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用4部片治愈你的2021吧。



晚上好,我是北辰青年的编辑战战。
 
离2022剩下还有不到十天的时间,你的年度复盘计划赶上日程了吗?
 
记得上周正在埋头写稿的编辑DD,突然对着日历发呆,“今年好像啥也没干,就过去了!”
 
听到这句话时,我不自觉回想自己的2021,却发现很多发生过的事情已经模糊了。
 
没想到,当我随意问身边的几个编辑,他们都说:“我也是这样”、“我也想不起来了”。
 
因为编辑部的大家平时都有看纪录片的习惯,所以我突发奇想,让编辑们
 
「用一部纪录片来形容2021」
在这些纪录片里,我意外收获了他们2021时年的反思与自省。
 
比如学会了互换角色视角理解对方;明白在职业抉择时「我想要」更重要;开始包容自己所处的城市......
 
所以今晚,我想把这些推荐分享给你们。
「关键词:角色互换」
 

因疫情不得不和家人长时间相处时,会发生什么?
 
《箭厂 时代当下》中《新冠疫情下的家庭变故》的一集给出了答案。
 
这一集主要通过聚焦八个家庭故事,展现了疫情背景下的家庭百态。
 
影片的第一故事中,一位为妈妈在家里理发的女儿出现在我面前:
 
“你觉不觉得咱俩角色互换了?”女儿给母亲梳头发时问道的这句话,莫名触动了我。

后来女儿说,以前都是母亲给自己梳头、扎辫子。但因为这次疫情没法出门,两个人的角色才互换了。
纪录片中当女儿拔开发际看清了母亲的半头白发时,先是吃惊,后是赶紧叫爸爸过来看。

我清楚地看到了女儿对母亲老去的心疼、惋惜与无奈,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疫情那段时间,我和父母经常争吵。
 
一次争吵后我摔门而出,晚上回家时却发现妈妈一个人蹲在楼梯口低泣着。
 
我凑到妈妈身后,看着她的白发与疲惫的身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角色互换」。
 
以前是妈妈在我身后看着我向前跑,现在是我在妈妈的身后注视着她。
 
回想起2021年最大的变化:
 
是我与父母都学会了通过互换角色去理解对方,而我们之间的爱也更加流动起来。
 
 
「关键词:自我教育」

“我是谁?我到底喜欢什么?”
 
是不是很哲学?但这的确是我今年思考最多的问题。
 
所幸,今年决定裸辞的那一刻,我在《他乡的童年》里看到了想要的答案。
 
影片分别记录了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英国、中国的教育故事,其中还探讨了许多引人深思的教育议题:
不把失败当作坏事,相反,这是「接近成功」的事;
不设科目、排名等竞争机制,鼓励自由与平等;
表达是因为想要表达,而不是渴望完美.....
 

 
出生于中国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我,一直被要求着「我应该做什么」。看到这我才明白,更重要的是「我想要做什么」。
 
纪录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
 
芬兰的老人和孩子一起在白纸上作画时,老人说自己喜欢画画,是因为“这些画不是用来彼此竞争的,所以他们可以在纸上自由地表达自己。”
 
主持人激动地哭了:“我们总是被否定这个不行那个做不好……现在我开始明白,为了生活而学习是什么意思了。”
 
在芬兰看来,很多的选择都是自由而平等的,人可以为了生活而学习,也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一种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
 

 
而今年工作三年多的我,选择转换赛道,重回了我喜欢的内容行业。
 
对我来说,从「我应该做什么」到「我喜欢做什么」,我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而面对这些与众不同的开明教育模式,也让我反思: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自我教育?
 
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些不同而开放的国家中得到启发。
 
「关键词:留在城市」

 
作为东北人,这是我在广州的第四年了,但我一直以来对广州有很多“不满”。
 
直到最近我在看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影片是从主人公弗兰·勒博维茨的视角,以辛辣直白的语言来谈论「纽约」。
 
剧集一开始,弗兰就以犀利直白的言辞抱怨着纽约的各个方面:
比如地铁肮脏不堪、房租贵的吓人、交通拥堵、行人不懂礼让.....
 
面对弗兰在这部片子里无处不在的「抱怨」,一直坐在她对面的马丁·斯科塞斯问了她一个问题:
抱怨有用吗?
 
她却是这样回应的:“如果我能改变它,我就不会如此愤怒了。愤怒的原因是我没有权力,却又有太多的意见。” 
 

 
我突然意识到:「愤怒」只是代表着,一种对城市想改变而权利不够的自醒。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肯定。

 
来广州实习的这一年,一开始我并不适应于广州这座城市的很多方面:
 
比如,巷口的老鼠、没有素质的插队、大着嗓门讲话的当地人......
 
但我又深深喜欢着无可替代的广州,喜欢它烟火气的城中村、吃不完的当地美食、有人情味的氛围。
 
这座城市并不完美,但它接纳平凡,有无数的实干主义者。而它带给我的慰藉和能量,永远值得我留下来。
 
正如弗兰所说:“别人问你‘为什么住在纽约’时,你会答不上来。但你知道,你鄙视那些没有胆量这样做的人。” 
 

 
「关键词:内容创作」

今年年初,我开始了我的自媒体内容创作之路。
 
二十岁的年轻人的想法,似乎总在代表着某种不成熟。
 
有的人认为我想赚快钱、不踏实努力;有的则觉得我年轻太轻、不会坚持下来。
 
正当我为不被理解、不上不下的数据烦恼时,我在B站的推荐页上注意到了这部《不负热爱》。
 

 
这是一部up主以某一项全新尝试为切口,展示其内容创作背后故事的纪录片。
 
印象中有一个例子非常深刻:
 
与一般的美食博主「三分钟教你做好一道菜」的风格不同,美食up主@绵羊料理的内容创作则是采用原材料做「现做现学」的慢教程。
 
这份「慢」对她来说,是私下练习一个月才教大家做麻球,更是审核发布前极有可能会因为一个细节而推翻重做。
 

 
这样的坚持与耐心让我十分钦佩。
 
而让我更觉得有意思的是,她会在自己的视频加入很多创意。
 
比如,在后期配音时,我留意到她并不是常规地加入讲解,而是配上一段趣味的押韵解说。
 
这不久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细腻极致的内心世界,也让我更坚定了自己在自媒体上的选择。
 
内容创作者,是一份独特的职业。
 
因为它,永远活力而有力量。
 
也正如up主@绵羊料理所说,“我希望更多的是给大家,带来快乐。有不断的创意加入到我的视频里。”
 

 
 
最后。
 
在编辑部一起谈起他们的2021时,我发现,每个人的2021都发生了各不相同的事情。
 
有人喜忧参半走过了今年,有人则深陷囹圄不能自拔,也有人破掉枷锁重新追逐理想。
 
记得编辑喃喃说,“今年发生了很多事,本以为我会对遗憾与失去念念不忘,但没想到,我最深刻的,是那些我幸运得到的一切。”
 
其实,无论过去的2021如何,失去多少?为什么会失去?都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每个人在过往岁月中收获到的成长与勇气,并带着这一年岁月的惠赠大步向前。
 
希望回顾完2021年的你,能在明年有全新的力量继续前行。
 
(如果你也想用一部纪录片来形容2021,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顶图摄影:小战
作者 | 小战
责编 | 塔希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