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古典书籍里提到的一些内容

  《黄帝内经》中蕴含庞大的“能源”体系架构,道家的“天人合一”,怎么合,没明说,实际上没明说也不无道理,因为身在此山中,还需刻意合吗?只是人们不知“身在此山中”。
  齿轮传动机构中,小齿轮转365圈,与之啮合的较大齿轮则转一圈,不同尺寸的齿轮周期不同,不同齿轮的功能不一样,层层啮合,小齿轮一破败,整个齿轮传动机构运行就受制约。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黄帝内经》中的基础架构,无论从历法、古天文还是时间计算方式,都构成
  在自己独特的体系。这里就需要理一理。
  《西游记》开篇文章,就有部分描述,这部分描述,得仔细去读。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
  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
  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缯而万物否矣。
  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
  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
  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到此天始有根。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
  请注意上文的描述,十二会是以十二地支来代替,那么十天干呢?十天干是最重要的东西,很少人能解释清楚来源于哪,但就这么传下来了,十天干代表为何?解释有很多种,众说纷纭,没有一种确切的解释,只大概明白这是确确实实和天文关联非常密切的文字象征。
  《西游记》上文中写到“四大部洲”,这就是来源于佛教的说法。

  用现代的地质学来划分年代是如何划分呢?具体的年代表如下: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
  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太古时代离我们久远,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延续时间长达15亿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确地质记录的最初阶段。由于年代久远,太古代的保存下来的地质纪录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重要而又漫长的时期,大约39亿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壳,至35亿年前大气圈、海水开始形成。也有把38亿年以前称为冥古代,25-38亿年前称太古代。太古代是冥古代之后的地质时代,也是得到官方承认的第一个时代。它从38亿年前开始,在25亿年前结束,让位于原生代。在太古代时期,地球的地壳大致成型,板块构造运动开始。在距今35亿年前,原始的生命形式:细菌和藻类第一次在地球上出现。
  2、元古代,元古代(Proterozoic Era,Proterozoic)紧接在太古代之后的一个地质年代。一般指距今24亿年前到5.7亿年前这一段地质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元古界,代表符号为“Pt”。"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时代。
  3、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4、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5、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其中还有一个以中国大陆命名的纪,震旦纪,“震旦”这词来源于佛经的梵文,台湾有“震旦”品牌,震旦大学,震旦纪是什么意思?
  【震旦为中国之古称,作为地层专名,震旦纪为地质年代名称,元古代晚期的一个纪。是在中国命名并向国际推荐的一个地质年代单位。开始于约8亿年前,结束于约6亿年前。属于新元古代的晚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震旦系。 由于古印度人称中国为Cinisthana,在佛经中被译为震旦,故名震旦纪。】

  看看对“太古代”现代语言描述,哆嗦了一大堆话,《西游记》的开篇题词有点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老祖宗两个字,“混沌”。


  “混沌”这个词,现代有现代的意思。资讯上的资料如下:

  混沌 英文名称:chaos
  定义1:非线性确定性系统中, 由于系统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非周期的行为。例如,大气由热对流导致的湍流就是一种混沌现象。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动力气象学(二级学科)

  定义2:对初始状态敏感,表现似周期、非周期和不可预报性的过程。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数量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3:在确定性的非线性动态系统中出现的貌似随机的、不能预测的运动。它对初始条件有极其强烈的敏感性。
  应用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振动与冲击(二级学科);机械振动(三级学科)

  定义4:对初始条件敏感的非线性确定性系统的动态,具有正的李雅普诺夫指数。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数学生态学(二级学科)

  “混沌”这个词最初来源于中国民间传说中指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的状态。
  其实接近这个状态的有一位人解释过,这个人就是《道德经》的作者老子。经常把“道”啊“道”的挂在嘴边,“道”为何物?老子是这么提的:

