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西街,那天,我有些恍惚。
街道两边低矮的店铺的格局,坐在路边闲话的老妇人,一条幽深的小巷口的拐角楼,一块写有“通政中心小学”的道路指示牌……都让我恍惚。
好像回到了小学时代,我正走在去卫东红校的路上。当年,我们的小学叫“卫东红校”,还没改回“实验小学”的名称。
从部队家属院出来左转三五十米,不用过马路,那时候也没有红绿灯。左转时,就经过一个姓颜的女同学家,有时我会喊她一起去上学。
她家的门漆着朱红的油漆,有点陈年的破旧味道。那种门,每一扇好像都是活动的,早晨取下来,一扇扇竖在墙边,晚上再逐一安插上。现在回想起来,能那样开关门,也是很有仪式感的一件事呢。
在她家门前再向左拐个弯,就是通向学校的小巷了。小巷两边,是一户一户的住家。很多人家的房顶上,都长着几株看上去不太有生命力的、很古老的植物,很像现在人们养的一种多肉。其实我有点怀疑自己的记忆力,毕竟后来再也没见过那种植物,也许现在到处都是新房子,不再有那样的瓦房屋顶供草木长出来。
我有几个同学家就住在小巷里。那些小巷属于南关,四通八达到东关、西关、北关。小时候,我以为每个县城都有“东西南北”关。
沿着西街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我甚至有些担心。担心向右边方向看去,拐角处是一家照相馆,而道路尽头,有一座山……
我立住脚步,跟朋友说:这地方,好像我小时候的邹县啊!太像了!
还好。没有照相馆,没有山。
只是,钟楼对面十点钟位置,有个百货大楼。记忆中的邹县,现在的邹城,那个位置,当年也有个百货商店,商店左手边是家菜店。都是国营的。
泉州西街唤起了我的很多记忆,我甚至想起那个姓颜的同学的名字叫景霞,想起有家国营饭店卖油条,想吃的话,得天不亮去排队。
泉州,跟我记忆中的邹县太像了!是邹县,不是现在的邹城。
直到看到“海滨邹鲁”的牌坊。我心释然。
泉州虽然也是心心念念要去的地方,但本不在此次行程计划中。
到福州后,一查高铁票,到泉州才1个多小时。临时起意,奔了泉州。
走在泉州街上,突然想起那句关于旅游的问答——
什么叫旅游?
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跑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
过去还觉得是一种调侃,为此哈哈一笑。现在却觉得这答案实在讨厌,简直大错特错。
旅游是热爱生活的人,跑到别处看看别人的生活更热爱生活吧。
泉州实在是太可爱了。
遇到的泉州人也都很热情,让人想到古道热肠这种成语。
去吃“忠记姜母鸭”,是从洛阳桥回来,一个滴滴司机师傅热情推荐的。在忠记,看到店家用传统的蜂窝煤炉炖鸭,还没掏出手机拍照,店小二就告诉我们随便拍,还特意揭开两个砂锅盖子,以便我们拍出热气腾腾的效果……这,是人间烟火气啊!
到了泉州,才意识到这个古老城市的巨大包容性。
这包容性体现在:在泉州,可以见到佛教的寺庙,基督教天主教的教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道教的道观,文有文庙,武有关帝庙,还有滨海渔家供奉的妈祖庙,等等,所以才有泉州的“半城烟火半城仙”之说。
在洛阳桥,我亲眼看到一个到桥头摆摊的中年妇女,先对着庙头的一块石碑拜了拜,磕过头,才拎起篮子去售卖虾皮等海货。
绕了很远的正在修的路去看“粉红教堂”。导航到目的地却不见教堂踪影,原来是要进一个居民楼的大门,还要穿过居民楼的楼道。大门平时是关闭的,有门禁卡才能出入,一年轻男子看上去并不像看门人,默默帮我们刷卡,一女住户热情地帮我们开小门,让我们进去。
没有一丝丝的不耐烦,说出“这有什么看头”之类的话。对身边的风景,他们一定是爱着的吧,也不以为泉州是“活腻”的地方。
千百年来,泉州张开臂膀敞开大门,管它是引车卖浆贩夫走卒还是三教九流异域番邦各门客,都能被如此从容以待吧?
一个城市是否从容,让人喜欢,跟当地人打打交道也就知道了。
在一家药铺门口走过两趟,每次都看到一个梳着高高发髻的老人,仙风道骨的样子,仿佛自唐宋年间穿越而来,我没敢拍照。
在公交车上,我们遇到一个头上戴花的妇女,一身红衣打扮,好像是去走娘家,虽然不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她左右手各拎一大红塑料袋,真是喜气洋洋啊。
在关帝庙,善男善女在抽签打卦,拿着签子去求解,只消两块钱。关帝庙门前也像所有的旅游景点一样,需要出示健康码,我看到有个义工拿了一包口罩在安检处,一问之下,才知道有不截口罩的或口罩丢了的想进去,他们免费提供。
我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的旅游景点能做到这样?
而泉州所有的庙堂宗教场所,除了伊斯兰教的清净寺,无一收费。清净寺门票,也不过区区三块钱,实在是太亲民了。
承天寺,大概也是为数不多的居然有中午休息时间的寺庙。中午11点到2点休息。
我是到了泉州才知道泉州古称“刺桐”的。
我也是到了泉州才知道弘一大师晚年先后在泉州地区的数十座寺院讲经、弘法。
弘一大师与泉州有着极为殊胜的因缘。他僧籍落户在泉州承天寺,经常在承天寺讲经,圆寂后在承天寺火化。如今,泉州清源山上建有弘一大师舍利塔,大开元寺建有弘一大师纪念馆。
泉州大概也是唯一一个拿电瓶车做公交车的城市,人们亲切地称这种车是“城市小白”。
“小白”归公交公司而非旅游部门管理,车资两块,在城区内各旅游景点运行,招手即停。不仅方便游客从一个景点到下个景点,也方便市民出行。放学时间,我们甚至跟几个学生同行了一段。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在宋元年间曾是世界第一大港,至今泉州仍是福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经济如此发达却完好地保留着老城区,甚至让人在西街看到破旧的一面,如我恍惚中重回七八十年代看到邹县。如果马可波罗重回泉州,大概也会找到他记忆中的当年的鲤城的样子吧?
至于电动车就停在承天寺门前,配钥匙开锁的小摊就摆在天后宫门前,并没有人驱赶……泉州啊,真是和谐!
这,实在难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自信?
一个城市有文化自信,让人喜欢。
白岩松说“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我不知道此话的出处以及他当时的语境,但我相信,这一定是一个到过泉州的人发自内心的感慨。
至于泉州的小吃,那,可就实在是太好吃了。
回头我专门写篇无知的游历美食记吧。谢谢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