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展开大扫荡,最困难时期,党中央却批准为刘伯承庆贺五十大寿


1942年,侵华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和国民党主力部队已经进入了相持阶段,日军已经无力在全部战场上发动大规模进攻性战役。
正面战场上的间歇让日军开始腾出手来对付在后方日益壮大的八路军力量。百团大战之后,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也意识到八路军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变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
所以,岗村宁次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推出了臭名卓著的“囚笼”和“三光政策”。从此,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陷入敌人的分割包围和不断地扫荡之中。
八路军的后勤补给原本就比较薄弱,几乎全部依靠根据地群众支援,武器弹药也几乎全靠战斗缴获。日本人开始大扫荡之后,根据地的状况就愈加困难,很多部队连一日三餐都不能保证,弹药、粮食、药品更是奇缺。
日本人和汪伪政权不仅在行动上对根据地实行严酷的三光扫荡,并且在舆论上不断宣传根据地陷入困境,即将崩溃。这种舆论宣传很容易让一些原本就对抗日信心不足的国人产生更加消极的思想。
为了抵抗日军的扫荡,坚持抗日,中共中央一面想尽千方百计打破敌人的封锁,反击敌人的扫荡,还积极开展自主生产活动。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也在延安带头纺线、种地,号召大家一起参与劳动,发展生产。毛主席还发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与此同时,党中央还命令宣传战线上的同志开始展开舆论反击,将日军在敌后根据地的暴行公布于世。同时,还把我军民合力发展生产、丰衣足食的景象告诉全国同胞。让他们知道,日本人的高压政策,不仅没有压垮我们,反而激发了我们巨大的生产潜力。
因此那个时候,双方在各自的广播电台、报刊上面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
舆论斗争和实际战场不同,仅仅是加强投入、提高嗓门未必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很多时候舆论形势的翻转,往往来自某一重要的事件的侧面影响。
1942年12月初,我党主要报刊《新华日报》刊发了一篇特殊的征文启示。其内容是:中共中央决定于1942年12月16日,为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举办大型寿宴,庆祝刘伯承五十岁生日。因此向全国抗战军民征集祝寿诗词!

作为抗日宣传和民主革命的官方报纸,竟然将祝寿征文刊登了出来,这在《新华日报》上是极为罕见的。
由于中国共产党一向已艰苦朴素为美德,从来不搞这种务虚的大场面,反对铺张浪费。但中共中央却在这个时候如此高调的为刘伯承祝寿,不免让人心生疑惑,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实际上中共中央是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才做出了最终的决定。为刘伯承祝寿,一方面是因为刘伯承师长为革命鞠躬尽瘁,的确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并且他敦厚谦和在党内也得到了广大官兵的认可。
大部分人一辈子只有一个五十岁,因此很多刘伯承师长的老部下在商量了之后,向党中央申请为刘伯承庆祝五十岁生日。
实际上,这个计划原本是129师内部一些高级干部的私人意见。由于当时条件比较艰苦,部队又分散驻扎在各地,平时只有在工作上才通过电台联系,见面的机会都很少。
当时党组织内部有纪律,类似这种公开的活动,或者部队主官离开防区都需要向上级申请,经批准之后才可以进行。

因此,时任129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参谋长李达以及政治部蔡树藩、宋任穷等人经过商议,联名向党中央提交了申请,希望上级能够批准在129师内部为刘伯承师长举办一个小型的寿宴。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党中央在收到申请之后,不仅没有拒绝他们的申请,反而决定要扩大寿宴的规模,让整个根据地都为刘伯承师长祝寿。并且还要把此事向全国进行大力宣传!
而这件事情,刘伯承本人却根本就不知道。率先提出这个建议的是129师政治部副主任李达,他也是刘伯承的老部下,对师长的脾气非常清楚。他知道如果提前告诉刘伯承,这件事情肯定成不了。因此,就瞒着刘伯承向上级提出了申请,党中央批准了之后,对于刘伯承来说就是中央下达的任务,他就必须得完成。
果然,正在忙碌的刘伯承,突然得到了延安发来的特殊命令,整个敌后根据地都要给他祝寿,还要举办一场规模空前的超大寿宴。
刘伯承得知此事之后,大发雷霆。大摆排场、铺张浪费,这根本就不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作风,也不符合我们的原则,所以,刚开始刘伯承坚决反对。并且还对李达、陈赓等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没过几天中共中央宣传部派来了两名《新华日报》的记者,他们的任务就是采访刘伯承师长的生平履历和革命生涯。之后要把这些内容通过《新华日报》等媒体向全国发表,借此宣传我党我军的革命历程以及抗日决心。
李达亲自接待了这两名记者,并带他们去见了刘伯承,但刘伯承非常反感,对记者表示自己不想过生日,并且自己这点事情也没什么好说的,请他们回去。
两位记者很是为难,劝了刘伯承很长时间,但是刘伯承依然不答应。几天之后,这两个记者没有办法,只好再次找到李达,请他帮忙劝说首长。
因为当时新华日报已经向全国公布了此事,距离寿宴开始就剩两三天的时间了。党中央要求,必须在寿宴当天将刘伯承将军的生平履历向全国播报。如果现在还是不能采访刘师长,那他们就完不成任务了,最关键的是全国人民都要看我们的热闹了。
在媒体上为个人祝寿也不算什么稀奇事,但祝寿的时候必须要同时刊登寿星的生平履历,这也是不成文的规矩,不然就会显得非常空洞。