  【《道德经》第二十五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连老子也不知用什么名字名称去形容这种状态,挤破脑袋想出一个字来形容,这个字便是“道”,这是先期对“道”比较完整的解释。可以看出,道,不是个静态过程,前边说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个过程既可以说是系统庞大复杂的,也可以说是精微的,短短几句话一一带过,就描述了整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
  有趣的是,西方的这个“混沌chaos ”一词,这是他们的舶来词,来源于中国,并按照西方的科学体系模式划分为很多学科,从定义1看到定义4,“混沌”这个词大概就囊括了大气科学,气候学,地理学,动力学,机械振动学,生态学,数学,机械工程......为何会有这差异,如果要用具体量化定性的思维,远不只划分这几个学科,还可以继续划分下去,因此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差异,用西方的思维方式科学体系来理解这个“混沌”,就得划分这么多学科,学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物理数学等的都有这个感受,学起来永远也不完嘞~呵呵。
  再继续回到天干、地支来。
  天干的十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的十二个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取字的本义,是代表“树干”和“枝叶”,这是形象的类比。“枝叶”得依附在“树干”上,“树干”不强大,“枝叶”也落败。“树干”得依附啥呢?得依附“树根”。扯远了,当然这里只是说“干支”。
  仔细看这些字,会发现这些字,笔画都不多,繁体字简体字都一样,实际上已经没法再简化了,敢不敢简化也是个问题。这些汉字符号看上去简单,写字的人可能都有个感受,越简单的字写起来往往越难,尤其是写毛笔字,因为复杂的字有那个骨架框架撑着,简单的字就不一样,体现写字功底的恰恰就是这类笔画少的字。当然现在除了学生,很多正在工作中生活中写字的人也慢慢少了,敲键盘的多。呵呵。
  最近新闻很热,有关任督二脉的,呵呵。
  这都是武侠小说惹的,害得人们想入纷纷,武侠小说里的描述,当然是和学武艺有关的,“任督二脉”是一个关口,打通了不仅身强体健,连武功也会突飞猛进。
  这说法当然也是遵循一些著作来的,会不会达到如此效果,对大部分人来讲,很难体察得到,请注意,是“体察”,这个体察要调动身体全身的活力和敏感性,不仅仅是身体层面的,还有心灵层面的,一个是物理层面,一个是抽象层面,两者组合起来成为一个人独特的“体察”。
  前面就提到了,要读《黄帝内经》,武侠小说里的那些基本可以全部抛弃,因为那是加工过的语句,
  “任督二脉”人人都有,通常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这两脉会渐渐运行不通畅,不通畅这个病那个病就来了,从西医看,血液运行通畅与否决定人的身体质量,哪个地方不通了,最先就会从皮肤外在的表征体现出来,要么就痛要么不舒服,血管被堵塞了,那就更糟糕,肿瘤心肌梗塞血管瘤等等这些都是某个地方运行不通畅了,日积月累淤积形成的结果,这个时候再去解决它啊,苦不苦自个知道。所以,这生活质量,身体是第一的,人得病的时候通常很容易什么都不盼,就盼着这病快点好。
  要体验这个任督二脉,督脉最容易体验,去做中医推拿的时候可以叫医生推这条脉上的一些穴位,这些穴位的连接主线就是督脉,也就是在脊椎处。所以走路腰不直,经常久坐玩电脑不运动的,损害的就是这条脉的运行。
  那任脉呢,各位感兴趣的自个去查。
  因为有关经脉的,是一个系统的东西,有关穴位的,又是另一个系统的课程。
  穴位是连接经脉的关口,人体的正穴有365个,跟一太阳历的一年365天是不是相巧合?
  关于五行运化,感觉上很遥远,其实是息息相关的,体现在生活中,跟我们每个人都亲密接触,那就是中餐。
  中餐的种类之多,其实是超出想象的,因为没有标准化量化的操作过程,跟火候,放调料的时机还有炒的次数都有关,这就造成一个局面,不同的人掌勺,做出来的菜这口味都不一样,没有完全相同口味的,除非完全标准化量化操作,否则只能吃吃肯德基麦当劳方便面了,不然情愿多遭受些地沟油的毒害,也不想吃那些东西。
  可能不少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吃自己家炒的菜习惯了,突然换个口味吃别人家的菜,感觉上别人家的也不差甚至口感还更好,别人家吃你家的菜其实也会有相同感觉,当然做得实在失水准或者目标只局限于把菜炒熟的那类例外。
  在国外呆久了的人感受据说会比在国内呆的人,对中餐的感受会更深刻。先不说上得了台面的菜系,寻常百姓家的家常菜,各家有各家的妙招。怎么说呢,即使按照西方科学量化的标准,比如什么时间放盐什么时间放别的调料放多少克,煮多少分钟,完全按照这个来操作,可能不同的人做出来还是会有差,只是差别不大,但是这样会烦,久了你会嫌麻烦,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人的口感不是一成不变,有时想吃咸点,有时想吃淡点,有时想吃别的口味,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虽然国外中餐做得不地道,价格还是贵。这跟国内相反,什么必胜客麦当劳那些还排队买单,小孩子最爱那类东西。快餐永远只是快餐。
  @jdsunrose 2012-7-16 10:02:00
  楼主能发个电子版的学学,jdsunrose@126.com,谢谢
  -----------------------------
  没有电子版的。
  也不是为了写而写。想写有时间写就会写。
  在天涯经济论坛有专门把《黄帝内经》的挑出来重新排了一些。
  写了就会同步更新。
  文章也挺紧凑,可以不用电子版。
  继续十七篇《脉要精微论》。
  原文: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
  秋日在肤,蛰虫将去;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
  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本段描述,前边有提过,这是对“春夏秋冬”四时脉象表征的描述语句。关键在最后这句话, “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知内知外,按纪终始,这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和层次,从文中看,“知内”和“知外”是同属于“此六者,持脉之大法”,而实际情况更多的是“知内”、“知外”并不同时具备,当然对脉象也更没几个人去感悟体验了。

