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迟英
一个努力不给母校丢脸的终身学习者
公众号|迟英的世界 ( chiying366 )
上周五因为阳了,没有写吐槽设计院的文章,今天继续。
设计院,在互联网上的名声已经很臭了,不说“墙倒众人推”,也至少是“破鼓万人捶”。。。
但非常神奇的是,很多尚在念书的同学,哪怕读了这么多关于设计院的负面消息,却依然头铁地想要去设计院工作。。。
这周,就有几个在校读研的建筑学学生(都是985建筑名校)加我微信,他们的信念都特别坚定:毕业之后就想做设计!
那么,设计院究竟有什么魔力,让人明知是火坑还往里跳?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要回归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知,是基于“概念”的。
所谓“概念”,就是“分类特征的集合”。
人类会在大脑中将各种事物进行一个分类汇总,并提取出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形成一个集合体,这就是“概念”。
因为人类的记忆功能十分有限,如果不把事物分门别类,光依靠“穷举”,并不足以在认知上应付世界的纷繁复杂。
比如,我们只要形成“动物”的概念,哪怕见到一个从未见过的珍稀物种,也可以迅速确认它是“动物”。
我们不但可以确认它是“动物”,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确认它是属于“鸟”、“鱼”、“兽”等等。
因此,我们不必见过所有种类的“毒虫猛兽”,只要在脑海中形成相关的概念,就可以在遇到它们时,有意识地选择逃跑或战斗。
但是,这种基于“归纳分类”的认知模式,虽然可以帮人节省脑力,但却并不能得出最正确的结论,甚至会产生误导。
比如,我们一看见“设计院”三个字,与之相关的“分类特征”通常都是正面的。
因为“设计院”这个名字,起的真太TM好听了!
设计院的“设计”二字,会让人联想到“技术”、“精英”、“人才”等概念。
设计院的“院”字,也是非常具有迷惑性,会让人联想到“学院”、“研究院”等概念。
设计师的这个“师”字也是同理,会让人联想到“老师”、“律师”、“医师”等等社会精英人群的概念。
当这些看似美好的概念汇集到一起,就令“设计院”产生了一种致命的魅惑力,让人如痴如醉,不能自拔。
没错,人的认知就是如此浅薄,绝大多数人,哪怕是985的学生,在思考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也难逃概念的束缚。
人们对于一个自己从未亲身体验过的事物,会下意识地寻求“概念”上的帮助,来帮助自己对其进行认知。
而“设计院”与“设计师”所联系到的概念,实在是过于美好,令人下意识地心生向往。
但这显然是误解,因为“设计院”的本质,既不和“精英”关联,也不和“学院”关联。
“设计”的本质,是穷举,是背锅,是被剥削。
“院”的本质,是工厂,是监工,是资本的附庸。
“师”的本质,是工人,是韭菜,是资本附庸的奴仆。
因而,要想对设计院进行“祛魅”,就必须改造“设计院”这一概念。
但我们显然无法把“设计”、“院”、“师”这些词汇,和它们联系到的那些高大上概念进行切割。
因为这是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固有印象”,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对“设计院”、“设计师”的称谓进行修正,换一个更契合本质的名字,以切断那些不切实际的概念联想。
比如,网上有些人,将“设计院”称为“设妓院”,这就更加契合本质了。
但这一称谓,到底还是侮辱性太强,并不是十分妥当。
我的建议是,将设计院称为“建筑资料定制厂”,将设计师称为“建筑资料定制工”。
这既反应了本质,又足够中性,没有歧视或侮辱的意味,是比较恰当的称谓。
因为设计院的本质,就是生产“建筑资料”,图纸也好,文本也罢,都属于“建筑资料”的范畴。
而“定制”二字,又很好地点明了设计与其他工种的不同:不能流水线作业,必须提供“定制”产品。
厂与工,表明了设计院和设计师的社会定位,并不是什么“上流精英”,而是最底层的第二产业生产者,除了出卖劳动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运营或财产性的现金流来源。
建筑资料定制工们,为别人创造了资本,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留给自己的,却只有终身背锅的责任,和活都干完之后就只能喝西北风的窘境。
同学们,如果你想要免于这样“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命运,就请放弃脑海中那和设计院相关的、不切实际的美好联想,多从“建筑资料定制工”的概念出发,去思考问题的本质。
人的一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在最客观、最理性、最透明的情形下做出职业抉择,而不是仅仅依靠脑海中某个想当然的概念。
若仅仅依靠概念,虽然看似节省了思考成本,但其得到的结论,却往往和事物的本质天差地别。
后台回复:加群,一起聊聊设计院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