李达不久之前刚刚被刘伯承臭骂了一顿,现在不敢过去,他想到了邓小平。于是他一路小跑把邓小平请来了。
邓小平和刘伯承是四川老乡,同时他们两个也是多年的老战友、老搭档,历史上人们习惯性对他们二人以“刘邓”相称,足以见二人关系之紧密。如果129师只剩一个人能劝动刘伯承,那这个人只能是邓小平。
邓小平对刘伯承太熟悉了,所以李达说明来意之后,邓小平也有点犯难。他知道,刘伯承虽然性格敦厚,但如果触碰到原则性问题,他骂起人来也是六亲不认的。这件事情,似乎还真不太符合他艰苦朴素的一贯作风。
李达请到了邓小平,他在前面一路小跑,邓小平在后面不紧不慢,边走边想怎么说服刘伯承。到了指挥部以后,李达和记者不敢进,就站在门外边等着,请邓小平自己进去。
邓小平推开门,站在门口,招呼都不打,直接就对刘伯承说:“新华社的记者来采访你是执行党中央的命令,给你办寿宴是党中央的决定。你接受采访,接受祝寿也是党中央的命令,是命令你就应该执行嘛!”
邓小平站在门口根本没往里进,说完这句话扭头就走了。刘伯承被他突如其来的一句话给搞蒙了,他刚想发火,可人已经没影了。
刘伯承反应了几分钟,然后无奈的摇了摇头,对身边的参谋说让记者进来吧,既然是党中央的命令,那我也只能遵照执行了。
李达听到之后立即让记者进去采访,自己先跑了。

刘伯承把记者叫到旁边的一间房子里,单独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生平经历和革命生涯。
刘伯承整理了一下思路,对记者讲述了自己从1912年考入重庆将校学堂到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再到参与发起南昌起义、上井冈山、反围剿、在长征中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再到陕北会师。西安事变之后,改编八路军,参加敌后抗日,百团大战等等。
回忆起这些往事,刘伯承难免心生感叹,多次忍不住落泪。而两名记者也被刘伯承将军前半生的传奇经历所震撼,他的经历,简直就是中共军队的一部成长史。
随后,《新华日报》刊发了长篇通讯稿《刘将军伯承略历》,将刘伯承将军的生平履历将要的向全国进行的宣传。
1942年12月16日,在河北邯郸涉县赤岸村清漳河的沿岸,举办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祝寿大会。各个根据地都派了代表参加,彭德怀老总还特意赶了几十公里的山路来为刘伯承祝寿。
毛泽东、周恩来也发来贺电庆贺刘伯承师长五十大寿。朱德、陈毅等多位将领还纷纷派人送来了为贺寿专门创作的诗词,这些诗词也后来也被记录在了历史上。
实际上,在刘伯承元帅的传奇一生之中,有两件事情格外的引人关注。其中一个就是“军神”之名的由来。

