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厌女,劝你别点开这篇文章。



晚上好,我是23。
 
记得刚毕业面试一家公司的时候,面试官清一色都是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中年男性,面对着这样的“阵仗”,本来就十分紧张的我被问了一句:
 
“你现在有男朋友吗?”
 
那种害怕又不知所措的感觉瞬间灌满全身,我只能强装镇定地回答“没有”。
 
其实,我也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时常困惑:这究竟是正常还是不公?我应该顺应还是反抗?
 

所幸,最近爱上了纪录片的我发现了几部女性题材的宝藏片子。
 
在里面,我看见了印度农村受尽压迫的女性如何抗争、认识了80几岁仍在为女性平权奋斗的女大法官、也从作家上野千鹤子身上学到了“女权主义”的新定义……
 
他们让我更理性地看待性别平等,也有了更大的勇气去对歧视说“NO”。
 
所以今晚,我打算把它们分享给所有的男生和女生。
 

 
 

这是一部我全程头皮发麻看完的纪录片。
 
对于生活在中国城市的我们而言,“月经羞耻”好像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但这部聚焦于印度“月经和卫生巾”问题的片子仍然狠狠地让我意识到了自己有多狭隘。
 
影片开始不久,一个老奶奶出现在镜头前:
“只有天神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流血,流出来的不是好血。”她说这句话时肯定的眼神让我打了个冷颤。
 
可这却不只是一个老人的过时意识。
在当地,经期女生是不被允许进入寺庙的,因为在他们看来:经期“不洁”,神明不会听见她们的祷告。
 
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这些对月经都会避而不谈的印度妇女开始了她们的抗争。
 
“(垫血的)布条应该是干净的。”起初,她们甚至需要从这样的知识开始学起。
但到后来,她们已经学会用简易的机器制作卫生巾、售卖卫生巾,还成立了自己的品牌“飞翔”。
 
有一幕我印象很深,一个叫Sneba的女生对着镜头说:
 
“我梦想着加入警界。”
 
因为她意识到,在这里女性不被鼓励去工作或者独立,婚后的女性更是没有自由,所以她独自对抗着全村,决定以这样的方式避免陷入婚姻。
 
她的勇气让我肃然起敬,也告诉了所有人:
她们要争取的远不只是“卫生巾自由”,还有女性本该有的一切权利。
 

 
 

 
一个女人,能在职场上做到什么程度?
 
这部纪录片让我看见了真正的女性力量。
 
女主角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史以来的第二位女性大法官Ruth Bader Ginsburg(RBG)。
拍摄时她已经是个84岁的老人,她的一生都在用法律为性别平权和民权奋斗。
 
印象中有一个案子非常独特:
 
一位失去妻子的爸爸向政府申请“单亲家长社保金”,但他却被告知这只能单亲妈妈领取,他只好把社保局告上法庭。
一向致力于为女性争取权益的RBG竟然接下了这个案子,并成功为他赢得胜利,这令我非常吃惊。
 
她后来在演讲中的一句话解释了一切:“他的案件完美论证了性别歧视是如何伤害了每一个人。”
 
这样的智慧与魄力让我钦佩至极。
 

而最让我触动的是RBG跟孙女Clara Spera的一场对话——
她们都毕业于哈佛法学院,而当时是哈佛大学成立200周年,Spera所在的班级首次实现了男女比例平等。
 
两代人坐在一起的场景好像让我看见了这千百年来一代代女性的不懈抗争,也让我感慨现在的自由开明来之不易。
 
而不变的是,女性权利需要用女性力量去争取。
 

 

 
结婚后,丈夫和妻子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一些特别的思考。
 
影片记录了日本著名作家上野千鹤子的一场讲座,作为当地开创女性学研究的学者,她在这场演讲中探讨了许多引人深思的女性话题,如:
 
东京大学的女生装作蠢蠢的样子,因为怕不可爱的女生没人追?
——但可爱意味着容易驾驭、容易操纵、容易控制。
做家务应该给钱吗?
——家庭中,像妻子/儿媳的看护工作被长期视为当然,甚至会被表彰为“尽孝儿媳”,但这种理所当然并且无法从中逃离的劳动实际是一种“强制劳动”。
 
她独特的解读总能让我豁然开朗,发现以前从未想过的答案。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在东京大学开幕致词中的一句话:
“女权主义就是能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生存”。
 
在她看来,强者不可能永远都是强者,他们曾经是弱者,未来也会变回弱者。女性主义,就是追求让弱者能够得到尊重、安心生存的社会。
 
这些充满批判性的观点跟从容、温柔的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倒是让我思考起:
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
 
生在男权主义、妇女之风盛行的日本,上野千鹤子用了一辈子来为女性斗争。
或许我们可以去听听如今年逾古稀的她如何从“主妇、家务”的角度剖析女权主义。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看一看这部纪录片。
 
影片聚焦在“妇产科”,一个神圣而又残酷的地方。
 
在这里,
有的人为了生儿子不惜赌上性命;
有的人为了传宗接代,让有智力问题的儿子娶一个精神分裂的老婆;
有的人为了在“吉时”生下儿子,不惜让肚子已经被剖开的妻子承受痛苦的等待……
 
这样的冷漠和残酷让我汗毛直竖,但同样,我也会被病房里的温馨彻底治愈。
 

记得一位叫张颖的孕妇,因为自小脑瘫,她的肢体和面部时常止不住抽动,连吃饭都需要人喂。
但这样的她却完全不会让我联想到“悲惨”二字。
 
印象很深的是,每次丈夫来到病房都会为张颖按摩脚部,他心疼着妻子浮肿的双脚,张颖则在一旁用手指戳着他的脸打趣说:老公做的菜马马虎虎,不如爸爸的。
 
即使丈夫不在,张颖也时常会接到他的电话:
 
“你有没有想老公啊?你乖不乖啊?”张颖脸上瞬间充满少女的娇羞甜溺。
 
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至坚强、至善良。
 
这部纪录片就是在这样的情绪反差中来回切换,展现着最真实的人情冷暖和生命纠葛,它让我知道:
生活永远无常,但它的好坏也永远取决于你对待它的态度。
 
从这些普通人的故事里,我获得了更大的底气和勇气去面对未来,也更懂得了生命的珍重。
 

 
 
最后。
 
今天的推文确实充满着“女性色彩”,但这些话题、这些纪录片的受众绝不应只是女生,在我看来,男生或许更应该去关注。
 
毕竟,性别平等离不开任何一方的努力。
 
关于“女性”这个命题现在有很多争论,社会上也还存在着太多的性别歧视(不只是女生,男生同样也承受着某些不公)。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和平台在为此发声,就像上面的这些纪录片,它们让我认识到了:
 
女性的平权之路还很遥远,即使是“月经”这样的正常生理问题也并未被正常看待;
女权主义追求的不是每个女性都要变“强大”,而是弱者和强者都可以平等生存;
真正的女性崛起要靠女性自己的力量。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百分百同意这些观点。
 
这也是纪录片最吸引我的地方——以最真实、最不经渲染的方式,展现着最深刻的东西,让我们对世界、对自己都能有更多维的观察视角。
 
希望,今晚分享的纪录片也能给你带来思考。
 

作者 | 23
责编 | 塔希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