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些传统的手艺消失了 时代的印记中 你还记得哪些


城市的新陈代谢,是一种细胞再生的方式展现,辞旧迎新的同时,完成生命周期的重新绽放。


武汉这座城市,在最近100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最近20年的变化尤为明显,曾经老武汉生活的痕迹,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再现,过去的痕迹再也找不到,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短平快,而让曾经悠闲的慢生活退出历史舞台。

老武汉的很多东西都消失了,比如曾经的建筑,曾经的道路,曾经的天桥,曾经的湖泊,曾经的食物,曾经的手艺,曾经的人,曾经的手艺人。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武汉哪些手艺的丢失,让人觉得最可惜?

箍桶匠
以前结婚用的子孙桶、提桶、脚盆啥的都是实木做的,所以少不了箍桶匠,现在结婚没有这些东西了,平时家里也几乎不用了,这个行业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铁匠
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农民都上楼了,火钳、镰刀、锄头、斧头基本上都不怎么用了,即使农村农活需要这些工具,更多的都是工厂量产,纯手工的铁匠退出历史舞台了。
磨刀工
磨剪刀和菜刀的都逐渐消失,很少再能听到苍老的声音拉长了腔调喊:磨剪子勒戗菜刀!
编芦花靴筒
冬天过冬绝对的好东西,透气保暖,不出脚汗,不生冻疮,就是不适合穿了出去到处走,会这门手艺的也越来越少。

修钢笔
都是在学校门口修的,现在用水性笔的多了,钢笔基本上不会再用了,修钢笔自然退出历史舞台了。

补锅匠
曾经物质不丰富,都是烧柴火用大锅,锅坏了还修修补补,现在都是用煤气灶或者燃气灶,基本都是小铁锅,更换的成本很低,补锅匠自然消失了。

小人书摊
每个地方也就那么一两家,依稀记得几分钱一本的小人书,大家都爱看。
自从手机和平板电脑问世以来,人们看书的欲望越来越少。

卖货郎
就是挑着小商品走来走去,吆喝买小玩意的,以前可是用牙膏皮、破鞋套都能换东西,卖冰棒的也勉强算。

炸米花
大米、玉米、蚕豆、红薯干都能炸哦,现在很难再有走在路上突然 “砰”的一声,吓人一大跳的经历。

修雨伞、补套鞋
一般来说,修雨伞的一般也能修套鞋、修跑鞋、给皮鞋钉个鞋掌啥的。

弹棉花
以前的被子都是根据自己要求让棉花匠按重量定制的,棉被都是棉花匠通过棉花榔头敲击弦把棉花弹松,铺平,经线才能做成,保证不含纤维,不含黑心棉。
吹糖人
每件都是艺术品,这手艺应该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下来,市场还是有的,不过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汉绣
汉绣作为特殊的民族文化,也有很久的历史,在武汉,如今会汉绣的老师屈指可数。

钟表匠
曾经手表是奢侈品,价格非常昂贵,如果水表除了问题经常修修补补,而挂钟是家家户户看时间的必备品。
如今,手表已经非常稀松平常,作为奢侈品的手表,不需要经常拿去修,而中低端的手表,则有专门的售后,不需要这门手艺,更重要的是以前是机械表,现在是电子表的世界。

海蝶磁带摊
DVD和VCD退出了历史舞台,磁带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关的店铺和商铺,再也找不到了。

收头发
如果人们压力越来越大,几乎没有人会去收头发了

麻木
以前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没有地铁的时候,公交很多地方都不到,很多地方都有大片的交通空白点,麻木的诞生进入市场。
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小轿车,即使没有小轿车,面包车取代麻木,成为新时代交通运输的载体。

时代不断在发展,很多高科技已经取代了这些传统的手工艺,他们随着岁月的远去,逐步走进历史博物馆,不过当我们压力过大,缅怀过去的时候,这些文字、照片能唤醒我们的记忆,让我们知道自己不枉来到人间走一遭,岁月的痕迹,以及时代的进步,在我们每个人生命过程中,都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