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后,很多地区都会流传着带有地方特色的秋日庆祝习俗,而这些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习俗背后是否也蕴含着一些我们应该学习的道理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与秋日有关的民间习俗,聊聊大江南北四季三餐会有哪些不同?看看“春捂秋冻”究竟应该如何挨冻,秋后进补又需要注意些什么?
秋季里的特色习俗
我们是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民族,对于春秋两个节气都有着来自基因深处的向往,春是播种希望的开始,秋是收获辛劳的结束。所以,古往今来,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民间百姓,大家都会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秋的喜爱,有属于天子帝王的迎秋、秋猎,也有属于民间百姓的摸秋、忙秋、秋社等等,纵使是生活在当代的我们也常常向往能够秋游时的愉悦。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另一方面,老话说的好:“一夏无病三分虚”,好不容易度过了炎炎夏日,摆脱了动一动就出汗,看什么都没食欲的状态,又恰逢果蔬丰收的季节,家人、朋友们当然要聚一聚,大吃特吃一阵子,把夏天消耗的津液补回来,湿热的邪气消除掉,召唤沉睡的脾胃,也要早早地为冬天储备下越冬的能量。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诸多的庆祝习俗之中,许多都会与吃相关,比如《武林旧事》:“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帝京岁时纪胜》:“立秋前一日,要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到立秋日合家饮之。”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中言:“秋季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时至今日,很多地区仍然继承着当地独特的吃秋习俗,江苏暑热为甚,秋后暑热未消,要吃瓜以泻余热;山东流行吃“渣”,俗话说:“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这就是健脾除湿的养生思路,于此有异曲同工之意的,还有义乌地区的秋水服食小赤豆,而东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常常秋季很短,气温降的很快,所以,也要早早地就开始为身体储能,也就酝酿出较为独特的“吃肉抢秋膘”等地区习俗。
古为今用的“民俗”
而随着网络发达,信息爆炸,这些原本仅在当地流传的习俗,随着人口流动而越走越远,比如:一个东北人在广东过秋天,那他应该选择哪种庆祝方式呢?一个脾肾阳虚之人生活在东北,那还要不要咬秋、啃秋呢?高脂血症能贴秋膘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冲击着传统的民间习俗,让很多人一度觉得民俗就是不科学的,是应该被遗忘掉的。
真的是这样吗?
至少,我不是这样想的。民间的饮食习俗很多时候都会蕴含着古朴的养生智慧,它也符合中医治病的原理,是讲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比如,我们常说的红糖水止腹痛,完整地理解应该是血虚之时的腹痛适合温服红糖水,但血瘀的腹痛当然就不适合了。
所以,很多民俗也一样,不能照搬,不能套用。然后,我们再说回这些被争论许久的“吃秋习俗”,其实,这诸多的吃法不外乎就是在给我们传达着三层含义:
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人们,要重视暑热、湿热毒邪的影响,不要入秋以后就急着吃;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要记得顾护脾胃,清扫余热,补充津液;而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们,夏季之时暑热本就不甚,此时还需早早为应对寒邪做准备,要适当选择温补之品。
这便是民俗中的养生智慧,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将这些古朴的方法继承下来,为我们所用呢?
哪些是适合当代人的秋补方式?
秋季属金,燥气当令,燥热易耗气伤阴,加重气虚阴虚之人的不适状态;金能克木,秋季肃杀,秋日也是容易多愁善感,抑郁情绪加重之时;秋季气温高低兼见,老人孩子更应当把握好穿衣技巧;肺为秋之主脏,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所以想要皮肤光亮,毛发润泽,当然也要把握好秋季进补的好时节。
01
如何“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人人熟知的保健防病谚语,意思是说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元代养生家邱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言:“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膜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不可暴去。”而在降温时“宜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燥是秋天的主气,过度的保暖则会加重秋燥,耗费阴津。尤其秋季的气温的“两头冷,中间热,兼见凉风”,若按晨起的气温穿了过度的衣服导致出汗,不仅耗费津液,还会有“汗出当风”之虞,进而引起感冒、关节受风、头痛等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秋冻的标准并不是真的要感觉冷才好,当以“中午热的时候不出汗”为度,这里着重针对的是小朋友,更年期前后汗出异常之人和气虚自汗之人。
02
如何摆脱“秋乏”
大家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其实“困”“打盹”“睡不醒”都好理解,只需调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就能够缓解,但为什么偏偏在秋天就是困倦乏力呢?如何才能摆脱掉这个“疲乏之感”呢?