刘伯承还在川军熊克武手下的时候就有了一个传奇的称号“军神”。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一般会称战功显赫的将军为“名将”“宿将”“战神”等。但“军神”这个荣誉似乎并不符合国人的习惯,显然这是一个外国人给起的绰号。
但这个美誉对于一个地方军阀手下的将领来说,似乎也太高了。那么这个美誉是如何得来的呢?
刘伯承在川军的时候,常常亲临一线指挥,而且还经常带头冲锋,身上多次负伤。1916年,刘伯承率领川东护国军参加讨袁战争,3月20日他在率军攻打丰都县城的时候,头部接连两次中弹。
好在吉人自有天相,一发子弹擦伤了头皮,问题不大。但另外一发,射进了他的右眼眼眶,从侧面穿出,他的右眼眼球当时就受到了巨大创伤。
刘伯承身受重伤,只得从战场上撤下来,秘密去往重庆治疗。由于当时刘伯承是讨袁部队的军官,无法去大医院治疗。经朋友介绍,他在临江门找到一个德国医生开的私人诊所。
这个医生名叫沃克,据说一战时是德军的军医,医术很高明。沃克医生在给刘伯承检查了右眼的伤势之后,直接告诉他,伤势很严重。右眼眼球严重损伤,必须立即摘除,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不过沃克也告诉刘伯承,他的伤势很严重,而且受伤部位在眼窝之内,能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了。眼窝里除了损坏的眼球之外,还有很多腐肉要清除干净。
人体头部的神经非常密集,眼眶之内尤其如此,所以这次手术的风险极大。
陪同刘伯承治病的副官也非常担心,一时间不止如何是好,但刘伯承非常坚决,要求尽快进行手术,丝毫没有畏惧的意思。刘伯承如此坚决且镇静,还是让经验丰富的沃克医生感到有些震撼,毕竟连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两天之后,沃克医生做好了一切准备,刘伯承躺在了手术台上。手术开始之前,沃克医生照例向刘伯承简单做了介绍,并告诉他,头部神经是最敏感的,因此要使用大剂量的麻醉剂。
刘伯承问沃克医生,他听说大剂量的麻醉剂对大脑有伤害。沃克医生告诉他是的,但头部手术将经受剧痛,已经超出了人的承受极限,不打麻药是无法进行手术的。

刘伯承告诉医生,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全依仗自己的清醒的头脑,如果麻醉剂会伤到大脑,那么他要求在不进行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刘伯承的这个要求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沃克告诉他,摘除那颗坏死的眼球到没什么。但眼眶内有很多坏死的腐肉,需要一刀一刀的剜下来,这种疼痛不是人能够承受的。
刘伯承非常坚定的告诉医生,别人不行,他可以承受的住。沃克医生看了看他,说道:“你想做刮骨疗毒的关云长?”
刘伯承躺在手术台上看了他一眼,说了一声:“我想试试!”
实际上,别说这个来自德国的沃克医生,就连中国人自己也未必相信,真有关公刮骨疗毒这件事。估计那只是为了突出关二爷铁骨铮铮而编出来的故事而已,这世上谁能承受得住在自己骨头上下刀子呢?
沃克医生只当刘伯承是要逞能,于是他用德语告诉身边的助手,让她准备好麻药,等一下这个病人就会要求注射了。
当沃克医生用手术刀将刘伯承的右眼球取出,然后开始一刀一刀地把烂肉割下的时候,刘伯承双手死死的抓住床板,牙齿被他咬得咯咯作响,但始终他都没有哼一声。
手术一开始刘伯承的汗水就不停的往下流,护士不停的帮他和医生擦汗。大约一个小时之后,手术终于做完了。铺在手术台上的床单早就被刘伯承撕得粉碎。
沃克医生摘下眼镜,他感觉自己眼前有点恍惚,他自己都不敢相信是怎么把这台手术做完的。眼前的这个人真的一声不吭的被自己割了一个多小时,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病人,他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
手术做完之后,沃克问刘伯承在想什么,刘伯承说我在数你一共割了多少刀,沃克并不清楚这个数字。刘伯承告诉他,一共七十二刀。
沃克再次被震撼到了,因此他发出一句感慨:“如果在德国,你这种人就会被称为‘军神’!”
从此,刘伯承在川军之中就有了一个“军神”的称号,但刘伯承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军神。
在刘伯承元帅戎马一生之中,经历了无数的战斗,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和挫折,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无法释怀。但是在他的心中却一直有一个遗憾,一份愧疚,直到元帅逝世之前还不能原谅自己,说自己死不瞑目。这件事情也成了刘伯承元帅心中永远的伤痛!
这份伤痛就是刘伯承与王荣华的长女,刘华北。刘伯承非常喜欢自己的女儿,因为她出生在华北平原,当时华北又是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因此刘伯承给女儿起了一个有点像男孩子的名字,并且喜欢叫她:小华北。
但1939年正是全面抗战爆发的第二年,全国的抗战形势都非常严峻,敌后抗日根据地也正处在最艰难的起步阶段。刚刚出生的小华北就被放在篮子里,跟着父母到处辗转。
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也为了保障前线官兵们的工作,党中央设立了延安保育院,将前线将士们的孩子接到这里集中照顾、抚养。
小华北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被送到了这里,一直在这里生活到六岁。刘伯承夫妇虽然不舍得与孩子分离,但孩子太小,根本无法在枪林弹雨之中生存下来,所以只好忍痛把小华北送到了延安保育院。

