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美国人吃了败仗,让美国人备受打击。综观美国历史上在海外打的战争,美国人从无败绩,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会败给他们根本看不上眼的中国。按照一些美国人的想法,他们不仅要消灭北朝鲜,还要把战火烧到中国。
出兵朝鲜,美国人信心满满,一方面它有联合国做道义上的靠山,另一方面它有绝对的实力,所以仁川登陆之后,美国带领联合国军势如破竹,一口气就杀到了鸭绿江边。但令美国人想不到的是,中国在关键时刻出兵了。而且打了五次战役,就把联合国军逼退到三八线一带。志愿军的实力大出联军司令麦克阿瑟的意料之外。
为了挽回败局,麦克阿瑟提出要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美国是有这能力的,因为它有强大的海空军,他提出可以对中国的沿海地区进行打击,同时他还提出可以对中国的重工业区实施轰炸。
美国国内也有同样的声音,部分美国人提出要利用海空军优势,对大陆的重要目标进行轰炸,以此来支持朝鲜战场。
麦克阿瑟不止一次提出要对中国本土开战,他当联军司令的时候,多次叫嚣对华开战,即使被撤职以后,他还坚持这个观点。但是美国政府有自己的考量,杜鲁门并不惯着麦克阿瑟,让这个战争狂人为所欲为。美国的考量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美国不想也不敢跟中国全面开战,因为美国根本没有希望赢得跟中国的战争。
诚然美国有海空军优势,可以对中国本土进行狂轰滥炸,但是它顶多能打击一些沿海城市。轰炸完,美国陆军还要上。但是美国陆军虽然有优势装备,但根本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这一点已经在朝鲜战场分出了高低。
而且在朝鲜,中国后勤力量薄弱,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尚且占不了便宜,假如到中国家门口打仗,美国人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美国也会陷入到长期战争的泥潭,那是美国人最不想要的,那样它消耗的资源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是美国所无法承受的。
到中国本土作战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二战结束后,两大阵营逐渐形成:一个是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另一个是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两大阵营的对峙重心在欧洲,也就是说,欧洲才是美国的主要战略利益所在。
美国出兵朝鲜,实际上出现了误判,它原以为轻松就能拿下朝鲜半岛,但是令美国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居然也会出兵,更让美国人没有想到的是联合国军竟然不是志愿军的对手。
被志愿军痛打之后,美国人就有了和谈的想法,之所以迟迟没能签订和谈协议,是因为美国想拿到更多的筹码,美国人还抱着幻想,他们觉得也许再打一打,兴许能赢,但是打了接近3年,美国人终于认识到,自己根本打不赢这场战争,他们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也就是说,美国一直把朝鲜战争控制在朝鲜半岛,它不敢扩大战争范围,假如扩大战争范围,势必要投入更多的资源,美国不可能把部署在欧洲的资源转移到朝鲜战场,它害怕苏联会趁虚进攻欧洲,那样它就得不偿失了。
到中国本土作战,美国担心苏联参战。
入侵中国,美国人除了畏惧中国,还有一个担心,那就是苏联。因为中苏当时已经结盟,美国人一旦侵入中国,按照盟约规定,苏联有义务帮助中国,而一旦苏联参战,美国更加难以招架,而且苏联的参战就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也承担不起挑起三战的责任。
虽然二战苏联受到很大损失,但是苏联的钢铁洪流横扫欧洲的情形,美国人是见识过的,一个中国已经足够让美国头疼了,如果再加上苏联的参战,美国绝无获胜的可能,这种赔本的买卖,美国从来也没有做过,当时更不会做。
美国的盟友不支持到中国本土作战。
朝鲜战场上美国的兵力虽然占到90%,但是他们毕竟是以联合国的名义出的兵,美国人不得不顾及盟友们的态度。而当时参加联合国军的基本上都是西欧的列强,这些国家并都想入侵中国。
这些西欧国家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他们知道在欧洲,有苏联跟他们对峙,那里才是他们的最大关切。如果他们跟中国爆发大战,一方面美国要抽调兵力到中国战场,另一方面他们各国也要增兵,欧洲的防御力量势必薄弱,假如苏联趁机对他们发起攻击,那他们的家园将难以保全,西欧国家,绝对不会冒这么大的危险。
西欧国家到朝鲜战场,说白了不过是打打酱油,对美国表表忠心而已,假如让他们不顾身家性命,跟中国对阵,他们是犯不着的。美国虽然是西方的老大,它也不能为所欲为,而也必须考虑西欧国家的诉求。美国和世界舆论也不支持到中国本土作战。
美国国内既有支持对中国全面开战的,其实也有反对的,甚至连出兵朝鲜,也有不少人反对。美国高层政客,为了选票不得不考虑反战者的民意。
当时的国际舆论,和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二战给人类带领惨重灾难,世界人民都不想这样的灾难重演。1950年11月,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召开,有80多个国家参加了这次大会,会上通过了一个宣言,倡导所有国家从朝鲜撤军。
美西方虽然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但是世界人民仍然呼吁他们撤军。面对世界人民的和平呼声,美国不能无动于衷,美国虽然好战,但是也不敢过于违背国际道义。
美国做梦都想灭亡新生的中国,朝战期间,有些美国人是有趁机打进中国境内的想法。但是出于实力的考虑,出于国际舆论和国际道义的考虑,更出于它自身利益的考虑,同时也迫于盟友的压力,美国人最终放弃了这个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