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进了明教能干啥?(谈明系列17)


接上篇(狠人张士诚挽救抗元革命(谈明系列16))
大学生进了明教能干啥?
没有知识分子帮助,历史上白莲教、弥勒教这类宗教组织起事有许多,但他们只会喊“均田地”、“弥勒转世”和莲花落,你记住的有几个?
明教不一样。
在起事早期,明教知识分子发挥了巨大作用,将起事主张由宗教扭转为建立有明教特色的新宋朝,认赵构他们家为父,建立政纲,组织朝廷,力求再建宋朝。
抗元也由宗教革命被他们扭转为民族革命。
到了抗元事业中期,知识分子们经过战争洗礼,由杏花烟雨江南的才子,炼成“西风吹醒英雄梦”的豪杰,骑铁马,踏冰河,破雄城,死塞外,名湮历史长河。
一、建立的是有明教特色的宋朝
1354年是抗元事业的转折点。
此前政府军压着各路义军打,吃不饱饭的农民哪里敌得过大元的铁骑。
张士诚在高邮城下击败了大元百万大军,挽救了革命。不久丞相脱脱被毒死,大元再无人有威望组织起各路军阀发起统一进攻。
各路义军的反击开始了。
1355年的风云人物是刘福通。
他把明教教主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从安徽砀山县找出来,号称是南宋赵构他们家的人,拥立为皇帝,国号宋(史称韩宋),定都曹操的老家安徽亳州。
张士诚之前称了个王,元朝都要跟他拼老命,韩林儿这边都称帝了 ......
中国人最大的执念就是固有领土。对于新宋,国都汴梁还在元政府手中,一定要收复回来。而享了百年富贵的蒙古人明显不想丢掉中原重回草原喂马。
两边已成不死不休。
但是和许多起义政权一样,军事压力稍缓后明教干的第一件事是杀自己人。
韩林儿只是个名义上的共主,明教有权力的两大头领是丞相杜遵道和掌管军事的平章刘福通。
杜遵道是教内大知识分子。他早年在元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整个学校汇聚了元朝精英,尤其是能进国子监读书的汉族,更是精英中的精英,不是达官子弟,就是品学兼优受举荐。这学校蒙回汉三族学生加起来才1000余人,而我们今天的北京大学仅本科生就14000多人。

杜遵道先生就读的国子监位于今日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
杜遵道毕业后因上书献策被大元国防部长看上,进入国防部(枢密院)任职。可这样一个人,却抛弃公职,跑到大别山区跟韩林儿的父亲干了十几年宗教(详见《谈明系列8:从国防部跳槽到白莲教的读书人》)。明人称其“十数年前见机最早者,惟杜遵道一人也”。
也正因为有了杜遵道,明教才能提出“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朱天”的口号,将一场宗教斗争变成全民族的革命。
如果没有杜遵道,这帮宗教分子提出的政纲大概是建立“太平天国”、“人间佛国”之类,根本无法取得地主阶级的认可,所到之处只能是反抗。
他又有理论基础(国子监毕业),又要顶层视野(国防部就职),还肯双脚扎在泥土里干事业(搞宗教忽悠人),在明教中威望极高。
有了杜遵道,他们建立的是有白莲教特色的宋朝。
杜遵道死了,他们建立的是有宋朝特色的白莲教。
但枪杆子里出政权,明教的枪杆子掌握在会打仗的刘福通手里。为了制衡刘福通,杜遵道跟皇帝韩林儿走的近,想玩政治平衡。
刘福通的应对办法粗暴简单,“命甲士挝杀遵道”。
明教毕竟不是宋朝,中状元后东华门外唱名赐第的不是好男儿,这世界是武人的天下。

