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我读研究生时读的第一本书。昨晚重新翻了翻,泪水涔涔。于是,随手写了一段对这段过去的历史的简述。
战争开始时,雅典是占据优势的。雅典是一个以商人为领导阶层的城邦。此前,雅典政府通过海上贸易与对外殖民,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所以,在财力上,相比斯巴达,雅典比较殷实。
但雅典也有自己的劣势,那就是雅典人不擅长陆战。所以,面对拥有强大陆军的斯巴达,雅典的军事领袖伯利克里定下的作战策略是,任凭远道而来的斯巴达军团如何挑衅,都壁垒坚守。这样,斯巴达会因为长途物资运输不便,而面临日渐财库日渐枯竭的状况。所以,伯利克里希望以此法拖死斯巴达人。
但是,斯巴达人对雅典城的围困也导致了雅典商人生意的停滞。同时,斯巴达人还在雅典城外大肆破坏农田和房屋。所以,要想坚持伯利克里定下的作战方针,务必要求雅典城内部所有人都放下个人利益得失、精诚团结、一致对外。
可是,雅典内部不团结。雅典的商人集团奉行功利化的个人价值观,对于战争带来的个人损失痛心疾首。
而平民们也早就对商人集团此前在雅典扩张中把利益统统装进自己腰包中的做法感到不满。希波战争后,平民们为雅典势力的扩充付出甚多,而到头来他们得到的回报却远不及新贵们多。阿里斯托芬形象地说:“至于你,尽管你统治着盟友,在陆上作战,在海上划船,劳苦功高,却没有人送一头大蒜给你做烹鱼的佐料。……尽管你统治着黑海和萨尔多之间的许多城市,你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只是领到这点津贴,而这点钱还是他们一点一点给你的,像是从羊毛里滴出来的橄榄油,只够活命。”所以,平民也不愿为雅典城付出个人牺牲,生怕重蹈此前的覆辙,出了力却得不到什么便宜。
所以,雅典内部本就是人心不齐,矛盾潜伏。
有此矛盾在,持久战就不可能持久得下去。果然,在战争开始没多久,主持政局的伯利克里因为瘟疫去世后,雅典各派忙不迭得推动了作战思路的改变。商人为了尽快开展贸易,主张与斯巴达速战速决;平民为了减少损失,尽早复工,主张与斯巴达速战速决;政治投机分子,比如亚西比德等,为了在雅典城赢得更多声望,也四处奔走,呼吁与斯巴达速战速决。
在多股力量联合推动下,终于雅典的民主政府放弃了“固守不出”的基本战略,选出三名激进派将军,开展主动进攻。
主动出击是雅典日后悲剧的导火索,因为这些由雅典主动发起的战斗全部惨烈的失败了。面对大败,雅典城开始面临危局:一方面是作战失利,国际形势开始向斯巴达一边倒去;另一方面是激进作战耗费了更多财富,导致雅典城公库空虚,民众手头也不宽裕。于是,民心更加浮动了起来。
为了快速回血,在多股力量联合推动下,终于,雅典的民主政府想出了一个奇招:远征富裕的西西里岛,抢夺那里的财富。可是,且不说西西里是否真的那么容易被打败,仅论在此时分散兵力,挑衅一个新的对手,是否明智,也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而雅典人就这么出征的,丝毫不考虑这些可能的后果。毕竟,这个时候,他们眼里只有“财富”二字。
结果,雅典人在西西里遭遇了一场巨大的惨败。
于是,矛盾总爆发了。一直潜伏着的雅典反对派,也即旧氏族势力,裹挟着一部分对商人集团感到不满的平民力量,又借着斯巴达、波斯等外部势力的支持,利用这个机会发动了政变,夺取了政权,将雅典的民主制改为寡头制。雅典的民主政府失败了。
这就是雅典人的那段惨淡的历史。
回过头去,你再看,雅典城的失败,就是从人心的贪婪、自私开始的呢。雅典人贪婪、自私,所以放弃了持久战。放弃了持久战,雅典人螺旋下坠的历史进程便也启动了。
延伸阅读:
人民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唯一出路!
《捭演论·内篇》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