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气、喘促、憋气、胸闷,没力气”要如何才能找回被消耗的“气”!



新冠转阴之后,常有人说:“自己气脉不够,走路就喘,不耐体力劳动,手上的活儿还没做完,就得先歇一歇”;还有人说自己“阳后多了胸闷、憋气的毛病,总觉得后背发凉。”
或许大家会说“不耐体力劳作,容易喘”,那不就是脾气虚吗?用些生脉饮益气养阴就很好啊。其实,“气脉不足,不耐劳作”是脾气虚的表现,这没有问题,但兼具了“喘”这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在新冠之后出现的此类病症,更不可忽略的两点就是“过用寒凉泻热之剂”和“短时间大量饮水”的影响,正如《伤寒杂病论》所言:“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而这种情况就和水液代谢失常有关。
其实,出现上述这些表现的人们很大可能本就素体阳虚,或新冠治疗之中的某些做法影响了体内的阳气,进而出现水饮内停的症状表现,而此类人群单纯以益气健脾之方,却很难改善其短气、喘促之症。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此时应当如何“纠正水饮内停,找回那些被消耗掉的气”。

水饮内停

人体津液代谢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脾主“运化”,将食物消化吸收,将其中的水分上输至肺脏;肺有通调水道之能,肺脏可以通过“宣发之力”将水液布散周身,化为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还可以通过“肃降之力”将水液下输至肾脏,最后经由肾脏的“蒸腾气化之力”,将能够再次被利用的“津液”重新布散,其余部分则会被“下输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但是,这样的生理平衡也会随着我们自己经年累月的生活习惯或者生病之后的失治误治而打破。

◎八岁手绘
这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心、脾、肾三脏阳气受损,阳气不足,气化无力,水液代谢受阻,致使水液停聚,发为饮疾。再有就是如医圣张仲景所说,病“太阳伤寒”者,本应用“发汗解表”之法治疗,但却误用“下法”,耗伤中焦阳气,使得“阳气虚弱”无力运化身体内部的“水液”,进而造成水气停聚,化为饮邪,进而出现一系列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症表现。
那么,这样的饮病为患当如何治疗呢?医圣一言以蔽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而说起温阳化饮的代表方,就一定得聊聊经方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剂,可以治疗脾阳虚弱、水饮内停所致的多种病症,如水饮凌心所致的胸闷、头眩、心下逆满;饮邪留积所致的后背怕冷,冷有定处;还可以治疗水饮内停,短气喘促,更是外感疾病,误用苦寒泻下药物后的“补救之方”。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现今处方:茯苓60克、桂枝45克、白术30克、炙甘草30克。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此方虽仅有四味药物组成,但却能够暗藏明暗两条线索。
大家常说此方之中的君药为味甘性平的茯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能健脾祛湿的“茯苓饼”中所说的茯苓,此药归心、脾、肾三经,功善利水渗湿,《世补斋医书》言:“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故为利水之要药;白术性苦温崇脾土而燥湿,善治风眩,燥痰水,除胀满,为甘温补脾之要药,与茯苓相合祛邪兼扶正,而我觉得“茯苓配白术”也只是“化湿”的一条线索。

◎八岁手绘
喜欢读《伤寒论》的人都知道,若说仲景之方绕不开的一味药物,那就当数“桂枝”了。桂枝辛甘温之品,入解表方中能够发汗祛邪(麻黄汤、桂枝汤),入理血剂中能够温经散寒,增强化瘀止痛之功(温经汤,小建中汤),而我们常常忽略一点,桂枝还有“助阳化气”之功,尤善温肾阳、逐寒邪,平冲降逆,所以,在《伤寒杂病论》若有“心悸、短气”等症状表现时,就会发现“桂枝与炙甘草”的组成,桂枝温通心脉,兴奋心脏,炙甘草补益中气,两药合用,辛甘化阳,有温补心阳、温通心脉之效,而在我看来,这便是此方中的另一条线“温阳”。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而茯苓得桂枝,正是一利一温,上温心阳、下利水湿、中健脾土,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温而不燥、利而不峻,中阳得健、痰饮得化,这大概就是经方的魅力吧。下面,我们再说说苓桂术甘汤的具体应用。
阳气不足,水饮内停

伤寒误治
苓桂术甘汤是张仲景所创,用来治疗太阳伤寒,被误治后的补救之方。“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简单点说,寒邪伤表的初始阶段,原本应该选择像“葱姜水”一样的发汗解表法,但奈何自己却误用了“苦寒泻下”的方法,如抗生素或苦寒泻热的成药,法不对症,损伤中焦之阳气,阳虚无力运化水饮,进而形成水饮之邪。故而常常出现胸闷,头晕,头胀痛,尤其是猛一起身,更会头晕脑胀,此类人群常会包含现如今我们常说的过敏性鼻炎,眩晕症等部分人群。

