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咙干痒咳,有哪些“不伤正气”的好办法?


新冠过后检查出了肺结节?不用担心,中医有办法
有一种咳嗽,令人非常讨厌,体验过的人都能记住它。
它的症状描述起来很典型,很容易与其它咳嗽区分,咽喉内自觉发痒,难忍而发,咳嗽呈阵发性、痉挛性,不咳则已,一旦咳嗽,则会咳的面红耳赤,数分钟才能缓解,甚至半夜发作时,常常怕打扰到身边人,都会躲出去咳一阵。
耳鼻喉学创始人干祖望先生将此类咳嗽称为“喉源性咳嗽”。
传统的止咳方法,对它无用,是因为这种咳嗽,问题的根源,不只在肺,更非简单的炎症,其病位在咽喉,咽喉处有异物感,往往是因痒致咳,干咳为主,很少有痰。“风胜则痒”“风动则痒”,风邪为百病之长,可兼夹寒邪、热邪、燥邪等,有善行数变的特点,故而喉源性咳嗽的发病原因,总离不开一个“风”字。
正虚风恋
如果说一年前,很多未患慢性咽炎之人都没有体会过这种“因痒而咳”的难受,而今我相信已经有很多人都能明白喉源性咳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特殊感觉了。
干祖望先生没有经历过新冠,但他却解释过,慢性咽炎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喉源性咳嗽的。
干祖望曾言:“凡一切慢性咽炎,主症就是咽部干燥。其所以干燥,系液不养咽,津不濡喉。干生燥,燥生风,风生痒,痒则酿成本病,此其一。‘诸痛疮痒,皆属心火’。干生燥,燥生火,火生痒,这是另一个由津枯而造成作痒的途径,此其二。
这是由慢性咽炎导致喉源性咳嗽的机制。”
而如今很多致力于研究“长新冠”病证的专家,也都观察到,随着一阳,二阳,三阳的一轮轮消耗,很多人的症状已然从最开始的“正邪交争”,发热,周身疼痛,慢慢变成“正气不足”的低热,咳嗽,咽喉不适,发疹子,过敏,耳鸣等,而出现这样症状变化的原因并非是邪气变弱了,而是我们正气不足,津液不足了。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正如,当下广泛出现的“咽痒咳嗽”,不正是因为,津液不足,风燥伤津液,咽喉失于濡养, 以致咽干发痒,痒则咳,咳则呛,而持续不解。也因如此,之前着力于降气,化痰,滋阴,消炎的止咳药,抗生素,才会拿此类咳嗽毫无办法。

