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咱们不聊吃的了,聊聊电影吧。
我最近在家看了很多很多电影,看过的没看过的,喜欢的就又都看了一遍。每个人喜欢电影的风格不一样,有人就喜欢纯搞笑的,看完轻松一乐;有人喜欢看完惆怅的,或者引人深思的;有人喜欢脑洞大开的,惊叹编剧的想象力,等等。影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爱情、科幻、战争等等。
喜欢什么样的都无所谓,喜欢就好,看了有收获就好,得到开心和爽也是一种收获。
我个人其实都喜欢看,没有什么特别排斥的,但如果非要说最喜欢看的是哪一类,应该是贴近真实生活的电影,就像在看另一个人的人生,然后对比自己的人生,得到一些思考。
可能有人会说那些大多是编的,不真实,没有参考意义。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故事纵然再怎么是作家和编剧创作的,也是来源于生活的,而且,我一直都相信,真实的人生远比小说更精彩,只有想象不到的,没有不会发生的。
今天我就先介绍一个我这段时间看过后感触最深的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可能跟我最近一段时间的心情有关,这部电影深深的触动了我。
顺便提一句,这里的曼彻斯特不是英国的曼城,是美国的一座海边小镇,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离主人公工作的波士顿不远。
李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波士顿无休无止的做着各种杂活,帮别人铲雪、修灯、通下水道。工作上有人投诉他,他全不在乎;酒吧里有女孩儿想睡他,他毫不理睬;有人与他发生小摩擦,他举拳便打。这样一个日子过得浑浑噩噩的LOSER,只是因为他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这样一个颓废压抑、不愿交际、封闭自己的中年男子,他无法走出过去、无法忘记悲痛,活在过去的折磨中无法自拔。
李收到哥哥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的消息后回到逃离多年的家乡曼切斯特,发现自己被指名为侄子的监护人,李不愿搬回这个有着太多回忆的家乡,而侄子则不愿抛弃他的生活与朋友,跟李远走他乡。
原来李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温柔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可是在一个晚上,他和朋友们喝多了,在妻子兰迪赶走朋友后,他为了给家里取暖,便生火加木柴,然后自己去便利店买东西。因为忘记封上防火屏,火炉里的木柴引发大火,兰迪被救,但是三个孩子全被烧死。由于心中怨恨,兰迪对李恶语相向,相爱的夫妻就此分手。凄凉的音乐,悲惨的回忆,他亲手毁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当时一度企图自杀。这样的遭遇任谁也无法承受,李选择离开,远离这个伤心之地,从此一蹶不振。
故事通过李回来处理哥哥的后事和他的过去穿插着讲述,当把他的过去讲完,你就理解为什么开篇主人公是那样一种生活状态,而不会觉得这个人怎么那么让人瞧不上眼。
李一边照顾侄子,一边处理后事。他想要带着侄子离开这里,但侄子品学兼优,英俊帅气,同时和两个女孩交往,有自己的乐队,还是篮球队和冰球队的主力,他不愿意离开;可是李如果搬回来住,却怎么也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处理后事的过程中,李的前妻兰迪出现,她已经有了新的家庭,并怀上了宝宝。兰迪哽咽着反复因当年对李说的话太过分而道歉,她希望李能振作起来、重新开始,但是李却无法原谅自己,不能释怀自己犯下的过错:“我心里什么都没有了”。
一直在期待温暖的反转,直到电影结束,温暖也没有如期而至去抚慰男主。
“我走不出来。”这是李对侄子最后的坦承,他无法留在这里,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曾经给他带来人生最悲痛经历的地方。
最后,男主将侄子的监护人改成了哥哥的好友,侄子不用搬家,他也不用留下来。
不是所有事情都能过去,有些伤痛永远无法忘却,有些错误永远无法被原谅,时间也不是一切都可以抹平的,余生无法补偿,现实的生活就是如此的冰冷和残酷。
不是所有人,都能与过去和解、与现实和解、与自己和解。不是所有事,都可以放下、忘记、释怀。有很多人,得到了漫长直至余生的惩罚,抱着遗憾为了活着而活着终其一生。
这是一部很压抑的电影,整个过程都平平缓缓,没有起伏,但却被凝重的绝望笼罩着。
人至中年,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即使外表光鲜。
主人公的绝望,内心已经彻底死亡的状态,会不停的触动你。失去最在乎的,就等于失去所有吧。
和他相比,我们就算再不如意,也还有些许自己期盼的希望吧。
看了别人的悲惨,是不是觉得自己好一点?是不是有感恩的心萌生?是不是该更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