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34岁的人,放弃月薪1万4的工作,选择月薪3000元的公务员,值得吗?
后疫情时期,选择公务员的声音基本上是“一边倒”,这不是“随大流”,而是“裁员潮、高房价、中年焦虑与生活观演变对撞”产生的防御性决策,也代表人们的职业追求更加趋向低风险、长期稳定和长尾效应。总体上来说,主要有四个观点:
【1】单从月薪的绝对数值上看,其实差距没有那么大。
通常在说公务员工资的概念时,一般指每月一次性到手的实发工资,不仅仅是公务员,还有事业编、国企、央企等体系内单位都流行这个概念,与民企、私企、外企的薪酬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体系内所说的月薪或工资,就是指工资条上的那一部分,不包括年终奖、福利、补贴、住房公积金、职业年金等货币化的“显性和隐性”福利。
体系外的月薪或工资,统筹薪酬福利“大包”,是包括所有收入的总和。一句话总结:体系内的工资,只是收入的一部分,总收入只多不少;体系外的工资,是收入“大包”,而且是上限,总收入只少不多(因为你拿不全,老板也不会让你轻易拿全)。
民企私企工作:月薪14000元,缴纳社保和个人所得税之后,到手在11000元左右,年底一般没有年终奖,执行13薪,可能会发一个月的奖金,那么,到手12000元,全年在144000元。
公务员工作:月薪3000元,社保和税前应该在5000元左右。年终奖,因单位而异,按照5万预估,相当于每月折合收入4000元;住房公积金、职业年金都是顶格缴纳,民企私企可能也有,但都是按照最低基数缴纳,那么,差额按照2000元计算还是合理的。有的单位的公务员,工资3000元,公积金和职业年金可能高达四五千元。公务员的福利按照通常的公式(工资的23%),每月折合1000元。也就是说,公务员的综合收入大约每月12000元,基本与私企月薪差不多,所以,对比综合性收入,差距并没有那么大。有的地区的公务员的年总收入超过了私企民企的年收入。
我们经常看到网上晒年入的,工资三四千元,年入十四五万的比比皆是,就是这个道理。“江浙沪深”等地区,公务员的年收入高达四五十万,难怪很多名校博士争抢一个街道办的办事员职位。
【2】时薪带来的性价比超高。
在人力资源行业里,为了对比工资收入的性价比,发明了一个“时薪”概念:每小时的收入。很多HR非常务实,按照这个公式计算各种工作的“时薪”。私企月薪14000元,公务员综合收入12000元。公务员可能每月工作100小时,时薪为120元;私企员工每月工作250小时,时薪只有56元。
如此计算的依据:私企的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996或007”,也可能是常态,这是普遍现象。公务员,虽然也有加班加点的,但总体上弹性比较大,双休日、年薪假和随时的请假,都能保证。还有探亲假、婚假、丧假、病假,等等。每天摸鱼的时间也不少,家里有事打个招呼就走,这是毋庸置疑的。
时薪的高低,还带来延伸效应。比如,你的家里有事,打个招呼就走了,身体不舒服,打个电话,明天就不上班了,工资奖金是不受影响的。再举一个极端例子:你得了重病,一辈子不能上班,你照样享受薪酬福利和医疗保险的保障。某单位有位抑郁症患者,已经20年没上班,等着办理病退呢。但是,在私企,估计这种员工已经被无情地辞退了。看网络信息:某大厂高管得绝症,被保安抬出办公大楼。你就知道幸福感不是“虚的”,而是“实的”。
【3】长尾效应。
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谁笑到最后才是赢家。收入,不是黄金期的井喷,而是一辈子的细水长流。
私企,月薪14000,你能拿十年吗?34岁到44岁,你可能面临中年危机,44岁的你再找14000月薪的工资基本没有希望,可能去打零工、送外卖,收入不能保证,还要自己缴纳社保到60岁退休,才能享受“微薄”的养老金。
公务员,现在月薪12000,十年后的44岁,你的月薪可能增长到16000甚至20000元,这是一个可预见的增长曲线。44岁的你已经升为中层,在办公室喝茶、签字、看报纸、刷手机、做指示。换一个场景,在私企打工的44岁的你,可能已经失业去送外卖了。
等你到了60岁,从私企退休,养老金可能只有3000元;从公务员中层退休,养老金有13000元。如果“两个你”都活到90岁,30年的养老金收入,一个是468万,一个是108万。
这个长尾效应,不仅仅体现在长达40年的职业生涯中,还体现在30年的退休生涯中。
【4】以上只是对比了收入,还有许多“虚的”收益,并没有对比。
你在私企工作,也可能飞黄腾达;你在公务单位工作,也可能“造福一方”。这种“事业成就感”,是很难对比的。所以,我在这里就不做对比了。但是,有些“虚的”收益是可以对比的。比如,一辈子的安稳,带来的心理踏实感;没有中年危机、没有中年焦虑、没有漂泊不定、没有担惊受怕,这些“心理收益”,有些是用金钱都买不来的。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