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迟英
一个努力不给母校丢脸的终身学习者
公众号|迟英的世界 ( chiying366 )
(这是去年的老文,最近被“土木在线”媒体给洗稿了,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再看下。其实我不是光会写劝退文,这种向上层卖惨的“正能量”文章也是可以写出来的。只是我感觉我写这些没有用,人微言轻,还是劝退比较实在一些。。。)
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冯远大师,联名建研院王翠坤总,提出了“关于尽快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的建议”。
简而言之,就是要提高设计费。
冯远大师和王翠坤总的理由,可以概括为“三个匹配”:
首先,建筑行业的设计费,要和时代发展匹配。
建筑设计师,是国家培养的高水平人才,动辄都是985/211出来的硕士、博士。
但他们的收入,不夸张的说,甚至比不上外卖员。。。
时代在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收入都在水涨船高。
但建筑设计行业的收费标准与工资,却永远停留在2002年的水平。(这一年国家价格部门颁布了《工程设计收费标准》,简称“02标准”)
第二,建筑行业的设计费,要和工作量匹配。
建筑设计师,英年早逝的特别多。
下至刚毕业的小年轻,上至享誉全球的设计大师,往往都是死于突发疾病,如心脏骤停,蛛网膜出血等。
他们为了设计出心目中的完美作品,为了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无休无止地加班、熬夜,耗尽了心血。
工期是不等人的。只要工程一刻不停歇,建筑设计师也就一刻不能停歇。哪怕夜深人静时,也要随时接听项目上的电话,尽快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基建狂魔是怎样炼成的?就是这样炼成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建筑设计师们的付出,难道不该获得与之匹配的回报吗?
第三,建筑行业的设计费,要和责任匹配。
建筑设计师对自己的作品,是终身负责的。
大家知道,建筑大楼,可不是猪肉,那可是屹立在地表的文明象征,是不会轻易腐朽的存在。
无论10年,30年,还是100年,1000年,只要这个建筑物存在一天,建筑设计师就必须为它负责。
无论刮风下雨,火灾地震,只要这个建筑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问题。。。
建筑设计师,就要被判刑。
咱买菜还有个保质期,买车还有个保修期吧?
但建筑,没有。非说有的话,那就是无限期。
说到责任无限期,每干一票一辈子都要诚惶诚恐,一旦出问题就要被判刑的生意。。。
说的难道不是卖白粉吗?
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这,就是建筑设计师的真实日常。
当然,建筑是事关人民福祉的重要产品,设计师理应为其负责。
但如果这份责任与收入不匹配,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建筑设计人才的大量流失。
这,将是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文明的损失。
~~~
冯远大师的提议被曝光后,在舆论中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认为大师说的好,说出了广大建筑设计人员的心声,对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一种则不以为然,认为大师的提议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为啥说是“开历史倒车”呢?因为他们认为:
设计费应该由市场决定。
市场机制,优胜劣汰,设计师爱干就干,不干拉倒,设计费低有低的道理,因为一切都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在他们的观点中,冯远大师的建议,是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老路,因此是“开历史倒车”。
总而言之一句话:市场是万能的。
但市场真是万能的吗?
如果市场是万能的,美国的新冠死者就不该有50多万。
如果市场是万能的,乌克兰就不该从核大国沦落为“欧洲子宫”。
如果市场是万能的,中国就不该在一穷二白的年代研制出原子弹。
请诸位记住一点:市场绝非万能。如果一切都交给市场决定,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今天的复兴。
~~~
那么具体在建筑设计领域,市场决定论的弊端都有哪些呢?
第一,市场是短视的,建筑是长久的。
市场的本质,就是每个人都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利,而进行生产和交换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推动力,是自私。
众所周知,自私的人,往往是短视的。
因此,市场,也往往是短视的。
而建筑,是长久的,它承载的是一个文明的未来。
对于一些周期比较短的消费品,像是水果蔬菜猪肉等,由于其产业迭代周期很短,市场机制很容易发挥作用。当年我们实行“双轨制”时,这些短周期的产业,也是最先与市场“并轨”的。
但对于建筑,这种周期甚至比人的生命周期还长的产品,市场机制,其实很难发挥作用。因为你很难让一个人先体验一辈子,把各种风花雪月、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经历一遍之后,再向市场反馈这个产品到底好不好。
市场机制,其实并不是“优胜劣汰”,而是“适者生存”。
“适者”,不一定是“优者”。
蟑螂的适应能力远远强于人类,但你能说蟑螂优于人类吗?
