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有点小咳,但病养得差不多,可以准备出去转转了。
昨晚把我整理的《中国美食地图》里,所有关于海南的美食纪录片又看了一遍。
大夜里的,看得我口水哗哗。
除了好吃的,还有一些挺感人的地方,美食从来脱离不了文化和感情。
《小城夜食记》第13集的陵水,是去了在新村港海边,疍家人住的渔排上。
疍家人属于汉族,没有田地,以水为生,以海为田,以船为家。《向着宵夜的方向》第二季27季,三亚的疍家棚谊哥海鲜烧烤,也讲了一点疍家人的历史。疍家人以前受歧视,终生不被允许上岸,所以便一生在海上漂泊,打渔为生,生死都在一条渔船上。直到近代,尤其是解放后,歧视才消除,很多疍民上岸谋生,老一辈的则在近海渔排中,下面养鱼虾,上面过日子。
《宵夜江湖》第二季第8集介绍海口的三样食物,里面说渔民打渔上来,品相好的卖了,小鱼小虾带回去自己煮粥炒粉。
我突然就想到了在舟山时,在一家饭馆里吃饭,和服务员聊天,一个本地大妈,她说他们本地人很多是吃不起梭子蟹的,因为太贵了。以此谋生的人,反而品尝不到其好,因为每一分好货就是好价钱,是背后父母的医药费、子女的学杂费,所以自己不舍得享用。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向着宵夜的方向》第二季35季,还介绍了万宁兴隆这个地方,建国后很多华侨变卖在当地的家产,举家回到祖国怀抱,国家便在这里先后安置了21个国家和地区1万多名归侨。发展到今天,这些人也在此生根发芽、生生不息,家族壮大。
海南一直是全国各地讨生活人们的聚集地,1988年独立建省,就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很多人涌入海南谋求发展。后来几次房地产浪潮,海南都首当其冲。后来更是有大量东三省的人在海南定居,带来了东北的生活习惯和餐饮文化。现在最吸引人的就是2025年封岛。
这里既有原住民,也有很多移民,各种文化交织,我看到了平凡普通的人们为了生活迁徙又落脚,发展又壮大。就像我虽然是北京人,但我爷爷在他年轻时带着奶奶从河北任丘来到了北京,给单位食堂炒大锅饭,立足北京;我爸和两个叔叔又各自长大工作,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如今我又离开北京,四处漂泊,不知道最终会在哪里落脚。
一代又一代人的飞舞又停留,生根再起舞,也是这大千世界欣欣向荣又多姿多彩的一面。
两天没出门了,前天买的黄瓜、西红柿和玉米今天刚刚吃完。
这一碗西红柿鸡蛋打卤面,瞬间把我拉回小时候的北京夏天,穿着白色跨栏背心,蹲在胡同里大杂院的门框上,遮天的杨树穿透出知了不停歇的叫声。端着碗踢里秃噜吃完,往池子里一撇,手背一抹嘴,跑出去找人玩去了,身后还传来家里大人:“早点回来,作业还没写完呢”的喊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一切都慢节奏,却是最快乐的日子,但已永远丢失在了闹市口拆迁的瓦砾粉尘里。
这一切记忆,如今在偏远的海南,靠一碗自己做的小时候味道的面条找回。
之前因为工作来过几次海南,三亚海口文昌都去过几次,现在也有几个兄弟在此谋发展,回头好好转转深入感受,这两天先去海口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