短气、喘、悸
“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短气”比较好理解,就是气息不足,那什么是“有微饮”呢?其实,再结合上张仲景的这句话,“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或许会容易理解一些。
“食少”脾气亏虚,“饮多”水液代谢失常,而未经代谢的“饮邪停留在心脏部位,就会出现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的表现,这时应该让“饮邪从小便排出才可以”,所选方剂应为苓桂术甘汤,也可以选择金匮肾气丸。

背寒
怕冷是个很常见的病症,像女生的腹痛,怕冷,得温则缓,这多属于“寒凝血瘀”,还有一些仅为手足冰凉,这可能是阳气闭塞的“四逆散”证,而还有一种怕冷它很特殊。
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胸为阴。后背为诸阳经所循行的部位,又为五脏六腑俞穴之所在,是脏腑气血灌注之所,而还有一群人,他们的怕冷的位置就发生在后背之上,面积也不大,约一个巴掌左右,寒有定处。
这就是“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饮邪留积之处,阳气即被阻遏而不能展布,而表现在我们身上时有感觉后背处好像有一块地方格外“冰凉”,而这个冰凉的地方多会出现在背部的腧穴所在,这就是“饮留而阳气不达”之故。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苓桂术甘汤适用于“阳气亏虚,水饮内停”之人,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此方的几个选择要点:
其一,素体阳虚或过用寒凉损耗阳气,其人会有精神疲倦、做事没力气、面色泛白等“火力不足”的表现;其二,有“饮邪”,如头晕沉、气短、喘促、胸闷、背寒等表现,此类人群还多出现过敏性鼻炎,耳眩晕等疾病;其三,饮水偏少,容易咳嗽或呛咳,舌苔白滑,脉象沉滑。 
罗博士曾说过的一句话:苓桂术甘汤有“拨云见日”之能。我想这真的是一句再恰当不过的比喻了,云由水气凝结而成,若长时间蓄积而未能宣散,就会出现乌云蔽日的阴霾景象,能够拨云见日的最好方法,无非是一场大雨,一片烈阳。
而苓桂术甘汤不正是这样一首方剂吗,茯苓淡渗利湿,引水饮邪气从小便而出,桂枝温阳化气,助心阳,通血脉,使得机体阳气充盛,体内之津液运行得以恢复,不泛溢于外,不冲逆于上。
才能够让我们的身体云开雾散,雨过天晴。
— THE  END —
相关文章回顾
☼心脏不舒服,可能是水湿过重 —— 用经方苓桂术甘汤化解 | 生活妙方
☼睡眠变差、入睡困难、容易惊醒,可以试试这个办法
☼新冠病愈后,还有各种其它症状,该如何调养善后?
更多相关文章请在公众号内搜索
☼文章搜索指南
❀文章◎香薷
❀编辑◎香薷
❀审校◎紫叶
❀文中图片均已注明来源,未经授权请勿擅用。

关注抖音“罗大伦聊天室”可收看罗博士直播,直播时间为每周一到周五晚上八点至九点,直播内容为国学易经。
因抖音平台规定较多,请大家不要在直播间咨询中医相关内容。欢迎大家收看。

有奖征文
如果您也有与中医不得不说的缘分,可以将您的故事落笔成文随时投递给我们,文章请以word文档的格式投递至我们的邮箱
syyuandongli@sina.com
投稿的文章请保证原创,并附上您的微信昵称、姓名、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我们筛选后会向作者获取授权,刊登在频道的栏目中,一经刊载,将为您送上罗博士的亲笔签名书哦~
感谢大家的积极反馈,我们期待您能够将您与中医的故事分享给我们与更多的萝卜丝,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罗博士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有如下四个,大家可以扫描二维码关注,除此之外皆属仿冒,请大家切勿上当!

罗大伦频道
微信号:luodalunpd
大伦书院
微信号:Dalun_sy


大伦育儿说
微信号:dalun_yes
罗大伦博士
微信号:Drluodalun

🔹本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归本号所有,如需转载请给编辑留言,并标明出处。禁做商用。
🔹本公众号所转载文章仅供大家学习交流,均在合理使用范围内。若所引用的图片来源、数据来源、文字版权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其他权利,烦请告知编辑,编辑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本公众号拥有罗大伦博士之肖像权,如有未经允许,擅自使用者,本公众号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由北京市中喆(沈阳)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本号将对任何未经授权转载、乱作商用以及经警告拒不删帖等侵权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