  原文: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当消环自已。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喝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耎而散者,当病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骨行)肿,若水状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这五段话,是《脉要精微论》的中心主旨,也就是说大部分文字是为了引出这五段话,当然还没结束,因为本篇后边还有对这五段话的深入解释描述。
  心脉、肺脉、肝脉、胃脉、脾脉、肾脉,即跟五脏六腑有关的经脉,传说中的“六脉”,一个总称呼,当然和“六脉神剑”中的称呼不同,人身体的经络脉象在什么地方走向如何又是另一门学科,文中仅从形容语句描述。从文中看,这个五脏所在人身体的部位,均在人脖子以下膀胱以上的这段,但是跟五脏相关的经脉显然就不能用分段来,这是包含全身的。
  本段描述的共同现象,均是五脏之脉“搏坚而长”,以及“搏坚而长”时,人们得病了会在身上引起什么样的反应。所以这个“搏坚而长”是对脉搏的形容;“耎”字念“软”,软弱,耎弱。这个“耎”也是对脉搏的形容,这是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对比,当脉搏“耎弱不搏坚”的时候,得病了又是怎样一种状态,这里就分类例举。
  1、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心脉在这状态下,人得病“舌卷不能言”。
  其耎而散者,当消环自已——心脉在这状态下,“当消环自已”,没找到合适的解释。

  2、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肺脉在这状态下,“当病唾血”,“唾血”是唾液里含血,最严重的算咳血。这个跟肺联系起来,挺容易常见的例子是性情急性刚烈的人,受到突发刺激生气的时候,除了心脏会受影响,原有积累的肺疾也容易突然猛烈爆发,这是消耗人身体大能量的,严重的则会猝死暴毙。
  其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肺脉在这状态下,“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这段话楼主认为是个挺不好的状态,白话意思是,肺脉过弱的情况下,人中招容易灌汗,这汗是灌的,现在有“灌水”,所以“灌汗”是指汗像水一样灌,“至今不复散发也”是何意思?就是连汗散发的时间缓冲机会都没有,直接就如流水一般流出了,一般人们出汗,汗停留在皮肤一段时间会散发风干,所以“灌汗”就是指比一般出汗严重的情况。

  3、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这个关联挺意外吧,这个“喘逆”居然不跟肺脉联系起来,而跟肝脉,“喘逆”是何意?是指“气喘而呼吸不顺畅”。
  其耎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喝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当肝脉过于软弱时,人得病容易出现什么情况,“溢饮”是什么意思,这里原意不是指现在的“暴饮暴食”,文中其他篇章有解释,“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就是“人应当出汗却又不出汗,身体疼痛”,这个才叫“溢饮”。但是文中又有一句话,通常“溢饮者”容易出现什么状况?“溢饮者喝暴多饮”,这个就类似现在的“暴饮暴食”了,“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是什么意思,现代来理解就是“暴饮暴食”的情况下,“不容易入肌皮肠胃之内,而容易入肌皮肠胃之外”,意思就是吃喝这么多没多大用,不容易吸收转化排泄,这样容易造成内分泌失调。

  4、胃脉、脾脉、肾脉,后边都是依次类推。



  七月流火,月离于毕;绸缪束楚,龙尾伏辰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矜之人,胡憯莫惩?
  @jdsunrose 2012-7-29 21:24:00

