南京路步行街上,拍张照片。
那部电影中,饰演连长的演员,在“艰难探索时期”自杀了,他儿子是我父亲的战友,现生活在南京。

至于《战上海》,除了海报隐约有点印象,已经完全不记得内容和任何一句台词了。
《霓虹灯下的哨兵》里,倒是记得一句台词:赵大大啊,赵大大,你黑不溜瞅的,靠边站。是连长说的。
片中,那个上海籍新兵叫什么来?童阿男,只记得他长得很好看。
最近看的一部关于上海的电影,是《爱情神话》。
徐峥马伊俐主演,中年人的爱情。讲上海话,吴浓软语,不看字幕,听不懂。但听着,很舒服,很优雅,甚至很精致,也很家常。
看《爱情神话》时,不知为何,突然就想起二三十多年前朋友跟我念叨过的一段顺口溜:
青岛港,上海洋
北京朴素又大方
……后面两句,怕敏感的人以为地域黑,就不放了。
前段时间,我还跟闺女说,你毕业了,支持你去南方工作。首选上海。毕竟,上海是最发达、也最文明的城市。
在她还是个学龄前儿童时,我在部落阁写博客,记录过日常。有个叫“上海老树”的前辈经常互动,还曾留言说让小曦同学将来考上海的大学,去他家玩耍之类的。我至今记得。
她没能考到上海。我仍然希望她将来能有机会去上海工作,生活。
不知她还记不记得,两岁多第一次到上海,夜幕中看到猛然间看到外滩那些鼎鼎大名的建筑亮化的灯光,发出的一声惊呼。
好漂亮。
前些日子,给一个上海的同学打电话。
他是我的小学同学。小学四年级转学回到上海。
我记得他,他不记得我了。我小学二年级转学到城里上学,只跟他做同学一年多。他不记得我,很正常。
我记得他,是因为他的名字,还因为他小时候长得很漂亮,像《霓虹灯下的哨兵》里的童阿男。还因为他父亲是团长。还因为,我人生见到的第一本少年儿童杂志,是在他家,叫《红小兵》。
还因为,他曾告诉我,上海人的头发都会抹油,亮亮的,就是吃了油条或馓子,把手上的油抹上去。说这话时,我们站在部队大灶食堂旁的路上,一条叫阿黄的狗,应该也在不远处。
我是一个农村小孩,刚进到城里,竟然就信了。
而他,一点儿也不记得这些事。
我问他,还好吗?
他说还好。在家隔离了十天,正要去换班。
上的是AB班。就是单位里一批人上十天班,另一批人居家隔离。
会好的。就像我们这代人熟悉的一部老电影里,有句台词: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上海是个伟大的城市。
我在微博上关注了好几个上海的博主。有个美食作家,人称“厨房里的张爱玲”,即便是封控的日子,家里只剩下最后一点蔬菜,她也做了好吃的菜饭。今天,又说“用了毕生的功力认真炒菜,太珍贵了……”
有这样的上海人。上海人有这种精神。
你在上海,你们在上海,都会好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