六味汤

“痒咳”的病位在声门以上,病起于“咽喉”,病因于“风”,根于“虚”,基于这些线索,我们就要在“喉科”的名方中寻找疏风又不伤正的润燥的思路,想明白了这些内容,那么,距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远了。
《喉科指掌》中有一首“统治七十二症总方六味汤”,为避免与“儿科名药”六味地黄汤混淆,故后世用之者常称之为,喉科六味汤,这也是如今治“喉源性咳嗽”绕不开的经典。
喉科六味汤,出自《喉科指掌》载:漱咽喉七十二症总方六味汤,治一切咽喉,不论红白,初起之时,漱一服。
组成:荆芥穗10克、薄荷10克、炒僵蚕6克、桔梗6克、生甘草6克、防风6克。
服法:上药俱为末,煎数滚去渣,温好,频频咽下,不可大口一气喝完。 
都说《伤寒论》是方书之祖还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我们不聊经方,但似乎又绕不过经方。《伤寒论》第311条言:“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所谓少阴病,简单一些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肾阴虚,还兼见了一点心火盛”的表现,医圣说此类体质之人,如果出现“咽喉痛”,那么可以先用30克甘草熬水(甘草汤),如果未见好转,那么就再加15克桔梗与甘草一起(桔梗汤)。
这里的甘草,是经方中很少见的“生甘草”。甘草在《伤寒论》中共出现70次左右,大多都是炙甘草,但纵使在“辛凉宣泄”的麻杏甘石汤中所用的也是炙甘草,而此处却用了生甘草,经方大家郝万山教授,解释说,生甘草在此正是“消痈肿而利咽喉”之效。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经方中的桔梗也很有意思,很多人解释桔梗时都说“清肺排脓”,其实我觉得这四个字很难理解。什么是脓呢?咽喉肿痛也不等于“化脓性扁桃体炎”呀。其实,中西医中的“脓”字指代不同,我们可以把中医里的“脓”理解成一些“藏在身体里,还没化生痰的垃圾”,而桔梗的排脓,就像“我们拿手挤痘痘”一样的动作,它可以一点点把这些垃圾挤出来,然后,再借助生甘草的力量把它们消灭。
这也就是“甘草汤”“桔梗汤”利咽痛之意了。这里插一句,桔梗是药食同源之品,性平,东北常见的“狗宝咸菜”就是它的另一种腌制品,入药后叫桔梗,适合煎汤保健服用,一般肺内有痰,难咳者都可以饮用些桔梗汤或者单纯以桔梗煮水以助“排脓”。
然后,我们再说回六味汤,落于咽喉处的垃圾,浮在表层的用桔梗能排出来,还有一些都凝结成块了,就需要用更厉害一些的药物,它就是“白僵蚕”。
僵蚕也是一味平性药,它是家蚕感染了白僵菌而成,具有活络通经,驱风开痹,解毒定惊之效,善治“中风面瘫,小儿惊风”,除此之外,僵蚕还有两个特点:
此药尤善化痰散结,所以,很多治结节,瘰疬,或者无名原因的痰疾都会寻到此药;
另一点就与疫疠毒邪有关,疫毒发病时具有 “表证难解”“多兼郁热、痰浊”“伏邪难清”等特点,而僵蚕正适合于这种“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之时,比如张子和的“治疫方”,如今的升降散等,都是此理。
所以,六味汤中择僵蚕既可“驱风开痹”以解发病之因,又可“解毒、化痰”以除素体羁留之邪,这也是当下很多治“痒咳”的中成药中都会含有“白僵蚕、蝉蜕、地龙”等药的原因。
处理了痒咳的内在问题,接下来就是解决外在诱因了,痒咳之因在于“风”,而风邪可与“热结”也可与“寒化”,所以处理起来既要兼顾风寒凝滞,又要防止风热伤津,故而才出现“荆芥、防风、薄荷”这样的互相制约的搭配。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荆芥、防风辛散气香、发散风寒;防风、薄荷祛风解表、胜湿止痉;荆芥、薄荷温凉同用,三药相合,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故而《喉科指掌》才会将此方称为:“治一切咽喉,不论红白,初起之时”均可胜任。
除此之外,治外感证汤剂的煎煮方法也需要多说几句:
善用喉科六味汤的名医很多,王德林、余国俊先生亦都善用此方,均注“重以轻煎”为法,这是什么意思呢?
喉科六味汤原方为煮散剂,轻煎漱下,这是因为此方“轻清发散者多”,久煎则药性挥发。
所以,在准备好所需药材后,最好以冷水浸泡1~2小时后,再大火煮开,转小火后仅需再煮7~8分钟,即可关火,无需复煎,无需久煎。
然后,煎好的汤汁要“含咽”,也就是小口小口地喝,含一口要在咽喉处停5~8秒,再慢慢咽下。如果煎不得法、服不得法,都会让此方药力大打折扣。
适合人群
喉科六味汤,药性平和,非寒非热,非常百搭,相当于喉科中的“四君子汤”,很多名医都善在此方基础上“盖楼”,比如属寒邪郁闭较轻,多以六味汤加苏叶二钱、羌活二钱、细辛一分;如咽喉平而不肿,咽痛难食者加苏叶、羌活各二钱,当归、柴胡、牛蒡子、桂枝各一钱等等。
而针对当下的“体虚、咽炎咳嗽”呢,也有一种搭配方法,就是名医张宝旬先生经常提及的“咽喉揪痧”和罗博士常主张的“山药煮水”。
山药药性平和,生津补虚,又能表散余寒,适合于正气不足,体质虚弱之人日常调理,当下这个季节常服一些山药水,又能够温中焦而散表寒,以助祛邪外出。
揪痧是源于民间的外治法,我小的时候但凡遇上个外感头痛、咽痛,都会“揪”上几下,不说头痛立缓,咽痛立减也差不多,咽痒咽痛时,可以将“廉泉穴至天突穴”揪至泛红起痧,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散瘀除痰之效,对于咳嗽、咽肿、口舌生疮都很好。
支原体很小,病毒更小,如果我们总是把眼光停留在那毫末之间,留给我们的“辗转腾挪”空间只会越来越少。
与其一味地做着困兽之斗,为何不换一种视角。
毕竟,生物之间都逃不过“生克制化”的竞争,纵使是病毒也存在“不可兼得三角”。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
我们下期再见~
— THE  END —
相关文章回顾
☀“二阳”咳嗽不要再用抗炎药了,我们还有很多方法!
☀一剂能调理“多种咳嗽”的名方
☀新冠过后检查出了肺结节?不用担心,中医有办法
更多相关文章请在公众号内搜索
☀文章搜索指南
❃文章◎香薷
❃编辑◎香薷
❃审校◎紫叶
❃文中图片均已注明来源,未经授权请勿擅用。


有奖征文
如果您也有与中医不得不说的缘分,可以将您的故事落笔成文随时投递给我们,文章请以word文档的格式投递至我们的邮箱
syyuandongli@sina.com
投稿的文章请保证原创,并附上您的微信昵称、姓名、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我们筛选后会向作者获取授权,刊登在频道的栏目中,一经刊载,将为您送上罗博士的亲笔签名书哦~
感谢大家的积极反馈,我们期待您能够将您与中医的故事分享给我们与更多的萝卜丝,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罗博士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有如下四个,大家可以扫描二维码关注,除此之外皆属仿冒,请大家切勿上当!

罗大伦频道
微信号:luodalunpd
大伦书院
微信号:Dalun_sy


大伦育儿说
微信号:dalun_yes
罗大伦博士
微信号:Drluodalun

🔹本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归本号所有,如需转载请给编辑留言,并标明出处。禁做商用。
🔹本公众号所转载文章仅供大家学习交流,均在合理使用范围内。若所引用的图片来源、数据来源、文字版权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其他权利,烦请告知编辑,编辑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本公众号拥有罗大伦博士之肖像权,如有未经允许,擅自使用者,本公众号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由北京市中喆(沈阳)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本号将对任何未经授权转载、乱作商用以及经警告拒不删帖等侵权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