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局外人:以赫鲁晓夫的视角来看,“越南战争”是什么样的?


越南战争爆发于1961年,是冷战时代由美国挑起的一场持续十多年的重大局部战争。虽然名为越南战争,但涉及到的国家远不止美国与越南。
  为了发动战争,美国早已做了很多准备。在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订的同一年里,就以遏制所谓“共产主义扩张”为借口,策划建立东南亚条约组织,将越南南方、老挝和柬埔寨置于其控制下,扶植亲美政权或极右势力,从而阻挠三个国家和平统一的进程。
  这样的背景下,苏联的对越政策不单单需要考虑越南,还深受其自身对外战略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时期做出过不同的调整。越南战争爆发时正值赫鲁晓夫掌权,他对于越南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本质上出发点是相同的。

  从1954年到1960年,赫鲁晓夫从苏联的对外战略出发,积极推动印度支那的停火,并极力要求越南民主共和国遵守《日内瓦协议》,通过和平方式进行统一。虽然赫鲁晓夫看似大力支持越南统一,但实际目的在于塑造自己的影响力:一方面表明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毋庸置疑的头号大国,自己可以发号施令,其他小弟应当必须服从;另一方面对越南的支援限于口头,并没有提供大量物资作为保障,算是变相向美国与西欧示好,意图缓和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激烈对峙格局,从而为自身内政的调整创造一个较为稳定的国际环境。
  此时赫鲁晓夫的设想中,通过社会主义力量介入,使印度支那问题冷却下来,有利于与西方缓和关系。然而越南的局势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想那样发展。
  1961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发动了对越南的“特种战争”,由此拉开了越南战争的序幕。以此为开始到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这几年是越南与美国战斗最为艰苦的岁月,但在这个时期里,在越战爆发并不断升级的状况下,苏联不仅没有和中国一样积极应对,反而因为受其对外战略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采取了越来越消极被动的对越政策。

  1955年到1965十年间,自身也在艰苦探索发展道路的中国一共给出了4.57亿美元支援越南,而身为当时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超级大国苏联,总共只拿了3.55亿美元出来,除此之外,赫鲁晓夫还撤出了此前帮助越南训练的军事专家,只为了不让“美国人认为这事跟我们有关”。
  这段时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因越南战争而减缓速度,给了赫鲁晓夫发展核武器的时间,但他的根本目的不是通过利用核武器取代美国充当世界霸主,而是将核武器作为筹码,要求美国与自己谈判,以军控谈判带动经济合作谈判,最终建立起苏联同美国如同二三十年代苏联与西欧交换圈的关系。
  因此,赫鲁晓夫根本不愿意因为越南而影响到苏美关系,所以对支援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抗战持有非常消极回避的态度。

  除了想要与美欧缓和关系,赫鲁晓夫对发展中的中国也非常忌惮,这是他制定对越政策时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越南共产党能够统一越南,意味着共产主义可以完全占据东南亚,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同样身为共产主义阵营的苏联必定也能够获得好处,所以支持越南对于苏联而言不是没有诱惑力。但是关键在于,越南的地理位置非常敏感,而且苏联如果出手必定会经过中国。
  从赫鲁晓夫的视角来看,此时的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盟友,反而是个非常棘手的对手。60年代初的中国虽然内部条件仍然艰苦,外部又与美苏两国交恶,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顽强地支撑了下来,并且朝着越来越好的趋势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上不断进行更新和补充,没有放弃在国际上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影响力逐渐扩大。这一切都让苏联产生了危机感,感到自己原本在社会主义阵营里绝对的统治地位受到了动摇。为了打压新生的中国,保住苏联在共产国际内部的地位,赫鲁晓夫更希望美军控制住越南,接着苏联再与美国恢复正常关系,这样一来成功压制中国的可能性无疑能够大大上升。
  赫鲁晓夫的算盘没能实现,在越南人民与中国、老挝、柬埔寨、苏联等国的共同作战之下,美国最终失败了。从1961到1975持续了十多年的越南战争中,美国耗资2000多亿美元,阵亡46266人,这场不义之战并没有为美国带来预想中的受益,反而使得自己的力量和意志受到双重削弱,动摇了其自二战结束以来所拥有的绝对优势地位。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全面复苏,中国也迅速崛起,对世界两极格局形成潜在的冲击。
  赫鲁晓夫在位时没能看到这样的结局,因为他在1964年的一场宫廷政变中就被迫退位了。新上任的勃列日涅夫调整了对越政策,苏联在越南的地位得到了反转和巩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