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薪资和消费不成比例 薪资太低的企业为何扎堆 消费为何那么坚挺


武汉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从官方的定性而言,武汉的城市标语为“每天都不一样”,武汉的精神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一度被定性为“英雄的城市”,让武汉人倍有面子。

如果生活在武汉,对于武汉有非常深的了解和感情之后,会对武汉有新的定义。
从居住感而言,武汉是一座气候非常恶劣的城市,每到夏天,武汉都会迎来酷暑,这样的酷暑,促使武汉人在下午不太敢出门,而到了冬季,武汉又显得非常湿冷,冷得让人受不了,这样的寒冷北方人都显得不适应。
从经济角度而言,武汉也是一座生活弹性不高的城市。

诸多在武汉工作的外地人经常会感叹,武汉的薪资收入太低,消费太高,生活弹性严重不足。
那么,真实情况是这样的么?为何武汉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从官方的数据而言,根据《2021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武汉在2021年的GDP(武汉地区生产总值)为17716.7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2.2%,位列全国第9.
2021年末,武汉市常住人口为1364.8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20.12万人,人口增量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武汉市的人均GDP为143689元。
从这样的数据而言,武汉的经济在增长,人口净流入为全国第一,人均GDP为全国第22名,武汉人的生活幸福指数应该会很高。
那么,生活在武汉的外地人最真实的感受是?

武汉人在武汉的平均工资中位数,差不多只有4000元左右,而且武汉销售岗位非常多,底薪+提成的收入模式是常规模式,提成这一块,如果公司的客户是企业,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如果公司的客户是个人,纯属看运气,而且武汉销售公司的底薪都很低,一般在2000-3000元左右,在武汉仅仅只能够自己的温饱。
最主要的是武汉中小微企业非常多,他们开不起很高的工资,企事业单位的总部在武汉也非常多,这些企业几乎垄断市场大部分资源,但是校招和社招非常少,某些岗位薪资非常高,但是绝大部分需要关系。

武汉的事业单位和国企,在武汉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武汉事业单位学校的一般老师,薪资一般不会太高,但是进入三桶油、中国烟草、设计院、勘探院,以及技术型和研发型的国企或者事业单位,收入在武汉算非常高,某些职位还有一定的灰色收入,那更不在话下。
目前的局面是,武汉的工作,国企事业单位非常多,但是门槛非常高,没有关系几乎很难进去,他们几乎垄断市场绝大部分资源,能给某些职位开出高工资,但是一般人很难进去。

武汉的民企或者私企占绝大部分,他们视市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这样的企业以中小微企业居多,绝大部分面临生存问题,他们招聘最多的是营销和技术岗,销售也成为招聘过程中,经常绕不开的职位,因此开的薪资相对较低,拿到提成的难度相对较大,或者周期较长。

更为重要的是,武汉的大学非常多,是全国著名的大学城,每年应届毕业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就业市场吸纳不了这么多就业,造成了严重的供需关系不平等,很多企业想减少培养和试错的成本,往往某些职位很少招聘应届毕业生,也给有经验的员工开得工资并不高,毕竟在武汉,最不缺的就是人,造成了武汉的薪资,特别是民企,普遍较低,而民企又是武汉大部分,造成了武汉不尊重人才的现象,很多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更愿意去长江三角洲,或者珠江三角洲,这是现实情况决定了,几乎很难改变。
武汉的基本工资,绝大部分处于温饱的水平,处于二三线的水平,那么武汉的消费,则向一线城市靠拢。

武汉的早餐热干面,目前全市统一5元一碗,午餐和晚餐,一餐基本费用在15-20元左右,武汉的地铁收费,是全国最高的,动不动单程5元往上走,武汉的住宿费用,一般一个小单间在1000元左右,而且还是位置非常一般的,一般在武汉,最基本的生活成本是2000-3000元左右,如果有应酬,或者出去玩一下,或者逛逛市场购购物,基本工资的收入绝对不够用。
最为关键的是,最近一两年,经济大环境不好,很多中小微企业都已经倒闭,或者面临倒闭,而很多民营企业为了自救,采取了降薪的策略,为了自己和员工的生存,波不得已,促使很多员工不敢过度消费。

再加上很多商圈,很多实体门店,因为生活在武汉的外地人收入较少,消费大幅度降低,促使很多商场的门店关门闭店转让的很多很多,好不萧条。

因此,促使了在武汉的外地人生活空间和生活弹性都非常一般,这是时代造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敢于躺平,基本宣告会被社会淘汰,人人为了生存,导致人人都非常急功近利,这也是这种不好社会风气的根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