疲劳的根源在于人体的“元气”不足。那什么是元气呢?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能量包”,这里面装着出生时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先天之气,也包含我们脾胃把后天摄入的食物转化出的“中气”。
先天之气不可再生,想要“元气充足”,则只能通过后天之气来不断补充它的消耗。那如何补充后天之气呢?这就回到了“秋乏”的来源上,其实,并不是所有人到秋天都会疲乏的,她们很多人都是因为夏季消耗过多,过汗,过分贪凉饮冷,影响了后天之本脾胃运化“中气”之力,才引起倦怠乏力。
◎八岁手绘
所以,此时不妨多吃一点山药、茯苓、白扁豆、薏米等,以健脾祛湿;每晚拍拍大包穴,大包穴位于腋窝下6寸(乳头平行处),为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经灌溉五脏”,故以大包名之。时常刺激大包穴,可调通脾经的气血,有促进消化之功,然后再服用一段时间补中益气丸,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这或许就是摆脱秋乏的办法。
03
如何情绪“进补”
自古以来,描写秋季的诗词就充满两极分化的趋势,一边是“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处处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另一边却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而这些不同的诗句背后,反映地都是诗人们不同的情绪调节能力。
“秋”之五化为收,五志为悲,能克木气,秋天里确实容易产生悲伤、消极等不良情绪,尤其是深秋草叶枯落,花木凋零,敏感之人就触景生情,加重忧伤,陷入一种情绪“黑洞”,出现莫名地低落感。
◎八岁手绘
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状态,要怎么办呢?我的办法是“去睡觉”,给我们敏感的心放个假,毕竟,心不悲,秋则不凉,睡醒之后,不妨再来一杯暖暖的佛手瓜、玫瑰茶、百合粥养养心神,然后,趁着中午的时候多多出门晒太阳,因为秋天是“阳消阴长”的转折期,我们也需要自然的力量帮我们驱赶阴霾。
04
秋补“宜平宜润”,适当“增酸”
之所以没有在立秋之时,就跟大家来分享秋季的进补思路,是因为秋补宜缓、宜平,要给脾胃留白,要循序渐进,不能过于急躁,选在秋社、重阳之时,我觉得时间上刚刚好。
不冷不热,气候宜人,食欲渐复,空气又日渐干燥,对于鼻腔、皮肤等肺脏的形体官窍影响也在逐渐增强,此时在饮食上辅以养阴滋润之物来弥补燥邪对于身体的影响就很好,食物的选择上当突出一个润字,比如山药、龙眼肉、芝麻、百合、梨(熬煮为宜)、木耳、蜂蜜、萝卜、扁豆、甘蔗、莲藕、菱角、瑶柱、燕窝、海参等物;
不仅如此,秋季肺气盛而肝气虚,在五行上“金能克木”,因此,为防止肺气过盛而肝气过虚,还要从饮食上适当“减辛增酸”,以助肝气,比如应季的葡萄,柚子,可作饮品的乌梅、山楂、陈皮等。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秋季的进补除了食疗之外,当然更离不开膏方。中医传统剂型有丸、散、膏、丹、汤、酒、露、锭八种,除去治病为主的丸、散、丹、汤,防病治病的露剂和锭剂,更适合用于日常保养身体的就数“膏方”和“药酒”了。而膏方功于“滋补”多偏“润泽”,所以,也是秋季进补的不二选择。其实,罗博士经常推荐的龙枣玉灵膏就很适合选择,《摄生总要》的“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的“茯苓膏”以及张景岳《景岳全书》的“两仪膏”也很不错,大家可以自行选择。
所以,养护健康从来都不是刻板的“一种答案”,继承创新,先学而后用,才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的态度吧。
好了,这就是今日的全部内容。最后,想跟大家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闲来无事多读书,便是人间好时节。”
好了,我们下期再见。
— THE END —
相关文章回顾
☀秋天,对自己的肺好一点!
☀一剂属于秋天的“地黄丸”
☀立秋之后,肝气不舒之人要注意调理了
更多相关文章请在公众号内搜索
☀文章搜索指南
❃文章◎香薷
❃编辑◎香薷
❃审校◎紫叶
❃文中图片均已注明来源,未经授权请勿擅用。
有奖征文
如果您也有与中医不得不说的缘分,可以将您的故事落笔成文随时投递给我们,文章请以word文档的格式投递至我们的邮箱
syyuandongli@sina.com
投稿的文章请保证原创,并附上您的微信昵称、姓名、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我们筛选后会向作者获取授权,刊登在频道的栏目中,一经刊载,将为您送上罗博士的亲笔签名书哦~
感谢大家的积极反馈,我们期待您能够将您与中医的故事分享给我们与更多的萝卜丝,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罗博士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有如下四个,大家可以扫描二维码关注,除此之外皆属仿冒,请大家切勿上当!
罗大伦频道
微信号:luodalunpd
大伦书院
微信号:Dalun_sy
大伦育儿说
微信号:dalun_yes
罗大伦博士
微信号:Drluodalun
🔹本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归本号所有,如需转载请给编辑留言,并标明出处。禁做商用。
🔹本公众号所转载文章仅供大家学习交流,均在合理使用范围内。若所引用的图片来源、数据来源、文字版权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其他权利,烦请告知编辑,编辑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本公众号拥有罗大伦博士之肖像权,如有未经允许,擅自使用者,本公众号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由北京市中喆(沈阳)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本号将对任何未经授权转载、乱作商用以及经警告拒不删帖等侵权行为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