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场处在一个对未来比较迷糊的状态,很多数据之间也是打架的,现在基本上就是交易"弱复苏"。
两周之前,我之前在点评一季度数据的时候说过两个观点:
1、为了解决超额储蓄问题,存款利息、理财收益还得降,有高一点收益的赶紧锁定,后面只会越来越低。
2、内需不足是最大病灶。扩内需的政策,尤其是车子和房子,不出来政策的话,指数就还得震荡,突破不了。
现在基本上都应验了。
有空可以读读老胡写的那个呼吁取消所有车牌和房子的限购措施的文章,他一向嗅觉灵敏。
银行利息这两天已经下来了,觉得到头了?不会的,还会降。
一边降还得一边加大马力印钱,降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就是让老百姓觉得存银行实在是没收益、钱只会越变越毛,因为通缩远比通胀要更可怕,我们的政策指引会越来越往这个方向倾斜。
要把钱倒逼出来,去买车买房最好,最差也得来股市。这也是为什么一直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维护指数的原因。拉完基建拉保险、拉完保险拉银行,反正什么带动指数拉什么,场子不许给我冷下来。
看外部,能确认美联储加息基本结束了,而且4月非农就业数据再超预期, 平均时薪环比企稳回升,硬着陆的风险貌似小了点,所以数据出来之后美股是涨的,但是同样的,不加息不意味着能很快降息,对A股年内降息预期再度下修。
今天多聊聊中特估和AI
现在我身边交流的基金经理圈子里对中特估比较撕裂,有支持有反对,某种意义上比AI的撕裂还要严重,这是不多见的。
对AI普遍的共识是认为是个有意义的变革,逻辑大家都是认可的,区分只是有的人喜欢炒0到1的概念,有的人必须见到业绩落地才愿意参与,我当然属于后者。
我认为AI这波轮动到最后,肯定是要跟着传媒游戏一起跌下来,2-5月份只是个热身,跌完了之后随着应用落地,真龙才会浮出水面。
现在还是"潜龙勿用",马上是"见龙在田",见到业绩再买入之后等着"飞龙在天"就行了。
中特估这个分歧就大了。
有人认为是价值修复,有人认为是主题炒作瞎来的,我的观点是存量博弈的市场下的资金行为,有它上涨的合理性,但必然也带着炒作的影子,不是完全基于业绩反转的。
实际上你看看中特估的业绩和增速,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
但不妨碍它受以险资为代表的资金的青睐,这不完全是经济的因素,还有别的考量,作为中国人,就别装外宾,是要尊重这种考量的。
所以我认可中特估的行情,但我不会重仓、更不会在下跌中越跌越买,情况不对就先跑为敬了,做做波段比较舒服。
根据前天我充分阐释过的,我们目前所有的"决战无人区"的现象,主要就是因为存量资金的问题,接下来三种可能:
1、神秘力量加大马力,催动中特估就这么把指数推上去,引发基民申购,赚钱效应扩散开来。
2、扩内需政策发力+美联储停止加息+中国与西方关系转好,基本面转好叠加外资重新开始大幅流入,内外资共振,变回机构主导行情,走回年前的基金重仓股路线。
3、啥也没有,指数回踩、北向+公募同时资金流出,同在高位的AI先歇菜、中特估后歇菜,全部凉凉,重回3000点。
我一向相对乐观一点。没办法,要是不长期保持谨慎乐观早就被A股折磨疯了,所以我相信的是2。
实际情况也有可能1、2混合发生。交流下来,我看也有不少机构观点也是比较类似的。
虽然我不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但3要是发生了,那估计得埋一大堆高位重仓AI和中特估的机构和散户。
--
巴菲特和芒格的股东大会相信大家都看了吧,特别精彩,两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场顶级智慧的盛宴。
里面有几个观点我是特别认同的,不管是对人工智能,还是对价值投资,基本上和我历来在公众号里写的观点是很对应的。
我特别尊重巴老,不是在于他的观点有多么新颖别致,而是他能够始终几十年来做到知行合一,坚守长期主义和价值投资。
就好像减肥就是"少吃多运动",有谁不知道呢?但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呢?
就好像巴菲特昨天说的那样,"价值投资的收益来源就是其他人做的愚蠢而错误的决定。",那别人为什么会做蠢事呢?
哦,芒格解释了:这些蠢事来源于"所谓的聪明人们都尝试以智取胜、战胜别人。做出过于短视的决定"。
等等,这不是在说A股的这几个月的行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