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部片子,不建议你和老板一起看。



晚上好,欢迎回到北辰青年。
 
你发现了吗?最近,「狗屁工作」的讨论度很高,常见于下班后的饭局,还有你屏蔽同事上司的朋友圈。
 
原来,这个词出自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的书《Bullshit Jobs》,中文译名:《毫无意义的工作》。
 
书中,格雷伯对「狗屁工作」作出了十分辛辣的解释:
 
“一份毫无意义且往往有害的、定期领薪水的职业。”
 
“其无意义或有害程度是如此之高,乃至从事这份职业的人,都无法为其找出合适的存在理由。”
 
一语中的,道破了我们常常对工作感到倦怠的原因。
 
从《倦怠社会》,到最近引起热议的《毫无意义的工作》,我们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从机械的工作传送带中抽离出来,开始认真思考自己与工作的关系。
 
今晚,编辑部也想“不务正业”地分享几部关于「工作与我们」的影视作品,希望能带给你一些思考。

  


你也曾幻想过不用上班,每天睡到自然醒的神仙日子吗?
 
男主角塞巴斯蒂安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说:“我什么也不想做不喜欢做”,他的世界,就是一张沙发。
 
但作为社会的一员,要名正言顺地当“废柴”,可不是这么容易的——
 
塞巴斯蒂安的父母将他扫地出门;室友指责他整天无所事事;他要费尽一切手段证明自己真的找不到工作,才能申请到低保。
 
在这样一个「成功至上」的工业社会,塞巴斯蒂安就像一个逆行者,懒散是不被允许的。

 
就算他只是去公园长椅上晒着太阳读着书,也会被路人投诉:
 
“他凭什么每天什么都不用干,而我们要忙着上班”,然后,塞巴斯蒂安因「打扰他人」而吃了罚单。
 
看着塞巴斯蒂安的窘态,我一直在思考:
 
难道每个人生来都应该工作吗?
如果我们不工作,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了吗?
 
塞巴斯蒂安有多个学位,他热爱生活、好奇心充沛、对物质需求极低,但仅仅因为不工作,就被定义为“社会毒瘤”了。
 
这样真的合理吗?
 
这是一个太复杂的问题,影片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
 
但我想,要搞明白自己究竟“想做什么”,有时比我们“在做什么”更重要吧。


身处加速社会的我们,明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却常常陷入精神虚无和倦怠感之中。
 
是时代的弊病,还是我们内心出了问题?
 
看完李沧东的电影《燃烧》,我的脑海中时刻萦绕着这些发问。
 
影片脱胎于村上春树的小说《烧仓房》,讲述了梦想成为作家的男主钟秀认识了卡债缠身的女生惠美、随后又认识了惠美的富人朋友本。
 
相比于钟秀物质上的贫困,本则是精神上的贫乏:他的人生乐趣,是烧掉穷人家的塑料大棚。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富人阶级的恶趣味,直到去深挖细节才发现了端倪。
 
比如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电视“画外音”:
 

 
它指向的,是韩国社会内部的阶级固化和年轻人广泛的失业问题。
 
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梦想成为作家的钟秀靠兼职为生,惠美也被迫沦为富人阶级的“玩物”。
 
在影片的最后,那些熊熊燃烧的塑料大棚和惠美赤身裸体,在夕阳下的独舞互为映衬。
 
这让我不断回想惠美说的那句话:
 
“对于非洲沙漠的布希族而言,有两种饥饿的人:little hunger和Great hunger。前者是指肚子饿的人。后者指为生活意义而饥饿的人。"
 
上层阶级的本和下层阶级的钟秀,看似人生轨迹大相径庭,却都陷入某种“饥饿”之中。
 
不禁让我开始去思考:
 
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要如何找到能安放内心的东西?
 
