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近代中国的落后,很多人会把原因归咎于“闭关锁国”这一政策。觉得明、清朝廷如果不关闭国门,而是积极与世界沟通交流,就不会导致近代的衰退、落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屈辱。
乾隆接见马嘎尔尼
但是明、清两朝既没有闭关,也没有锁国。当时的中国仍然和世界广泛地保持着沟通和联系。
例如明朝军队的主力装备佛朗基炮、红夷大炮不就是通过葡萄牙商队、传教士获取的么?轰开了国门的“鸦片战争”,在阐述其根源时谁都绕不开“鸦片贸易”这个话题。如果真的闭关锁国了,怎么还会有鸦片贸易呢?
其实明、清两朝,长期坚持的是单方面的海禁。禁止民间与国外贸易和沟通,由朝廷垄断这一权利。明朝的海禁政策,是从太祖朱元璋开始的。洪武四年,太祖敕谕大都督府:
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苟不禁戒,则人有惑利而陷于刑宪矣。尔其遣人谕之,有犯者论如律。
《明太祖实录》
洪武七年,太祖关闭了唐、宋、元三朝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有点类似现代的海关),标志着海禁作为国策全面开始,从此只允许官方的贡、赐往来。其后太祖又多次下诏重审禁令:
(洪武一十四年)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洪武二十三年)诏户部严交通外番之禁……
(洪武二十七年)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自太祖以后,禁海政策也被后任皇帝们视为祖制和朝廷律令延续了下去。那么明朝为什么要实行如此严格的禁海令呢?
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大明律》
太祖创立大明后不但百业待兴,皇朝的敌人们也并没有被制服。内部还有不少敌对势力的残余在负隅顽抗,北方的蒙古也对中原虎视眈眈。这些敌对势力有不少主动躲避于海上,做起了半商半匪的海盗生意。而且这些海匪还与倭寇勾结,对明朝的沿海地区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明朝的“倭乱”实际上诞生于元朝中期,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限制,朝廷也没有能力主动出击剿灭倭寇。如果沿海防守,漫长的海岸线又让朝廷守无可守。
所以太祖选择用严格的海禁、内迁居民,断绝倭寇从大陆获取情报、补给等,试图将他们隔绝于国门之外。以便集中精力剿灭内地不臣、防御蒙古并恢复国内的生产。
说明:“通倭”在明朝是等同“谋逆”的重罪,犯了这个罪基本就是死路一条。明朝著名的“小阁老”严世蕃即因这个罪名被判死罪。
原本这可以作为一项临时性的政策,待到国力强大到可以震慑、剿灭海匪、倭寇时再行取消。而且到了永乐时期,明朝在实力上已经具备了放开海禁的条件。但是历史却是永乐在派遣郑和出海远航的同时,仍然严格执行着禁海令。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明朝同期执行的另一项政策 -- 封贡互市,断绝了放开海禁的可能。
太祖在“海禁”的同时并没有彻底地关闭国门,而是用“封贡互市”来使周边国家、部族向明朝称藩。具体就是向明朝称藩献贡,既可以获取明朝的高额回赐,也可以获取与明朝互市贸易的权利。
看似明朝不用动用军队就获取了和平以及宗主地位,藩邦们也可以获取经济利益,双赢结局。实际上这一政策对明朝的危害非常大。
首先朝贡回赐中,朝廷为了示好于藩邦并形成羁绊,回赐往往数倍甚至十几倍于这些藩邦的朝贡。藩邦们朝贡得越多、越频繁,朝廷相应的支出就越大。实际上永乐之后朝廷就不得不开始限制藩邦们朝贡的次数了。
另一方面,“封贡互市”给海外贸易这种商业行为赋予了浓重的政治内涵和限制 -- 不称臣不得贸易,称臣之后每次贸易也需先获取朝廷许可。这实际上就极大地缩减了从唐朝开始就非常繁盛的对外贸易,贸易量降低朝廷收入必然锐减。
说明:明朝是通过“敕书”(贸易凭证)来管理对外贸易的。每份“敕书”只能使用一次,用完之后如果还想继续贸易,得先向朝廷申请“敕书”。
有种观点认为,大国博弈不应该在乎这些蝇头小利等等。这种说法纯粹就是为了遮羞而顾左右而言他。即便是当下,经济收入也是一个政权能力表现中极其重要的指标之一,因为政权的任何行为都需要经济实力来做保障。
对于古代诸皇朝而言,兴盛的时候我们赞誉国富民安、仓廪殷实;颓亡的时候我们斥责大兴土木、横征暴敛。这不就是经济行为和钱么?
