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绘科普】大脑为什么会突然“断片”?



开栏的话
氧气如何送达人体各处的?血管是怎么一点点堵住的?为何呼吸系统总受病菌侵犯……
有时,医学保健知识是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抽象难记的。
生命时报开设“漫绘科普”栏目,以形象的绘画,让这些知识“活”起来,让你能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大脑为什么会突然“断片”?

打开冰箱的瞬间愣住,忘记自己要拿什么;聊得正嗨被打断,想不起来接着要说啥……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大脑怎么就“断片”了呢?

眼、耳、鼻、舌、身等感受器,每天都在接收光、声、嗅、味、触等感觉刺激,然后将信号传入大脑进行分析解码。但这些信息量很大,仅有1%能较长期地在脑中留下痕迹,大部分都会被遗忘。
本期,《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带你看清大脑突然“失忆”的全过程。
审核专家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边云
本文作者、编辑丨徐文婷
绘图丨马宏亮
耳朵将信息传递给大脑
妈妈让孩子去冰箱拿瓶牛奶,耳朵在听到妈妈的指令后,会将听觉系统产生的电信号传到中转站——丘脑,再发送至大脑皮层分析解码。

这一过程中,信息能够贮存的时间只有短短0.25~2秒,属于“瞬时记忆”,相关信息并不构成真正的记忆。

若此时注意力未集中在妈妈的话上,这一指令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被大脑忽略掉,直至消散遗忘;若皮层注意到了指令,就会将其转为短时记忆,保存在海马体中,但只能存几秒到几分钟,且容量有限。
海马体自动给任务分级
中转后的电信号到达大脑皮层区域,被皮层解码为“拿牛奶”任务,送上记忆流水线。

“拿牛奶”任务顺着记忆流水线到达海马体区域,但与此同时,“走进厨房”“开冰箱门”等任务也纷纷涌入。
这时,大脑会自动把正在发生和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区别对待,走进厨房、开冰箱门等新任务作为正在发生的事,优先级要高于刚刚发生过的拿牛奶旧任务。

大脑开启“减负模式”
面对突如其来的多项任务,本就专注于游戏的大脑开始慌乱,默默开启减负模式。

拿牛奶这一早前的任务,就可能被当成无用信息搁置在一旁。

断片后如果遇到相关提示,被搁置的记忆可能会被重新唤起,否则将以碎片的形式彻底清除,表现出来就是遗忘。
这种“断片”常常发生在人进出门之后,也被心理学家形象地称之为门口效应。这扇门可以是实体的门,也可以是被打断、变换环境等虚拟的门。
短时记忆经过反复加工、复述,可以转化为长时记忆,在大脑多个区域的相互作用下,能贮存数年甚至终生。人类的长时记忆是一个庞大而持久的储存系统,容量几乎没有限度。
- 完 -
想要避免临时失忆,做事情的时候尽可能减少被打断,集中注意力一次性完成。如果中间需要停顿或变换环境,可以增加提示信息,例如写一张小纸条提醒自己。
此外,总是丢三落四,记不得人名,容易忘事,做事无法集中,则要警惕,这可能是大脑疾病的前兆,需及时就医。▲
本期编辑:罗榕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转载咨询:010-65363791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喜欢,就点个“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