金榜题名又如何?世界是武人的天下
杜遵道就这么死了。
短期内,明教反倒更团结了,毕竟大多数教众都是李逵这类文盲,见队伍里再也没臭穷酸老九说诚心拜孙悟空也不能刀枪不入的疯话,士气大震,高喊“杀到东京,夺了鸟位”,向汴梁掀起了一波波如潮的攻势。
二、左宗棠拜访洪秀全
在这里作者要继续坚定发挥本人爱跑题的缺点,给读者们讲个小故事:
太平天国围攻长沙期间,还未发迹、郁郁不得志的左宗棠曾拜会洪秀全,讨论攻守、建国的策略,劝他放弃搞宗教那套,转而信儒教,跟地主们同流合污。结果秀全不听,左宗棠夜间逃走。
此乍听似乎为野史,可世人多认为有其事,史学家范文澜《中国近代史》和简又文的《太平天国全史》都录入此事。
左宗棠早年跟洪秀全一样久试不第,性格倔强铿直。观其成名后行事,屡屡出人意表,且以保中国而非保大清为行事宗旨。
左宗棠与李鸿章的保沿海和保新疆之辩,谁都知道沿海就代表着商业和金钱,眼前利益极大,但左宗棠坚持大清应该将有限的财力放到与浩罕汗国阿古柏的战争中,为中国保住了西部领土。
为颂其兵出天山之事,时人诗写如下: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这些地主里的精英在对抗宗教起事时态度其实都差不多,他们又不是满人,不在乎皇帝是大清还是大明,他们在乎的是维护封建名教,维护他们和手下的土地不被“均贫富”了。
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政治宣言《讨粤匪檄》中明确写到,自己起兵的主因是洪匪“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至于对当朝朝廷,只是在结尾处敷衍的提了句当今天子圣明的套话。
回到正题,杜遵道就是明教中最会跟地主阶级一起玩的那个人,他的派系代表了明教内的知识分子。
他却被像一只鸡一样被杀掉。
三、北军南下、川军东出
知乎上有个热点问题:如果朱元璋起兵后没有遇到元朝主力,北伐才摘了桃子,那么元朝的军队主力是谁消灭的呢?
答案是刘福通、张士诚和陈友谅。没朱元璋什么事。
大元统治九十八年来一直看不起汉民,从其军事布置就能看出来。元朝认为自己的主要威胁是来自北方和西北的蒙古人,因此将多数兵力放在北方和四川。
史称忽必烈与谋臣斟定全国镇戍规模,“命宗王将兵镇边徼襟喉之地,而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之。淮、江以南,地尽南海,则名藩列郡又各以汉军及新附等军戍焉”。(《元史》卷99《兵志二》 )
后来长江流域地带的经济优势得到凸显,蒙古人也重视起来,搞了个“三王镇江淮”,以武汉、庐州和扬州的三个封王构筑防御体系:
“镇南王”驻扬州
“宣让王”驻庐州(合肥市庐州县)
“威顺王”驻武昌
在这三个王手下有一定数量蒙古人和探马赤军,虽然不能跟北方重镇相比,但也有一定战斗力,战时三王也成为所在区域的军事指挥。
至于淮河以南,蒙古老爷们怕热,才不去呢。南方的汉人敢造反?蒙古铁骑南下,谁人能挡。
天下大乱后,蒙古人突然发现汉人竟长本事了,本地片警都压不住,只得采用“北兵南下”和“川军东出”战略。
北边的主力经过高邮战事后基本失去战力,剩下的就只有东出的川军。
韩林儿、刘福通既然这么嚣张,川军就给他们安排上。
四川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鲁是川军首领。这个人出身蒙古军事世家,曾祖父纽璘就跟着蒙哥一起打重庆,结果他负责保护的蒙哥命丧钓鱼城下。后来他祖父和父亲都在川军中任高官。
从1355年到1357年,答失八都鲁跟刘福通在河南和安徽反复拉锯。
1355年七月,刘福通大败答失八都鲁于长葛,
九月,又袭其于中牟,获其辍重。
十二月,刘福通被答失八都鲁大败于太康,亳州被包围。
第二年,刘福通与韩林儿南奔安丰。亳州被破,丞相罗文素等众多官员被俘。
但河南安徽遍地都是吃不饱饭的穷汉,死了一波,大旗一挥,又来一波。
不久,刘福通军势复振,1357年二月,赵均用易帜明教,派遣毛贵入山东,陷胶州、莱州、益都,占领绝大部分山东。
同时,明教李武、崔德等又攻入武关,直趋长安,三辅震恐。
四、四路北伐
刘福通军事上取得上风,但杀了杜遵道后经济建设跟不上,招了太多饿汉却养不起。在缺粮压力下,刘福通展开全面进攻。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也就一路北伐。刘福通来了个四路开花:
第一路,刘福通亲提重兵,直趋北宋旧都开封。
第二路目标是元廷心脏,毛贵自山东直捣大都,兵锋直抵大都120里外的蓟州,“中外大骇,廷议迁都以避之”。
第三路欲复汉唐故都西安,白不信、大刀敖等直趋关中,与之前入关的李武配合作战。
最狠的第四路由关先生、破头潘带领。这路比游牧民族还能游,横扫三个国家,攻破两国首都。

