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可以分为几段?看到这个问题,上过初中的同学们一定会拍着胸脯,出来说: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分四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社会。
其中,原始社会是从一开始到夏启创立夏朝结束。
奴隶制社会是从夏朝到周朝末年。
封建社会是从秦朝到清朝末年。
如今则是社会主义社会。
但这种说法,在学界是有争议的。有不少人曾提出各种反对意见,而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关于从夏朝到清朝末年这段历史该如何分段的问题。
反对意见认为,将夏朝到周朝界定为奴隶制社会,将秦朝到清朝界定为封建社会,不符合历史史实。他们提出了两个有力的理由:
第一,奴隶制不是在周朝末年消失的。老的说法认为,奴隶制社会到周朝末年结束,新时代,也就是封建社会从秦朝正式开始。按照这种说法,奴隶制应该在周朝末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在进入秦朝以后,人们便再也看不到奴隶制的踪影了。
可事实的情况是,在此后两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奴隶制,或者变相的奴隶制一直都存在着,而且十分普遍。
比如,在东汉时期,门阀宗族,也就是大官的家族,普遍采用部曲制度。所谓部曲,也就是私奴婢。当时有很多破产的农民,他们为了活命,纷纷卖身进入门阀之家,成为门阀们的私奴婢。这些部曲集体生活在门阀的庄园中,平时为农奴,负责耕地种田,战时为家丁,拿起武器,守卫庄园。
当时门阀宗族豢养的部曲数量之多,令人瞠目结舌。比如,《后汉书》中记载,东汉光和元年,朱俊曾向地方上的门阀借兵。史书上的原文是:“过本郡简募家兵及所调,合五千人,分从两道而入。”
朱俊随随便便,就从地方上的门阀手里借到了五千人。由此可见当时部曲制度之通行,人数之广大。
进入宋朝以后,文人宗族盛行奴婢制度。这个时候的奴婢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主要从事家务料理,或者家庭手工作坊的劳作。虽然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但奴婢依旧是奴籍,也就是奴隶的身份,而不是拥有完整民事人格的人。在登记册上,良民与奴籍是分开的两个序列。
讲到这里,同学们一定会问了,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废除奴隶制度的呢?一般认为,奴隶制度废除的标志,是奴籍的消失。而奴籍一直要到新中国建立之后,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按照这个历史发展线索来看,奴隶制社会终结的历史阶段绝对不应该被放在周朝末年这个时间点上。奴隶制度并没有随着周朝覆灭而退出历史舞台,而是绵延了两千多年,一直到1949年才消失。所以,我们要将这个历史节点远远地往后拉,一直拉到民国末年。
当然,你或许会争论,说秦朝以后的奴隶制只是残余。毕竟,从秦朝开始,主人不再拥有对奴隶的生杀予夺的特权,而奴隶生产也不再是最主要的生产关系。
好,既然你这么说,那我们就再来看第二点。
第二点更要命。老的说法认为,封建社会是从秦朝正式开始的。在这里,我们要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封建。“封建”这两个字,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是有特殊含义的。所谓封建,指的是封土建国。这包括两个词:封土、建国。
首先是封土。什么是封土呢?就是在边境线上挖一条沟,挖出来的土,堆在两边高高隆起,叫作“封土”。然后,还要在沟里种上树,以作为明显的边境线的标志。
其次是建国。也就是由天子册封,在这排沟里面建立一个国家。这又包括一系列礼仪。具体是授土、授民、授爵等。
将这两个词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封建,指的是挖一排沟,然后在里面建立一个国家。所以,封建一词是和诸侯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天子册封诸侯时,才会出现封土建国一事。
那么,上过初中的同学们都知道,在我国历史上,从秦朝开始,实行的是郡县制,而不是诸侯制。在两千多年中,虽然偶有诸侯王出现,却不是政治秩序中的主体。国家的主要体制始终是郡县制。
既然如此,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又何以是从秦朝开始,并在清朝结束的呢?而在此之前的,正正经经搞着封土建国的夏、商、周三代,竟然属于奴隶制社会,而不属于封建社会?这岂不是很违反常识?
基于上述两点,有不少学者对老的断代标准,特别是从夏朝到清末这段历史的断代标准,提出了反对意见。
在这里,我也提一个我自己的看法。这也就是我在《捭演论·中国卷》(“捭演论·中国卷”免费下载链接)中提到的那个断代标准。
我认为,针对从夏朝到清末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根据社会主流的精英阶层的不同来做断代。精英阶层不同,则社会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同,则社会所仰仗的生产力不同。
所以,只要看最表层的精英阶层的差异,我们就可以对中国历史做出断代了。
而按照这种断代标准,我们可以将从夏朝到清末的这段历史,断为三段,即:诸侯、阀阅、缙绅。
从夏朝到周朝末年,属于诸侯时代,也就是超级大地主的时代,因为当时主流的社会精英群体是诸侯。其他人都围绕在诸侯周围,成为诸侯的附属。比如,当时的新兴社会群体,士,就纷纷成为诸侯的门客,参与诸侯国的征伐战争。
随着残酷的征伐战争的展开,诸侯挨个被消灭。到周朝末年,秦国发动了总攻,一举歼灭了剩余的六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也就是秦朝。从此刻开始,诸侯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但新的主流社会精英并没有一下子就成型,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一直到汉武帝之后,他们才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新上台的精英被叫做阀阅,也就是大地主。
如果我们将这个过渡期都算入内的话,那么,从秦朝开始,中国历史就进入了阀阅时代。
那阀阅又是在什么时候离场的呢?众所周知,唐末黄巢起义,消灭了地方上的大宗族。在那个时间点上,阀阅开始逐步离场。
所以,我们可以将从秦到唐的这段历史时期,统称为阀阅时代。
最后,接替阀阅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北宋初年的缙绅文人们,也就是中小地主。这个精英群体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一千多年,一直到新中国建立,通过土地改革,才正式被扫入历史垃圾堆。
所以你看,诸侯时代是从前2070年到前256年,阀阅时代是从前221年到907年,缙绅时代是从960年到1949年。这三个时代各自绵延了约一千年,但时间跨度越来越短。这符合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节奏,即平滑前进,但总体的革新速度越来越快。所以,总的来说,这种断代方法是比较科学的,能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做出一般性的规律总结。
综合前面的讨论,关于中国的历史断代,我们可以用一句诗来总结,那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