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内卷,古人2000多年前就看清了!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知道道德内卷的危害了,《吕氏春秋》里有两个故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第一个故事,鲁国法律规定,赎回沦为奴隶的国人,回来官府给报销,子贡有钱,没要报销。孔子叼他:你这么干,乱了规矩,以后再也没人赎回奴隶了。第二个故事,子路救了落水者,人家送他牛,他收下了。孔子认可他:以后鲁国的人一定会勇于拯救落水者。

▲道德比这颗菜还“卷”
事例对比非常经典,孔子看得长远:道德标准不能拔高,脱离多数人能做到的范围,不能反人性!赎回奴隶,报销费用,不失为美德,自己也没损失;你非说自费赎人才是美德,拿钱就显得自私了,有几个人做得到?做得到的人,再一再二能不能再三做到?
子路救了别人的生命,是极大的善举,但下水也要冒着一定的危险,收了别人的谢礼,总大不过生命,肯定也还是美德。你非要说不求回报才算美德,有几个人做得到?

最简单的例子,就像你打车,身份证丢了,司机开车大老远给你送回来,你给来回的车费,再表示感谢。这样司机不损失,成全了美德;你省了补办跑断腿,还避免了很多风险。容易做到的美德才会大量出现,大家都会受益。
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相对公平才是长久之计,所谓大公无私、无私奉献,道德太偏离公平不会长久;要求越高,行为越少。道德内卷的结果,就是普遍的没有道德。更可怕的是,拔高道德,扰乱了公平公正的规矩,评价机制就会变得主观、感性,道德的幌子之下,人们会普遍的虚伪、表里不一。树立伟岸的道德标杆,把个别人、偶然能做到的事情当作标准来提倡,道德就完蛋了,公平的运转机制也会完蛋。

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相比古代的飞速发展,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承认人的自利性,以公平交易为美德。这是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几千年来大家乐此不疲地搞道德内卷呢?我觉得本质还是一种“愚民政策”,是管理者的一种意识形态控制,通过道德洗脑,消除独立思考和不同意见,维持一团和气的稳定秩序,而且洗得多了总有一些人信的对吧?
近期阅读↓
观点:管理要刚柔并济,刚主柔辅
公司基本法尘埃落定,谈谈编写背后的那些事
识人太难:人才选拔的平均准确率只有⅓
5岁小孩买东西,拿了张百元钞…
企业管理是如何被“民主”忽悠瘸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