这一路在1357年翻越太行山,入山西。翌年,突入河北。之后北上攻占大同,兵出塞外,进入蒙古高原!
之后,义军攻破元上都,抄了蒙古人的老家!他们焚毁了元朝多年经营的宫阙庙宇,将上都城化为一片废墟。
之后没几天,他们又攻取了元朝辽阳行省首府辽阳路(今辽宁辽阳)。
元朝的新丞相太平曾认为红巾军“自晋、冀、西京历上都,军常无留行,其破辽阳必不能守”,觉得他们只是游而不击,占了辽东肯定要走。丞相把自己亲儿子也先忽都任命为总兵大将军,想收复辽阳捞军功。
没想到明教这帮河南和安徽猛人竟然想在东北安家,设置了辽阳行省,关先生、破头潘成了省领导。丞相儿子屁颠屁颠的赶过去,结果发现辽阳那边“日治战马,一无退意”,吓得脸都绿了,仗也不打,赶紧跑路。
突然某天,明教东北的这两个省领导一拍脑门,想起来当年高丽还帮脱脱镇压过我们。1359年,明教跨过鸭绿江,打破平壤(当时叫西京)和开京(今朝鲜开城),逼着高丽王弃国都而逃。
(至正十九年)十二月丁卯,红头贼魁伪平章毛居敬,众号四万,冰渡鸭绿江,陷义州,杀副使朱永世及州民千余人。。。。中外汹惧,京城皆走为计。辛巳,发诸司吏胥补西北面战卒。丁亥,贼陷西京。《高丽史》关先生等由辽阳入高丽,高丽王奔耽罗,其臣纳女请降,将校以下皆配以女子。(《新元史》)
五、诗人领兵
元朝、高丽人、甚至倭寇,都对东北这一路义军虎视眈眈。
最后这些义军当然全都失败了死掉了,或战死,或被杀,被挂了路灯。
但他们“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一生波澜壮阔。在东北他们寸土必争,比如大连的金州区在3年内之内经过“元军——红巾军——倭寇——红巾军——元军——红巾军——元军——红巾军——元军”9易其手。
可惜最后的胜利者是朱元璋而不是他们,这些豪杰自此湮没在历史中,有的人只留下一个外号,连个名字都不知道。
关先生,只知道他叫关铎,是崇仁人,以策干刘福通,用为军锋。
关铎,崇仁人,豪侠负气,尝北游,诗有“西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后以策干刘福通,号“关先生”。
外号叫“先生”,大概真是文绉绉的教书先生吧,可又无从考证。江西抚州崇仁是出才子的地方,比如写《牡丹亭》的汤显祖、唐宋八大家曾巩、政治家王安石,还有建国后第一任上海市市委书记饶漱石。
关先生混明教,最开始只想给刘福通献个策出个主意。
然后,刘福通说:“嗯,策略不错,先生真是当时孔明啊!以后你就是敢死队队长了(用为军锋)。”
关先生:“......”
不过从其北游时所写诗句来看,“西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确实豪气逼人。
从此,一个杏花烟雨江南的先生,骑铁马,踏冰河,破雄城,死塞外,名湮历史长河。
他死前,会问家乡的杏花开了么?

杏花江南
此四路一出,大元处处烽火,连老窝都被人端了,再无一片安宁之地。人人都知道大元完了。
天下彻底大乱。
(对关先生征高丽感兴趣的读者,可读知乎网友宁南左侯在“世界历史上有哪些逆天的军事行为?”问题下相关答案,其考证详细,写的非常精彩。)
五、反元烈火,以人为薪
在整个抗元过程中,刘福通承担了元朝的大部分军事压力,朱元璋只是个摘桃子的。
嘉靖时明人李文凤说了句公道话:“元之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有宋为捍蔽也。韩氏君臣非特有功于中国,其亦大有功于我明也乎!”
但刘福通大军熊熊燃起的大火,燃料却是黎民的生命。
河南中原膏腴之地,明朝建国10几年后,历经几次移民充实,也只剩100多万人口,还没一个区的人多。
又有谁记得死在沟桥路边的别人家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名字呢?

《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万人
部分参考资料:
《元史》
《新元史》
《明史》
《明本纪》
《国初群雄事略》钱谦益
《朱元璋大传》陈梧桐
《元末农民起义与民族英雄刘福通》李则纲
《试论刘福通领导的反元大起义》赖家度
《元代国子学如何建成?》 北京日报 刘永加
知乎网友“宁南左侯”的相关讨论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