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新国标或迎“复审”,2大反人类规定应该修订,是否合理?


电动车为千千万万的普通市民提供了便捷、经济、环保的出行方式。然而新国标却让无数的电动车用户感到苦不堪言。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的限速、限重、限功率等指标做出了严苛的要求,导致很多原本合法的电动车变成了超标车,无法上牌、上路。
一些地方还对超标车实施了强制报废、没收、罚款等措施,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电动车新国标究竟是为了谁?它是否真的能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一、限速是保护还是束缚?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规定,电驱动行驶时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25公里/小时,电助力行驶时车速超过25公里/小时,电动机不得提供动力输出。
这意味着如果你骑着一辆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在一条没有非机动车道的城市道路上行驶,你将面临着被机动车追尾、超越、挤压、鸣笛等各种危险。
你可能会想加快速度躲避或跟上机动车流,但你会发现你无能为力,因为你的电动机已经被切断了。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身后的汽车越来越近,心里惴惴不安。

这样的场景并不是杞人忧天。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和使用量都在不断增加,城市道路的拥堵和压力也在不断加大。而电动自行车作为非机动车,却被限制了速度,无法与机动车相适应,这无疑增加了电动自行车用户的出行风险和不便。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的制定者可能会辩解,限速25公里/小时是为了保障电动自行车用户的安全,防止因为超速而发生交通事故。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充分的数据支撑。

根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发布的2019年全国非机动车与行人死亡事故中,电动自行车占比为28.4%,比2018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而在电动自行车死亡事故中,超速行驶仅占3.5%。
这说明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问题并不是由于速度过快造成的,而是由于交通管理、道路设施、驾驶习惯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单纯地限制电动自行车的速度,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安全问题,反而会影响电动自行车的出行效率和便利性。

限速25公里/小时,不仅对消费者不利,在新国标实施后,电动自行车市场出现了明显的萎缩和低迷。一方面由于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的技术要求提高了,导致很多小型、低端、杂牌的电动自行车厂商无法达标,被淘汰出局。
另一方面由于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的性能指标限制了,导致很多消费者对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转而选择其他的出行方式。这样一来,电动自行车行业就失去了原有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限重55公斤是节能还是浪费?
除了限速25公里/小时外,电动自行车新国标还规定了另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指标,限重55公斤。这意味着在装配完整的电动自行车中,包括蓄电池在内的整车质量不能超过55公斤。
续航能力是衡量电动自行车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电动自行车用户的出行效果和体验。而电动自行车的续航能力主要取决于蓄电池的容量和质量。

一般来说蓄电池的容量越大,续航能力越强。而蓄电池的容量又与蓄电池的质量成正比,蓄电池的质量越重,容量越大。因此限制电动自行车的整车质量,就相当于限制了电动自行车的蓄电池容量,从而影响了电动自行车的续航能力。
限重55公斤会导致电动自行车的结构和设计受到限制。为了满足新国标的要求,很多电动自行车厂商不得不对产品进行改造和调整,比如使用轻质材料、缩小车身尺寸、减少配件等。

这样做虽然可以降低整车质量,但也会牺牲电动自行车的稳定性、舒适性、美观性等方面。比如使用轻质材料可能会降低电动自行车的强度和耐用性,缩小车身尺寸可能会影响电动自行车的载人和载物能力,减少配件可能会削弱电动自行车的功能和安全性。这些都会影响消费者对电动自行车的满意度和信赖度。

结语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中最具争议性的两大反人类规定限速25公里/小时和限重55公斤,都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不人性化的。它们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扰,也给电动自行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以及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和创新,进行适当的修订或取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千千万万的普通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经济、环保的出行方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