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没写觉主小时候挨打的后续。
当他不小心摔了珊瑚摆件遭到父亲暴打,被打得都哭不出声来了,母亲是如何做的呢?
我婆婆还是很清醒的。她没有夫唱妇随,说“该打,使劲揍”,火上浇油。我问她当时怎么做的,她说:我给摔了!我使劲给摔得老远。
她说:一个破玩意儿,比你儿子的命还重要?!
这一摔,使情绪狂怒父亲冷静了下来。对啊,摔都摔了。打孩子又有什么用?小孩又不是故意的……你当小孩是犯人啊?
我脑补了当年的情景。对婆婆心生佩服。
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古代,通常是“严父慈母”的家庭结构。父亲比较严肃,对子女严格要求和管教,母亲呢,手中线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嘘寒问暖。在打小孩这件事上,多是父亲动手,如贾政,王夫人呢,负责呵护宝玉,不让打。
我在济南上学时,周末偶尔会去大哥家。那时,他们也刚三十出头,侄儿淼淼还是个学龄前的儿童。男孩子六七岁,正是调皮的年纪,大嫂管教他不听时,经常吓唬他的一句话是:你再皮筋(不听话),我让你爸爸回来揍你。
当时我也才十六七岁,有点纳闷,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不是自己打他一顿,而要等孩子爸爸回来,“让你爸揍你”。
后来才意识到,并不是真的要打孩子,只是借父亲的权威,让孩子收敛一点,听话罢了。
如果孩子真挨打时,母亲起的,会是缓冲作用。
若是小孩闯了大祸,也可能会发生父母“混合双打”的情况,那小孩子就比较可怜了。
好在现代家庭,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父母,受到文明社会教育的影响,打小孩的越来越少了。
有的家庭,对孩子起缓冲保护作用的,是隔代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多这一层保护,小孩子就多了一份幸运。
民间素有“不打不成器”之说,意思是,如果孩子有错误行为不予纠正,犯错不受惩罚,不挨打,可能不成才,不成器。我爸爸小时候受很严格的管教,因为没有父亲的庇护,孤儿寡母过日子,在动荡的年代,更是不得不小心谨慎。
据说,我奶奶跟他说:我要是不管你,你长大了也就是个桑固墩。
我问我爸什么是桑固墩,怎么写。按他的描述,我理解就是乡间用来区隔地界的桑树,长不大,也长不高。
忽然又想到,如果一个家庭,父母一方缺失,另一个人,就得一人扮演两个角色,是严父慈母,或是慈父严母。
真不容易。
推荐阅读
允许孩子跟自己不一样
爱是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