可能在工作里,也可能在轨道之外更遥远的地方。
 
 
 
这是一个建起大厦然后再崩塌的故事。
 
由贾静雯饰演的罗品文是在台北工作生活的离异女高管,她独自抚养女儿,背着贷款对抗疫情。
 
但因为疫情经济下行,业绩下滑,高管也集体减薪,背着贷款和工作压力的她倒下了。
 
电影里的那一场场暴风雨,也将她无情地淹没。
 
我想,其实这也是疫情下的小小缩影。无力的大环境,力量甚小的我们更没有抗衡的资格。
 
但幸好,罗品文还有她的女儿,活在阳光里的女儿努力地一次次地把她拯救,相互支撑并拧干彼此的失落。

 
这部电影也让我想起曾经的失业期,那时候每晚辗转反侧,都在焦虑地自问自答:“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就算自己重新梳理职业规划,海投简历,但是愈挫愈勇的志气并没有落在我身上。
 
幸好,我的朋友X一直给我打气,还给我介绍兼职。
 
他的鼓励像失业期里的阳光,晒干暴风雨的侵袭,也让我振作。
 
电影名叫《瀑布》,词条意为强大的洪流遇到断层,水垂直地落下。而这其实还暗喻了,疫情下失业人群的心理落差。
 
其实宏大的瀑布我们都有可能遇见,但在河流中央,决定溺水还是逆流而上,就差一个信念。
 
当然,希望你我都有抛弃过去的勇气,重获新生。
 
就像没有一场雨是永久下不停的,你的生命力也不会因为淋湿而彻底消亡。
 

 
这是一部最近还挺出圈的综艺,导演请了6位星途惨淡的07快男,来到宁波象山旅游。
 
播出后,13万人在豆瓣打了9.6的高分。
 
有网友说,综艺回归了它本身的目的:让人快乐。
 
经过亲测,我保证,只要随便点开一集,不到10分钟,你肯定会笑到差点岔气。
 

 
但今天,我倒不是来跟你一一列举它有多好笑,而是我想聊聊,
 
除了哈哈哈哈哈,它还给我带来了哪些细碎的感动。
 
记得在比划猜歌词的时候,导演组准备了几十首他们在这些年创造的冷门歌曲,冷到连同伴都没有听过,很多时候,哪怕写在纸上的歌词是自己的,他们也都直接喊“过”。
 
好笑之余,我意识到,哪怕没有舞台和流量,这些年他们依旧保持创造,比如王栎鑫还自掏腰包做了明知会赔本的专辑。
 
同是07年快男现已退居幕后成为音乐总监的姚政来到节目时,告诉导演,
 
好几次约他们几个推荐音乐、争取资源的时候,聊到一半,他们宁愿选择喝酒叙旧,可是后来那些音乐都成了爆款,他们还是太有执念了啊。
 
我想,这里的执念是,他们对自己好音乐的标准,哪怕知道那是一首掌握了流量的编曲,也甘愿放弃。
···
 
好在这次,他们和综艺一起出圈了。
 
15年,沉沉浮浮,他们在反抗、在傻笑、但也终于翻身了。
 
 
最后。
 
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人100%地喜欢工作吗?我问过很多人,得出来的答案都模棱两可。
 
每天加班到凌晨的人,也可能对此乐此不疲;
 
每天只需要出现在工位就能月入过万的人,也可能感到度日如年。
 
编辑DD感慨:“在现在如此不稳定的形势下,去讨论「喜不喜欢工作」太奢侈了。不如说,是我们需要工作带来的「安全感」。”
 
很扎心,却也无可非议。
 
在疫情反复、大厂优化、裁员潮的宏观叙事环境下,“保住份工”,竟成了个体最朴素的愿望。
 
但,无论情况坏到何种境地,仍诚心祝福你,捱得到新天地。
P.S. 除了文中推荐到的4部,我们还整理了一份片单,适合处于职业迷茫期,或正在寻找工作意义的你收藏观看:)
1.《人生切割术》-自行搜索
2. 《人生半场》-抖音
3. 《令人心动的offer1》-腾讯视频
4. 《新闻编辑室》爱奇艺
5. 《实习生》-自行搜索
6. 《侵袭职场的新型忧郁症》-自行搜索
7. 《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自行搜索
8. 《三宅一生·为设计而生》-自行搜索
9. 《缝隙里的人》-腾讯视频
10.《乐业中国》-爱奇艺
11.《凪的新生活》-Bilibili
12.  欢迎你在留言区补充哦~
作者 | 编辑部
责编丨塔希提
设计 | 旺仔
图片丨网络
音乐 | 《The Good Side》-Troye Sivan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