但在设计费的市场价格如此之低的条件下,为了生存,建筑设计师不得不“进化”出各种堪比“小强”的适应能力。甭管你什么大师、总工,在资本面前,通通都得趴下。
活是活下来了,毕竟“适者生存”嘛,但我们的建筑产业因此变好了吗?放眼望去,真正高端的建筑设计市场,依然被外国垄断。而我们的图纸质量,却是一年不如一年。
在短视市场的逼迫下, 设计师为了求生存,匍匐着做出的设计,能够承载一个文明的长久未来吗?
第二,市场无法识别设计的价值
有人说,设计的市场价格低,是因为设计得不够好。好的设计,一定能获得好的市场价格。
真是这样吗?
很遗憾,对于建筑设计这种面向资本的,高度定制化的文化性产品,市场是无法识别它的价值的。
建筑设计,不同于医生、律师等行业,因为它并不直接面对自己的客户。
你去看病,去打官司,肯定都是直接去找你的医生、律师,面对面交流。
但请问,你见过你房子的设计师吗?
在建筑的使用者和建筑的设计师之间,必然存在一个第三方:资本。
资本,既不是房子的设计者,也不是房子的使用者。它的身份,是食利者。
资本不具有任何设计意义上的审美眼光,也不具有任何使用意义上的人道眼光。它唯一的目的,就是赚钱。
所谓设计的价值,在资本眼中,只是毫无灵魂的赚钱工具,仅此而已。
文化?审美?防火?抗震?不重要,赶紧完工,我要去赶下一场。
一个设计师,无论他再有才华,再有情怀。在资本面前,也不得不屈服。
因为他的才华与情怀,在资本眼中,不仅一文不值,还浪费钱。
俗话说的好:人穷志短。
当一个民族的文明的设计者,无法靠才华与情怀填饱肚子时,这个民族的文明,也就失去了才华与情怀。
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
事实上,不光是建筑行业,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行业,都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大家可以到网上搜一下“生化环材”,也就是生命、化学、环境、材料,四大科学学科。
这四大学科,无论哪一个,都是足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存在。
但目前,这四个学科,在网上的评价就是俩字:劝退。
这么有前景的专业,为什么要劝退?因为不赚钱。
在市场的眼中,凡是不赚钱的东西,就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这个时代最聪明的大脑,都去研究怎么在金融市场上割韭菜了。
(关于产业空心化的暗喻,可参见我之前的文章:当工程师成为乞丐之后。。。)
诚然,我们不能否定市场经济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活力与繁荣。
但历史的进程,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螺旋上升。
否定之否定,并不是说要回到原始状态,而是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对自身进行反思与改进。
马克思曾经曰过:
“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
是的,解放和复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这是天道,是人性,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绝非历史的倒退。
~~~
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报告文学中,有一段志愿军战士蹲在防空洞里,边吃雪,边畅想祖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描写。
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咱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你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的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那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呀。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溜跶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的呢!”
我们的先辈,这些最可爱的人,他们不为名利,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只为人民的福祉,民族的复兴。
但如果用“市场“的观点看,他们都将被划入“愚人”的行列。
在当今这个时代,谁是最可爱的人?在我心中,就是哪些奋战在劳动一线的工程师们。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情怀,承担着与报酬极不匹配的劳动与责任,只为将我们的文明,建设得更好。
或许在“市场”的眼中,他们是一群脑袋不开窍的“愚人”,不知变通,只会埋头苦干。
但一个民族如果缺失了这种“愚人之心”,这个民族的文明,断无延续的可能。
这种“愚人之心”,我愿称之为高尚。
后台回复:加群,一起聊聊设计院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