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小时飞机上,读完了这本「神书」


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个两分钟看完的方法,你直接跳转到“高能预警”或者读加粗文字,也ok~

今天的内容稍微有点儿理论深度,但相信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它值得我们的时间。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在平等位置上满足他人,他就不会为了自己讨厌的人去限制自己;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感觉到足够安全,能与他人一起奋斗而不用一直害怕被淹没,就不会痴迷于追求取胜和被认可;如果一个人能够去爱他人也不怕迷失自己,就不会害怕与他人交流和建立关系。
一个人变得越强大越觉得自己不会被人威胁——获得力量和安全感有更多来源,所以才能够把从别人身上的重心转移到了自己身上,感到更积极主动,并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不再对他人有很强的敌意并且充满自信。
大家好,我是小游。​
开门见山,《我们内心的冲突》。
短小精炼,189页。
这本书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存在冲突,拧巴的状态会让人们无意识地较劲和压抑自己的天赋。
也就是说,解决这个问题能让我们卸下所有的顾忌,真正发挥最大的天赋和能量,越发接近自己被自卑和强迫症遮蔽的理想。
不拧巴了就会立刻开始头脑清晰,目标明确地开始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外界和他人的人际交往危机,也能轻松地把自我性格中的多面来化解为问题的解法。
因为这本书把那些分裂的、本该积极发挥作用但被我们压抑的天赋、多面的自我,整合起来。共同为现在这个纠结的我出谋划策。
以前真的不敢想,居然能有这么好的事,并且轻松实现。

首先,其实每个人都会拧巴,自我矛盾,虚伪,恐惧现实,空想不做出行动。
因为感觉到两股力量在相互拉扯,不想做出选择,又不想承担选择错了的后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其实被自己的思考力钉在了原地。不能采取任何一点行动,也无法停止这种思考。

宁愿有哪件突发事件推着自己走一步看一步,这就是很多人面临纠结、矛盾、选择时的状态。
针对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解决?
简单的步骤是:
1. 分析自己的“主导型特质”(依从型、攻击型、回避型)和在这种状态引导下的潜在需求
2. 意识到这种态度+需求的危害(压抑天赋,破坏与他人的关系)
3. 解法:消除产生这种冲突的人格条件(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和无助,利用人格的多面性,随时解决现实问题)
1.
每个人都会同时具备这三种特质,只是根据强弱的不同,会有一种特质成为主导,从而可以普遍解释他的性格,行为方式,价值观,对事业友情等等的看法。

1. 亲近他人(依从型)
会让自己认为所有人都是好的。倾向于取悦他人,缺乏自主性,会刻意削弱自己的攻击性和竞争性,维持善意和宽宏大量。他们的行为方式就是不断让他人感觉到自己是可爱的,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取情绪价值,感觉自己被需要和被爱。
2. 对抗他人(攻击型)
攻击他人的人会把人生作为竞技场,将所有人视作不可信任。习惯于超越和攻击。理性并且渴望权利和世俗的成功,厌恶任何放低姿态和表示弱小的表现,比如讨厌表示道歉或者求助,认为情感是最没有用的东西,从而压制自己的感情和对别人的需要。
前两种人都会向外界寻求认可,攻击型人寻求的是强大与绝对理性的评价,依从型人寻求的是他人的需要与喜爱。
3.远离他人(回避型)
这类人只有当他远离人群的时候才会最大程度上显现出才能。与人交往或者是被指出存在的问题会让他愤怒。
可是他不能常常维持这样的状态。比如当进入他不太熟悉的领域,如果不寻求帮助无法继续正常运转工作和生活,他就会被迫与人亲近。
或者有些人试图接近他,想要和他建立长期的关系,也会打扰他,给他制造极大的不安全感。
每一种态度都有一个涉及基本焦虑的突出因素,第一种态度中是无助,第二种态度是敌意,第三种态度是孤独。
但事实上,每个人都不可能只采取一种行动,因为这些态度赖以发展的环境中三种态度一定都会出现。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占有主导性的倾向。
所以说,我们所展现的任何一种倾向,都体现出了任何一种需要——主导性态度最能决定现实行为的态度反映了应对他人的途径与手段。人们在这些途径和手段中感到舒适和自在。
2.
而这种隐含的冲突之所以有问题,在于人们只能在这种主导态度中维持正常——一旦破坏了这种状态,使他走向另一种态度,就会引发焦虑和极其缺乏安全感。
在调整的过程中走入极端。