对于朝廷而言,当它缺钱的时候,拿什么去兴修水利,振兴百业?拿什么去募养军队,守卫边疆、征伐四海不臣?更重要的是朝廷缺钱了,就必然会加大征税,平民生活会更为凄苦。难道统御皇朝的皇族、勋贵、官绅们会主动勒紧裤腰带么?
永乐时期,六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营建北京、疏通运河等。看似威武霸气,然而很快就耗尽了朝廷数十年的积累,仁、宣二帝都被迫选择收缩。北线向长城以南撤退、南线放弃安南,并停办出洋。
而由于海禁,朝廷除非提高农税的上限否则也没有别的渠道去增加岁入。加之皇朝循环中无法解决的土地兼并、农税递减问题。朝廷只会越来越穷,那么自然也就没有财力去恢复以往的荣光。
这都是海禁政策带来的恶果。
也有些人觉得明朝虽然海禁,但是依靠贸易赚了很多钱,世界的白银大量流入明朝等等。历史上确实如此,但是这不是朝廷本意,并且朝廷并未从中获取一两白银的好处。白银大量流入明朝的同时,衬托着一个尴尬的事实,明朝朝廷是两千多年来最穷的朝廷,没有之一。
很多朋友可能并不相信,明朝在其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朝廷岁入基本就没有超过一千万两白银。即便你不相信这些数字,起码也认同明朝灭亡的原因 – 穷死的。汉、唐、宋、元、清,是穷死的么?
说明:上图为明朝中期以来历年的白银税收(前期主要是收实物税,白银收入更低)。崇祯朝岁入飙升的原因是,改实物税为白银,开征了三饷,而且三饷按白银征收。作为对比南宋岁入差不多一亿两白银,清朝中期岁入在四千万两、末期达到三亿两白银。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朝廷在自己垄断的互市贸易中规避不了政治影响,原本的商业行为会因政治、军事因素而发生让利或者亏损。例如明朝和蒙古诸部的互市,朝廷是不怎么想封贡互市的,但是蒙古即便是开战也要求封贡互市,例如土木堡。
其根源还在于封贡互市对于蒙古诸部来说存在着巨大的利益,以至于他们根本无法放弃。既然蒙古诸部可以在封贡互市中获取巨大经济利益,那么明朝就不可能同时也获取巨大经济利益。
实际就像一些学者评论的,明朝和蒙古之间的封贡互市,与其说是“君对臣的赏赐”不如说是类似宋朝的“岁币”。本质都是用经济利益换取和平。
其次朝廷禁止民间贸易,也就意味着民间的贸易是非法的。非法的贸易赚得再多也跟朝廷没关系,既不会分润利益也不会上缴税银。
明朝朝廷一直无法摆脱窘迫的财政状况,朝廷的政策必然内敛。压缩军事开销,导致军事力量的衰减。军事的衰减,导致边疆吃紧,无法震慑和剿杀海匪、倭寇,为了沿海的安全也就更加偏向于海禁。但是严格的海禁会迫使无法生活的沿海贫民,以及逐利的海商们投身海匪、倭寇,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到了嘉靖朝,严格的海禁让形势恶化到朝廷快要无力支撑的地步。倭寇在东南沿海地区肆虐,当地的明军别说剿杀,连自保都困难。而同一时期,北方的蒙古也攻入京畿包围了北京。
说明:俺答汗率军包围京师逼迫明朝谈判,但他并不想占领北京或者割地,而是要求“封贡”并开放互市。
我们都知道这个时候民族英雄戚继光、俞大猷等站了出来,救民于水火。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并没有在嘉靖朝剿灭掉东南的倭寇,只是让倭乱没有进一步地恶化下去。
真正让局势逆转的是,隆庆开关(实际上即便是不开关,由于东南沿海的明军防御体系已经被倭寇摧毁,明朝也没有能力继续执行严格的海禁)和日本结束战国、重新统一。开放民间贸易之后,能合法赚钱了,谁还拿刀去玩命?
