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绘科普】沉浸式体验“近视”全过程



开栏的话
氧气如何送达人体各处的?血管是怎么一点点堵住的?为何呼吸系统总受病菌侵犯……
有时,医学保健知识是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抽象难记的。
生命时报开设“漫绘科普”栏目,以形象的绘画,让这些知识“活”起来,让你能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眼睛是怎么近视的?

五米开外六亲不认,十米开外男女不分......
对于很多近视患者来说,不戴眼镜就犹如雾里看花。也有人对视力下降不以为意,觉得配个眼镜就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我国近视患者高达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本期,《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带你走进“近视眼”的朦胧世界。
审核专家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夏朝霞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杨筱曦
本文作者、编辑丨徐文婷
绘图丨马宏亮
眼睛怎样捕捉画面
我们之所以能看见锦花绣草、看见鸟飞鱼跃、看见月明星灿,是因为人体拥有一台奇妙的照相机——眼球。
晶状体:镜头
人体中的镜头富有弹性,是双面凸形的扁圆体,作用与凸透镜相似,可以通过改变形状将远近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胶卷底片上。
视网膜:胶卷底片
胶卷底片通过视觉神经,将接收到的影像传递给大脑,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过程,我们脑中便会形成对应的影像。

看远处目标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平行的,负责调节镜头的环形睫状肌无事可做,处于松弛状态。镜头形状相对扁平,能使光线恰好聚焦在胶卷底片上。
看近处目标时,光线距离眼睛较近,呈散发状态,需要调节工——睫状肌上岗工作。睫状肌用力收缩,一边挤压镜头,使镜头变凸;一边把巩膜往后拉,使眼轴变长,最终使焦点重新落在胶卷底片。
当眼睛逐渐疲乏
若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再加上环境照明不佳、所阅读的字迹过小等因素,睫状肌就会过于疲乏,从而痉挛罢工。

看向远处时,镜头和眼轴一时半会儿不能恢复原状,焦点就会落在胶卷底片的前方,造成视物不清。

近视眼悄悄找上门
如果及时让眼睛好好休息,睫状肌便能复工,因此常被称为假性近视。

若不及时纠正用眼习惯,长期过度用眼,镜头会不断变厚,眼轴被慢慢拉长,睫状肌也越来越无能为力。
眼球的这种结构改变是不可逆的,久而久之就发展为真性近视,只能通过戴眼镜或手术来解决。

高度近视(成人600度以上,儿童400度以上)的患者,近视度数每增加100度,眼轴长度大约增加0.37毫米。
眼轴越长,越容易出现眼肌协调异常、眼球向后扩张、视网膜变薄及萎缩变性,从而引起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变性或液化、眼底出血、视网膜裂孔和脱离、青光眼及白内障等疾病。
老花眼虽迟但到

与近视不同的是,老花眼是一种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功能逐渐下降,影响眼的调节能力,40~45岁就可能出现近距离阅读困难。

无论是否近视,到了一定年纪都会老花,只不过近视的人老花后,看近物时可将眼镜摘掉,给人造成近视、老花抵消的错觉。

- 完 -
为捕捉光的讯息,眼球必须暴露于体表,无形中增加了受外伤和病原体侵袭的机会,任何眼部零件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视觉感受。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才能看得清楚、看得舒服、看得持久。
避免近距离用眼过久、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避免在较暗的光线下学习工作、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不随意揉眼、多吃新鲜果蔬、不抽烟酗酒。
18岁前,眼睛尚未发育完成,应每半年做一次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视野、眼轴等。
18~45岁视力通常比较稳定,近视人群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验光配镜。
45岁后,应每年查一次眼部,有助明确视力情况、早期识别白内障等。▲
本期编辑:罗榕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转载咨询:010-65363791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点击下方图片
购买《生命时报》电子报↓↓

喜欢,就点个“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