这样从头到尾都没有发觉出冲突,只是由外力推着进行了三种态度的切换,负面后果就是要忍受切换过程中的分裂与茫然的探索,和严重的自我怀疑。
一旦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看起来好‍像是后期经历给人格带来的改变,而真实的情况只是内忧外患的压力环境让他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态度而选择另一种极端。
问题的核心是三种态度的不相容性(非此即彼,不能主动切换模式),
和三种态度的强迫性和无意识性。
什么是强迫性?
前面说到了三种态度其实就是三种需求。这种强迫性,就是对某种东西的强迫性需要。
对依从型人而言,是被爱和被需要。
对攻击型人而言,是超越他人和获得认可。
对回避型人而言,是保持自由和避免打扰。
在这种需求的支配下,人们对外的各种行动,都是为了满足这种主导态度。
并因为这种强迫性需要而变得封闭和压制自己,尤其是克制一些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以至于不能充分释放天赋和解决问题。

回避型人用旁观者视角看待所有人,对竞争和表现得卓越都不感兴趣,表现出了一种全然的置身事外态度。
攻击型人隐藏了所有的感情,在自己有正当的情绪和情感需要的时候选择责备自己和强硬地忽略。压抑自己的情感流露,和欣赏、感恩、信任、宽容等等积极态度,即便对于伙伴也是这种态度。
依从型人习惯于轻视自己的品质天赋和能力,还会低估自己的物质财富。完全回避锋芒,认为自信,提出要求,批评别人,发号施令,引人注目,追求理想抱负等等积极方面都要压制。
而且习惯屈居附属地位,即便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他也会认为别人更优秀,这样的缺乏自信,损伤了他的种种才能。
他们在应该换另一种态度去表达的时候,却认为其他的态度和解法有损他的自尊或者与自己的体系不容,所以选择了压制,这样压制的后果在于人为的制造了和别人的分歧,增加了自己的痛苦。
而且由于解决不好自己的问题,自我批评,让自己的能力显得越发虚弱。
3.
正确的解法是解决冲突,通过改变形成冲突的人格条件来消除。
没有了非此即彼的冲突将自己置于没有选择、受限制的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手段就变得多样,人也变得开放和自信,和他人的冲突也大大减少。
一个把现实受限于自己想象中的规划,看不见自己的现实价值的人,只有让他明白自己的这种局限状态,他才会开始对生活的其他方面感兴趣。
这样他不仅能面对现实,还能觉得这就是他的真实模样不用再伪装。
比如如果一个习惯远离他人的人,如果明白自己只是害怕失去独特性,害怕自己的独立受到限制才抵抗外界的所有帮助和建议,一旦分析到这种状态,他就会开始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而有能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而在以前,这种远离倾向所支配下的,只是一种消极需求——那就是回避所有人。
那种拧巴和对抗世界的敌意,在认识到自己原来纠结、坚持的那些东西的局限性后,被减轻了。
他就不会因为选择其他的态度而羞愧不安——因为以前所坚持的那种主导态度不足以满足安全感,也无法获得成功。
然后就打破了局限性,化解了冲突。
以前的非此即彼才是冲突,现在随机应变地接受自己的多面角色,采取不同的手段,才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就像一个人变得越强大越觉得自己不会被人威胁——获得力量和安全感有更多来源,所以才能够把从别人身上的重心转移到了自己身上,感到更积极主动,并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会逐渐具有更多可用的精力(原来要么被压制,要么在拧巴),开始不再因为恐惧,自卑,绝望而抑制和麻痹自己的情绪,不再盲目服从,反抗或者发泄攻击的冲动,而是能够在合理的基础上让步,从而变得更坚定。
所以人们就会变得更强大而且不再那么有敌意。会发现别人不再需要他反抗控制或者逃避,或者一定要亲近才能维系。
开始能接受自己对他们的好感,所以与外界的关系也会被显著改变。
所以这就是化解冲突,从产生冲突的条件中入手,让人们不再需要攻击、回避或者亲近以获得某种情绪价值。
因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在平等位置上满足他人,那么他就不会为了自己讨厌的人去限制自己;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感觉到足够安全,能与他人一起奋斗而不用一直害怕被淹没,就不会痴迷于追求取胜和被认可;
如果一个人能够去爱他人也不怕迷失自己,就不会害怕与他人交流和建立关系。
参考文献:
《我们内心的冲突》[美]卡伦霍妮 著 杨柳桦樱 译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共勉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如果这篇文章为你带来了灵感或启发,就帮忙点个『赞』or『在看』吧,这对我非常重要,感谢!
end

点赞、在看是更好的鼓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