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华夷之辩,以及他所认为的“得国最正”


“华夷之辩”是先秦时期中原的诸侯国为了把自己周边文化相异的王国、部族区分开来,而提出的一种理论。在此时期区分“华夷”的主要标准并不是血缘、地缘,而是是否遵从华夏的衣冠礼仪。

说明: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中的“夏”和历史上的夏朝没有关系,现在不少专家也认为一些周代古籍以及铭文中提到的“夏”不是指夏朝。例如:西周共王时期文物墙盘铭文: "上帝司夏尤保。"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因此“华夏”这个族群的称谓更多的是代表着共同的文化、礼仪以及道德标准,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组合。
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位居南方的楚国。最初楚国并不尊奉周朝的礼仪,也 以“蛮”自称。其后楚国慢慢学习并接受了中原的礼仪,在与中原诸侯们会盟时,就不再被视为蛮夷。
但是其后经历了南北朝时期华夏族被迫从中原向南方迁徙,辽金元时期异族的入侵和统治。出于自身存亡的考量,华夏族也将“华夷之辩”的判别标准逐渐转变为看重“血缘”的族群之别。
最明显的莫过于,元朝虽然入主中原近一百年,并且也依照华夏的礼仪、儒法来统御国家。但是明太祖朱元璋仍然视统治中原的蒙古人为蛮夷,并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相对应的没能完全统治中原的辽、金两朝,自然更不可能被明朝视为华夏的一份子。

清朝建立后,由于中原再次被异族统治,所以华夷之辩这个话题也再一次地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乾隆继承其父雍正的观点,将华夷的标准回推到了先秦时期,并且进行了扩展。
是故,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此乃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春秋之法也!元朝之忽必烈,清朝之康熙,皆一世之大帝,顺天应人,变夷为华,用中华之道,行华夏之法,尊张(栻)朱(熹)教,融合万民,仁宽天下,此乃中华之幸也!
乾隆认为是不是“华”与血缘、地缘无关。即便之前是“夷”,如果现在能守中华之道、行中华之法即为“华”;如若不能即便之前是“华”也变成了“夷”。
单纯就对华夷的认识和态度上,乾隆的视角是广并且高于明太祖的。因为他的观点实际切合了华夷之辩最初的内涵 -- 强调华夷之辩的目的是为了“华夷大防”。
强调华夷之辩首要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先进的华夏文化,反对屈从于夷狄习俗的倒退苟安。其次则是要以华夏文明来教化夷狄,让他们和自己一样接受并信奉华夏文化。
乾隆加入进这场大辩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得朝正统性问题。
自始皇帝创立大一统的秦朝之后,皇朝得天下是否正统就成了诸皇朝的一个核心议题。辽、金两朝虽然是异族,但是在接受汉文化之后,都以正统来标榜自己。辽自认为承接晋统,金则宣称自己承接宋统。

辽宋金三朝的混乱导致宋辽金的正统问题成了史学界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元朝时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独尊宋为正统和把宋、辽金视为南北朝。甚至于朝廷的科举考试都是以此命题求答。
赵宋立国三百余年,辽金二氏与之始终……廷议将并攥三氏之书,为不刊之典……凡例正朔之予夺何以辩?诸君子其悉著于篇,用备采择。
但是争论始终没有统一的结论,后来元廷放弃了,不再去探究三朝各自的正统问题。按照各自的年号分别修史,跳过了这个问题。别说蒙古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是当时的汉人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有严重的分歧。
南人基本都是持独尊宋统这个观点,而北人大多认同南北朝并立论。这就是历史和时间给我们这个族群造成的割裂。而争执也进一步加剧我们内部的割裂,即便是国家重新一统也未能完全弥合(明初的南北榜案也有南方人排挤北方人的因素)。
到了明朝这个问题被解决了,连元朝都被明人视为蛮夷统治,辽、金怎么可能被认可为正统?所以明朝纷纷重修宋辽金史,目的并不是订讹补缺,单纯就是为了独尊宋统。
因为满清同样是异族统治,所以如何看待宋辽金元正统的问题又成了一个微妙并且让人忌讳的话题。清朝前期为了彰显满清的正统,有意地拔高辽、金、元,而压低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但是乾隆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么做并不能服众。所以他先参与了华夷之辩,申明了自己的观点。然后他表达了对于宋、辽、金各自正统的看法:
夫正统者,继前统受新命也。东晋以后,宋、齐、梁、陈虽江左偏安,而所承者晋之正统,其时若拓跋魏氏地大势强,北齐、北周继之,亦较南朝为甚,而中华正统不得不属之宋、齐、梁、陈者,其所承之统正也。至隋则平陈以后,混一区宇,始得为大一统。即唐之末季,藩镇扰乱,自朱温以讫郭威等,或起自寇窃,或身为叛臣。五十余年之间,更易数姓,甚且称臣、称侄于契丹。然中国统绪相承,宋以前亦不得不以正统属之梁、唐、晋、汉、周也。至于宋南渡后偏处临安,其时辽、金、元相继起于北边,奄有河北,宋虽称侄于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也。
郎世宁以西洋技法绘制的乾隆像
这段话里乾隆抛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承接中华礼法的“华”实现“大一统”后,即为正统。所以辽、金并不如偏安的南宋更正统,因为他们并没有实现大一统,而南宋则是承接了之前“大一统”的北宋。
乾隆跳出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视角,转向了中国大一统的立场。这种观点确实立意更高、眼界也更为广阔。但是前提却是满族已经实现了“大一统”,如果满清和南明划界分治,乾隆怕是不会认可南明正统的。
而且乾隆拿出这个观点,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他的核心理论,清朝得天下最正。
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然馆臣之删杨维桢《正统辨》者,其意盖以金为满洲,欲令承辽之统,故曲为之说耳。不知辽、金皆自起北方,本无所承继,非若宋元之相承递,及为中华之主也。若以此立论,转觉狭小,天下万世必有起而议之者,是不可以不辨。
《命馆臣录存杨维桢正统辨谕》
先是通过华夷之辩论证出满族已然遵循华夏之礼,由夷转华。然后通过“大一统”的视角论证出,满清承接明统获取了天下的正统。最后强调满清是因为明复仇进而获取天下,所以得天下为历朝最正。(暗示建立其他皇朝的不是乱臣就是叛逆)
不能不说,两千多年来论理论功夫,皇帝里面乾隆是排第一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