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迟英
一个努力不给母校丢脸的终身学习者
公众号|迟英的世界 ( chiying366 )
在每个改图改到怀疑人生的凌晨4点半,某个灵感总会滑落设计师的心坎——
设计院的画图流程,为啥不能“标准化”?
有了“标准化”,出图效率顶呱呱。
有了“标准化”,不用改图笑哈哈。
有了“标准化”,提资错误打掉牙。
有了“标准化”,扯皮甩锅全不怕。
每个设计院,都有人天天喊着“标准化”。
但几十年过去了,这些设计院,却依然在“无限改图”的泥潭中挣扎。
不要说技术创新,哪怕是一些最基本的参数和绘图习惯,在设计院都完全没有迭代收敛,“一花一世界”,从来没有实现过“统一标准”。
“标准化”,这个工业时代最重要的创举之一,为何放在设计院就这么难?
下面,我就给出几点自己的思考,聊供大家一笑:
1、设计“定制化”,与“标准化”天然矛盾。
标准化,适用于工业化流水线,比如富士康车间。
因为富士康生产的产品千篇一律,当然必须“标准化”。
但在设计院,每个产品都是“定制化”,这天然就与“标准化”的诉求相矛盾。
哪怕“标准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出图效率,但在“定制化”面前,“标准化”必须跪舔,绝无“篡位”之理。
因为任何“标准”,在设计中都难免碰到需要调整的特殊情况。
而若是针对所有特殊情况都制订一套标准,标准的学习成本,将成指数级上升,还不如自由发挥的效率更高。
所以标准化这个工业社会的标配,一旦放在设计院,就显得格格不入,难以适配。
(设计院的生产模式,更像是中世纪的“手工作坊”,而非现代社会的工业化生产)
2、设计师自视清高,“标准化”逼格太低
设计师,虽然早已沦为产业工人,但在设计院卷王们的内心深处,却总也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
因此,拒绝“标准化”,奉行“以我为主”、“一人一标准”,是设计师群体在心理上最后的救赎。
因为一旦施行“标准化”,就等于承认了设计师的本质就是“螺丝钉”,承认了设计院的本质就是富士康血汗工厂。
孔乙己的长衫,虽然又臭又脏,但却可以体现“读书人”的清高。
设计院的“非标”,虽然又乱又肝,但却可以体现“设计师”的高端。
3、设计院市场规模不足,劳动分工受限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
市场规模限制劳动分工。
就是说,一个企业,只有市场规模足够大,才能招募足够多的人手,实现足够细化的分工。
而分工越细化,“标准化”程度才能越高。
但因为设计院的生产模式是“纯手工作坊”,生产组织方式停留在前工业社会,所以设计院的市场规模,天然难以做大。
设计院的“做大”,本质上是“小作坊联合”,看似很大的总体下,实质只是无数“小作坊”的线性叠加。
所以到头来,每个“小作坊”的市场规模都很小,根本不足以支撑劳动分工的细化,也不足以支撑高规格的“标准化”。
4、“标准化”对应“管理”,而设计院没有“管理”
其实,即便设计院的标准化程度,无法做到像富士康流水线一般,但只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肯定是可以提高出图效率的。
但是“标准化”问题,并不是通宵改图的一线设计师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设计院的管理层去解决。
而对设计院的管理层而言,“标准化”意味着“权威”的丧失,意味着无法靠自己的主观意志决定设计师的出图时间和产值分配,这显然不利于“管理”。
因此,虽然很多管理层天天喊“标准化”,但他们只是“叶公好龙”,甚至只是为了拿“标准化”做说辞,把锅甩到一线设计师的身上:
“你们之所以需要通宵改图,不是我安排的任务太多,而是你们没有做好标准化!”
这种话术,本质上是一种PUA套路,根本不是真要去搞“标准化”。
所以也难怪“标准化”喊了几十年,却总也无法落实。
(因为“标准化”并不符合管理层的利益,至少性价比不高)
~~~
总而言之,设计院的生产模式,是落后于时代的,是前工业社会的“小手工作坊”。
而“标准化”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对“小手工作坊”而言,自然也就显得过于“超前”,难以适配。
同时,即便设计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标准化”,但设计师的逼格、设计院的规模、管理层的利益,都在阻碍着设计院的“标准化”进程。
因而最终,设计院的生产效率,也注定只能原地踏步。
设计师从20年前的“金领”,变成如今的“灰领”,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的充分竞争;另一方面,也的确是因为设计院的边际生产率,在20年间毫无长进,因而才渐渐被其他行业所超越。
毕竟,“小手工作坊”的上限就在那里,并不是靠卷王们的努力所能改变。
无法被时代“赋能”,只能被市场“去能”,是当代设计师群体,最难以言喻的悲哀。
后台回复:加群,和大神们一起头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