  楼主你好,能发个电子版的吗,谢谢!!
  jdsunrose@126.com
  -----------------------------
  没电子版的。
  想哪写哪。
  :)
  今天继续接着来。
  继续《黄帝内经》第十七篇《脉要精微论》。
  这个超长篇,写得楼主都倦怠了,换一个口味来写它。
  仔细回味一下这篇篇名《脉要精微论》,重点两个词,“脉要”和“精微”,脉就是指人体内的各种脉,什么脉也甭去理会,自个看看手摸摸腿全身各处肉眼可见。呵呵。
  另一个重点词,就是“精微”了,这个“精微”,精微到什么程度?文中未描述。这个“精微”,如同“阴阳”,不可度量。意思是什么呢,哪怕用现代未来最先进的科学仪器来观测度量,几乎可以无限下去。那也没办法,人总是有好奇心,嘿嘿,利用外在的设备能看到多少就看到多少,满足一下好奇心的同时也给点自己心里安慰。
  《黄帝内经》中间篇章提及了对“事道者”的概念,意思就是从事道的人,原文是怎么提的: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有人就难以理解,这个“道”说法跟《道德经》中的“道”看上去有点不一样嘛,切莫以为这个“道”只有中国有,国外也有,叫法称呼不同罢了。放到具体例子的人,有没有类似的人呢?有,非常多,不少。
  分别来举例:国外的和国内的。
  1、柏拉图——关于柏拉图,哲学的不谈,来重点提一下他其他面的观点。且先看看他的背景介绍。
  资讯如下: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Aristocles),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2、达.芬奇
  被人广泛熟悉的是他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还有其他宗教名画《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等不一一例举。《达.芬奇密码》成书晚,电影争议大,有没有密码?答案是肯定,哪方面?跟人体跟宗教有关,但不是现在的基督。包含体现在哪里?在他的各种手绘机械图、人体绘画及解剖画中。
  达.芬奇在绘画、天文、物理、医学、建筑、军事、机械等领域都有成就(一般的人难以贯通如此众多领域),抛开他受争议的性取向,对于这样的人,先惊叹一下。
  实际上对于达.芬奇来说,绘画是引领其进入众妙之门的一根重要引线。而医学上的各种人体解剖手绘画,重要性却远大于他其他所有博物馆馆藏名画。
  一些资讯:
  达·芬奇还预示了物质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东西将从地底下爆起,使人在无声的气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彻底毁坏,看起来在空中似乎有强大的破坏力。”

  3、尼古拉.特斯拉。
  这是一位塞尔维亚的天才。可惜光芒被泯灭。关于他的资讯,各位度娘上去看好了。尼古拉.特斯拉本人是位异能者,除了通古斯大爆炸的疑问外,这位旷世奇才还有能让众多知名跨国企业倒闭的能力,他的众多专利。摩根和爱迪生在这点上做得不大厚道,当然还有米国ZF。
  清洁免费的能源有没有,当然有,不用苦苦展望未来,他就曾经展示过。(我们看到德国宣布2020终止退出所有核电项目,众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同学还在反讽疑问,能源从哪里来?)
  这也就是如今众多国家,一边打着全球变暖的旗帜,一边推行恐惧来演示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金融手段,甚至“关爱”宗教者的权益。
  尼古拉.特斯拉的交流电专利,已全球免费推广,这位电磁天才,看到广大民众电费单的时候,不知作何感想?


  有人说了,楼主8的都是国外的。
  国内的呢,国内的这些通才呢?
  重点也提几个
  1、李诫
  不少熟悉李诫的,还得多亏了梁思诚和林徽因,历经万难,步步实证,为李诫的《营造法式》作了注解和推广。关于《营造法式》,虽然是以土木建筑为主的,里边同样包含了大量重要的手绘画,学土建的朋友,要是没听说过,只能说是个遗憾。
  《营造法式》完整的工程案例图和计算方法,即使是当代同行业的人,也很难完整地手绘出各种工程结构分件图和总体图。
  大部分人对于李诫还是有点陌生的,另一部靠回忆来的残缺著作《续山海经》,同样也遗憾,为什么大部分涉及重要节点的书都“失传”?哼哼~

  2、郭守敬
  关于郭守敬,听过的人估计就更少了,不过要是在上海浦东张江地区,有朋友会听说过,因为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路,郭守敬路。
  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郭守敬跟达.芬奇差不多同时期,早了一些年份,只是混在了元朝。
  能制定历法的人,总归不是普通常人做到的,他就是一个;
  能贯通天文、数理、器械、土建水利的人,也少。
  成吉思汗对他的器重,给了他足够的发挥空间(虽然当初是偏重水利)。
  虽然元代是个很不讨好的朝代,但就这么巧合,生当此朝。
  然而,观星台和天文仪的制作,却是郭守敬最大的亮点,这着实属于精密仪器范畴。也就是说,渗透的已经不单是水利。

  3、鬼谷先生
  真不公平,这么一号春秋时期的大人物居然放在最后,不是按时间顺序,突然想到的。关于鬼谷先生,非议不少,身世总是让人好奇的,但好奇归好奇,总之留下的只有传说。鬼谷先生的几个徒弟都是战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徒弟如此厉害,这当师傅的又该当如何?为何偏偏选这位,他的弟子张仪,苏秦,孙膑,庞涓都留下了不少经典,作为师傅的鬼谷子呢?
  鬼谷先生除了《本经阴符七术》完整地流传下来,实际上流传下来的《鬼谷子》是不完整的。关于这位先生所具备的通天之术,暂且先划为一个传说。打住打住。

  有人就说了,楼主所罗列的都是些名人,不具备说服力,现实中的人呢,有没有??????大大的有,你没用心去感受周围啊,没准一个叫花子的,就是个返内观照的行者。

  来一篇基础的。
  《黄帝内经》之六十七篇《五行大论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