说明:隆庆开关允许民间贸易,但特别强调不允许与日本贸易,否则以通倭论处。可见倭乱对明朝祸害之深。另外隆庆朝在北方和蒙古也实现了和解 – “俺答封贡”,简单点说就是贸易换和平。
隆庆开关的油画
正是隆庆开关带来的繁盛贸易,让世界的白银开始大量涌入明朝。但是让朝廷尴尬的是,朝廷自身却已经不能参与其中了。
朝廷近两百年的海禁,已经把自己和民间贸易彻底隔离。下至平民,上至官绅都不同意朝廷来分润利益。民间的贸易商要么勾结官绅偷税漏税,要么鼓动平民暴力抗拒缴税,而朝廷也没有一个有效的征税衙司(皇帝只能偶尔派宦官去地方临时征收,还常被暴力驱赶)。
结果就是海商们富裕了,但是朝廷依旧贫穷。贫穷的朝廷连自己的士兵都无法养活,还怎么保护皇朝?最终在民乱和关外满清的双重压力下,偌大的皇朝崩溃了。
接替明朝的满清,起初也坚持明朝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出海或贸易。原因和明朝最初选择海禁的原因一样,隔绝和剿杀外海的反朝廷势力。
但是清朝相对于明朝,有了两个利好条件 – 没有“倭乱”和征服了蒙古。因为统一日本的幕府,为了稳定统治也开始严格的海禁,“倭乱”的策源地就这么没了。没有外部势力的支援,皇朝内部即便是想要违法走私,也难以形成规模。
而蒙古诸部被征服并直接并入了满清的版图,一方面让满清在皇朝北线得以大规模削减军事开销,另一方面也没有了明朝的“封贡互市”负担。
到了康熙朝,因为基本消灭了外海的反清势力以及海匪。加之康熙本人也认识到,堵根本堵不住 – “向虽严海禁,其走私贸易,何尝断绝”,朝廷一度解除了海禁。
但是到了乾隆时期,海禁又恢复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乾隆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他是为了驯化臣民,防止臣民受外界影响并在外海营建势力,并且防止像明朝那样出现实力雄厚的海商,危害他的统治。其次是为了垄断贸易 – 赚钱。
虽然乾隆时期朝廷的岁入已经数倍于明末(达到了四千万两),但是对于好大喜功的乾隆来说,钱还是不够。而当时农税已经无法继续增加,所以他要通过垄断贸易来扩大自己的财源。
乾隆的十全武功,不论后人怎么评论。这些战争本身都是需要真金白银才能支撑的,而这些钱很多都来源于被他垄断的海外贸易。
因为清朝对内的集权控制更甚于明朝,而外部又没有明朝时那么多不利条件(主要是倭寇)。所以清朝的海禁虽然没有明朝严格,但是实际成效比明朝更为显著。直到列强轰开国门,海禁的历史才真正的终结。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既然明、清两朝没有“闭关锁国”,那么落后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原因是朝廷垄断了对外沟通的渠道,实际上就断绝了与世界交流并互相促进的可能。
古代的皇朝是被礼教、儒法所控制,礼教儒法利用孝道、君君臣臣等从社会的基层向上将整个皇朝凝聚到皇帝。这也是两千年来皇朝不断更迭,但是我们传统一直不灭的原因。
所以在皇朝的上层朝廷和皇帝眼里,保持这种模式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他们就会本能地排斥和礼教、儒法不一致的任何思想(这一点和西方中世纪的宗教排斥异端是一样的)。
说明:清末的辛亥革命其实可以反证朝廷的选择对于皇朝自身是“正确”的。因为新思想的传入,皇朝的历史彻底的终结了。不然满清即便是覆灭,也会诞生新的皇朝来接替它。
而思想和理念的变化才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基础,这也是明朝以来我们就放下了发展的脚步,逐渐被追上并超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