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罗玲 | 图 - 包图网 | 编 - 薛薛
现在孩子们读书,家长功利心比较重,总会想,读这个有什么用,比如,看到孩子读的书是知识获取性质的,古文历史科普等等,就特别高兴,扩大知识面,知道得更多么。而读故事小说,就会觉得是浪费时间,特别是如果这些不是考试范围内的……
读好的故事、小说,除了娱乐价值,读者还能获得力量
比如看科幻、武侠、文学名著,或者过去看革命战争题材作品,故事很宏大,里面有各种意义上的英雄,有“英雄的历程”(详见约瑟夫坎贝尔的著作)。这些作品,当时好像是看热闹,娱乐,但是这些情节给人心里增加了一些东西:有各种虚构的世界,有那些人物在其中的命运起伏,展现出来的精神。
这种东西是一种隐喻,或者相当于模型。我们以后长大了,在自己人生中的某些阶段,会把自己代入到某个人物,会唤起某种精神、气魄。
我觉得这可以是人驱动力的一种燃料。
我哥哥能写出古代中医的故事,也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大量的书,这些书让他成为一个很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心中蕴藏了一种精神,有对英雄人物的崇尚,这些与他对古代医案研读结合起来,就让他看到别人忽略的部分。
我看到很多做出成就的人物,心里都有这种燃料。
青少年不应该早早成为精神上的中年人
年轻人,面对挑战,有没有勇气。在关键时刻,敢不敢冲上去,拼搏一把。平时有没有点理想主义的追求。心里是否有点豪气、斗志,想做出点事情,敢去勾画更好的愿景。做事有底线,有自己的原则,有骨气。平时状态,是不是有精气神,很带劲的样子……这些跟读过的作品会有一些关系的。但是现在孩子们时间太紧,读书,就读能带来知识的,不会花时间仅仅看情节。或者,就很少读书,只看手机上的信息流。即使读故事,往往也是看紧贴日常生活的,各种小情感小欲望小冲突。现在,中年人都说,先要活下去。毕业生都先要找到一份工作。大家都很实际。但青少年不应该早早成为精神上的中年人。我觉得这种精气神、力量、气魄,不是教育来的,也不都是长大了以后自我建设出来的,是在早年,在成长中积累的。先要埋下种子。
总之,对于孩子,不要仅仅看做什么有益于眼下成绩,中高考成绩,没用的就不做。
很多事情的价值,是要在未来人生中慢慢才能体现出来的。
END
感恩遇见
❤如果您有育儿心得和妙招,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了解更多内容,可以在公众号首页→工具栏→“号内搜”,搜索关键词,例如:“哭闹”、“写作业”、“青春期”等,查看相关历史文章~
❤可以点击“微店”,看罗玲老师推荐好书~
❤更多互动话题内容,欢迎关注新浪微博:@罗玲的空间,与罗老师互动~
有各个年龄段的粉丝群(学习与分享),欢迎您的加入~
❤罗老师的小红书:@罗玲的空间,有各类内容的分类整理,欢迎关注~
❤愿您在这里,每天加满油,跟孩子一起成长!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罗玲老师推荐好书~
戳原文,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