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秋放假回临沂那天,觉主刚把车开到小区门口,忽然想起:哎哟,忘了件事——院子门没锁。
那,我赶紧下车,去锁门。
他把车停在小区外面的道路上。我三步并做两步,一路小跑回去把门锁了。
往返五六百米吧,我快去快回。上了车,问他车里有没有风油精。夏天,他车里通常都备有风油精或清凉油。
“我被蚊子咬了。”
他不是先说有没有风油精,而是先皱着眉头,不相信、不耐烦的语气:就这两步,你怎还叫蚊子咬了的?!
好像我是故意的。好像我是故意让蚊子咬的。
那种说话的口气,明明是关心,让人听了却感受到:指责,抱怨。
包括感冒了,哪里受伤了。也会这样反问、质问:你怎么还感冒了的?你怎么感冒的?你什么时候感冒的?你怎么弄的?怎么还受伤了的?你干嘛不小心点?为什么不注意点?
简直,十万个为什么。
也算老夫老妻,知根知底,我已经习惯了他的语言模式。但还是会因此“气不打一处来”。
他对他妈,我婆婆,也是这样的语言模式。
婆婆得了腱鞘炎,手腕鼓起一个包,医生建议手术。他:你手怎么弄的?谁叫你还去弄那块地的?让你别去干活了你不听……你怎么还就不听的呢?妈,我跟你说……巴拉巴拉。
明明是充满孝心的关心关爱,说出来就是责备责怪。
“我故意让蚊子咬的!我养的蚊子!行了吧?!”
他知道我情绪之所在。
才说车上没有风油精,要不前面找个药店买一瓶。
我说“不用”。
那会儿已经是下班高峰期,滨海大道也该堵车了。痒就痒吧,大不了我用土办法克服一下。
2
那天在车上,我跟他讲了两个相关的小故事。
关于“好好说话”。
毛利是个上海女作家,80后。在微博上很活跃,经常分享家庭生活的日常。
有次吃西瓜,她问:妈,你买的西瓜怎么这么多籽?她母亲沈女士道:稀奇伐,这西瓜籽又不是我放进去的咯。
这件事说明什么?
是不是说:反问句很容易引起对方的不适?
很容易让对方反感,进行反击。
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以是《有话好好说》,为了不跟电影同名,我故意加了个标点,《有话,好好话》。其实可以用《有话,能不能好好说?》
你品。
味道和感觉,是不是就不一样?
毛利表述西瓜籽多用的是问句,沈女士回应也算正常。
我只是陈述自己被蚊子咬了,需要风油精止痒,你有必要质问“你怎么还叫蚊子咬了?”吗?
稀奇伐。
后来,毛利把此称之为“沈女士质问法”。还总结出一个“抵抗身材焦虑的方法”。就是当你被人说:哇,你好壮啊,腿好粗啊,这时候要像球来了一样打回去。
“稀奇伐?你以为我是女明星还是健身教练?普通人这种身材怎么啦?你是哪根葱也敢说我壮?”
另一个小故事,发生在女作家晏凌羊身上。她也是个80后,云南丽江人,生活在广州。
暑假期间,她回老家小住。为方便上网,就开通了宽带。之前,她母亲也已搬去广州,为了省钱,把老家房子里的宽带注销了。
母亲得知她要装宽带,第一句话就是:你是打算死在丽江吗?
她母亲想表达的是:你过几天就回广州了,没必要(再重新装宽带吧)。
“你是打算死在那里吗?”外人听来,一定感觉惊悚。
不仅是严厉的质问,甚至带有恶意的诅咒。
她写道:
但是,我妈一直以来的说话方式就是这样的。她从来没有问你“为什么这样做”的耐心和习惯,只是事先认定你不会算账(或是认定你愚蠢、恶意)。
我妈经常认为我是愚蠢的,哪怕我在学业、事业上超越了她一百个等级。
作为女性写作者,她们诚实地记录生活的日常。这两件关于“好好说话”的事,令我难忘。
晏凌羊在后来写道:
其实以前我说话也不大注意。有时候因为说话方式、口吻树了敌,自己都不知道。
后来,我是怎么样改正的呢?
是反面教材帮我改正的。一个反面教材是我妈。比如,我妈的诉求如果是“请你收拾一下桌子”,那她会把这八个字转化成为一百句抱怨和指责,搞得人逆反心理顿起,只想怼回去,家庭矛盾就升级。
我们读书学习行路,为的无非是古人所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焉”。
包括学习好好说话,有话好好说。
3
这几天住在山下的疗养院里。住进来以后,发现我和我妹妹算是疗养的人里最年轻的。办手续时,连住院医都问,“你们这么年轻就退休了吗?”
我,不年轻了。
吃早餐时,跟一对六七十岁的老夫老妇拼桌,开始还以为他们是夫妻,后来才知道,不是。那男的,很健谈,问我和我妹妹:
你俩,是姊妹俩啊还是娘俩?
我……一口咸糊豆差点吐出来。
我妹坐得离他近,说:这是我姐……娘俩,得差至少20岁。
意思是,我们俩,看上去有20岁的差距吗?
我懒得搭理。一边吃饭一边想:你什么眼光?是母狗眼吗?哪只眼看我们像娘俩?有这么问话的吗?
白活了一把岁数。说都不会话。
哦,话都不会说。
后来他还补了一句:嗯,就得这么问。
啊,有这么问的吗?
不知道“遇货添钱,见人减岁”吗?
简直就是,神经病。
又想起有个前同事,见我背了个花花公子的包,问“你这包,是真的吧?”
那次是我请她们几个在济南培训的人去芙蓉街吃饭。花花公子又不是什么大牌,你以为我连花花公子都买不起吗?亏你还是做销售的,能问出这种话。
受过营销管理培训的,谁不知道“遇货添财”?
不应该问:您这包很贵吧?一看就很值钱。
问出“你这包,是真的吧?”的人,跟问女人年龄的人,问别人“是姊妹俩还是娘俩”的人,都是一样的——不懂事。
他旁边那妇人还夸他:俺这个弟弟,好开玩笑。
我心里骂了句脏话。
有这么开玩笑的吗?就是一个活到老都不懂事不会说话的糟老头子罢了。
网上刷到一条苏敏的最新消息。苏敏,就是那个56岁自驾游全国的大妈。“出走两年后首次回家,准备离婚,还彼此自由”。
苏敏称自己离开两年,丈夫没有主动沟通过一次。9月11日,她和丈夫在女儿家见了一面。
丈夫看到她,说:“你还知道回来嘞?”“混不下去了是不是?”
瞧,都是问句。
还不是普通的疑问句。普通的问句是这样的:你怎么回来了?
还能听得出久别的期待,见到老妻的惊喜,甚至有破镜重圆的可能。
“你还知道回来嘞?”就有讽刺、嘲笑、挖苦的意味。
“混不下去了是不是?”则有幸灾乐祸的成分,有评判。
4
“人可以用两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
会说话的人,让人如沐春风。
比如一句话夸奖了四个人的:朋友家儿子带未婚妻回家,来做客的这位说:“这孩子眼光和他爸爸一样好。”
一句话夸遍父母孩子外加一个没过门的媳妇。
不会说话的人,让人如鲠在喉。
比如一段话伤害别人三次的:你都这个年纪了,还没有结婚,一定存了不少钱吧?
不会说话,就不如闭嘴。
不会好好说话,还不如不说。
推荐阅读
你对我说关心的话,都像在熊我,请问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修炼在公众面前讲话的能力
所谓会聊天
你说话能不能让人舒服
有同理心的人,是怎么说话做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