小华北在延安保育院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孩子最需要的还是父母的关爱。所以小华北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父母短暂的相聚时刻。
刘伯承每次到延安,无论多忙肯定要到保育院去看望小华北,他总是抱着小华北久久不愿放下。
但刘伯承夫妇每次在保育院待的时间并不长,他们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每次的离别都少不了泪水相伴。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历经十四年的艰难抗战终于结束了。刘伯承夫妇也看到了和女儿团聚的希望。
但就在这个胜利的时刻,延安却发生了一个惨剧。

1945年8月19日,延安还沉浸在庆祝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中,保育院院长匆忙的向上级汇报了一个紧急情况。昨晚,也就是8月18日,有人秘密潜入保育院,残忍的杀害了一名六岁的儿童,这个被害的孩子就是刘伯承的女儿小华北。
当天清晨,保育院的工作人员照例叫醒了孩子们,带他们穿衣服、洗漱、做早操。但唯独小华北迟迟没有起床,工作人员以为小华北不舒服,走到跟前轻轻摇了摇她。
但小华北却没有任何反应,工作人员感觉不对劲,于是将小华北翻过来。突然工作人员惊叫了起来,此时的小华北已经面色铁青,没有了呼吸,身体早就僵硬了。
他掀开被子一看,小华北全身是血,腹部还有一个大口子,明显是被人用刀刺杀的。保育院的孩子们也被这可怕的情景吓得失声大哭。

保育院立即将此事上报了中央保卫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惊闻噩耗,命令保卫处马上破案。可是这件事情该如何向刘伯承夫妇交代啊?
最终党中央还是决定尽快将此事告知刘伯承夫妇,瞒是没有意义的。
此时的刘伯承夫妇正在收拾行囊,准备去延安参加抗战胜利庆典,当然他们准备这一次把小华北接到身边。战争结束了,也该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了。
129师通讯处的工作人员收到延安的急电之后,面面相觑,最后还是由政委将消息告诉了刘伯承夫妇。
刘伯承听到噩耗,只询问了一句消息准确吗?政委告诉他,是中央的电台直接发来的,肯定是核实过了。
刘伯承没有再说什么,但眼泪已经忍不住流了下来。王荣华听到这个噩耗,当场就昏死过去。
很快刘伯承夫妇赶到了延安保育院,此时小华北已经下葬了。刘伯承夫妇来到小华北的床前,看着她生前熟悉的衣物,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有泪水一直流淌。刘伯承在来之前告诉王荣华,去了保育院,一定要克制住,不要激动……
当刘伯承夫妇从窑洞里走出来的时候,中央的同志,他的老战友、老部下都已经在外面等待了。

刘伯承擦了擦自己的眼泪,大声的告诉同志们:“敌人认为用这种卑劣的手段就可以击垮我,将来在战场上就可以击败我,那他们想错了。看来战争还远没有结束,我刘伯承绝对不会因为女儿被害而丧失斗志,将来的战场上,我要用最大的力量去消灭他们!”
惨案发生在延安保育院,院长和工作人员一直在不断的向刘伯承夫妇道歉、忏悔,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小华北。但刘伯承夫妇并没有责怪他们,因为连一个六岁孩子都不放过的敌人,肯定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特务,不是保育院的工作人员能对付的。
中央责令保卫处务必破案,查出真凶。刘伯承也亲自找到康生,请他务必不惜一切代价查出真凶。
延安保卫处动用了一切能够动用的所有力量,投入到此案的侦查之中。但是,这个案件的线索非常少,导致保卫处几乎无从下手。
据工作人员介绍,保育院每天晚上都会安排两名保育员整夜巡视,确保安全。但是8月18日晚上,两个保育员巡视的时候,一个人因为天凉去烧了一壶水,另外一个恰巧突然肚子疼,跑了一趟厕所。
这个空隙大约十分钟左右,整个晚上就只有这一段短短的时间是无人防守的,而凶手可能就是趁这个机会,潜入了孩子们休息的窑洞。
而当时夜还不是很深,有些孩子还没有睡着。据同一个窑洞里的孩子说,当时有一个成年男子抹黑走到了小华北的床前。小华北当时也没有睡着,并且还说了一句话:“叔叔,我认识你!”那个人就蹲在了小华北的床前,之后的事情,孩子们就不知道了。
但可惜的是,小华北的死最终成了悬案,至今此案也没有破获。刘伯承元帅也因此含恨九泉!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