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内耗严重的人一个建议


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个两分钟看完的方法,你直接跳转到“高能预警”或者读加粗文字,也ok~

先插一句话,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加星标,有可能收不到推送。某些错过文章的朋友们在问,这里告诉你为什么。以及,为还能偶遇到的lucky朋友们鼓掌!
“不要排斥杂七杂八的事。讲的是生态,系统。单独的一棵树,一朵花,是很脆弱的,越是广袤的森林,生态越复杂,稳定性越好。杂事避免不了,自己心里要有底,然后不要让杂事影响主干,剩下的按需要调节就可以。”需要找回你正常的生活规律,正常的工作目标。但凡你的目标是坚定的,怎么可能被一句话,一件事,一个游戏给玩了。
大家好,我是小游。
言简意赅,建议是: 
思考自己当下的感受和长期的渴望是什么?
意识到自己是什么念头以后,不再去想,回到自己手边正在做的事情。
内耗严重的人关注自己的情绪多了,极容易陷入自己挖的泥潭里,并沉迷不愿出来。

因为痛苦和迷茫很多时候也是一种隐形的“精神海洛因”,也会让人沉迷和上瘾。
并且精于此道的人还会无意识地利用这种状态达成他们的目的,比如逃避现实问题、引起怜悯、愧疚而拿捏别人。
所以大家需要有个边界感,一旦发现自己沉溺在思考,不解决现实问题时,
就代表思想开始越界了,就应该立即停止对自我的研究,并开始往外探索。
到这一步,已经能让人们回到正轨。
真正应该做的,是把注意力往外扩散,而不是关注自身的情绪。
因为情绪等感性词语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只有依靠事实,即现实发生的事情才能摆脱脑子里的反复自证,和发现思考的逻辑推理错误,更更多的还是前提错误。
以此为分水岭,如果不想过于深究内耗问题,只需要随时调节状态,那么上面的一条建议就能帮你快速回到现实。

如果想要让自己之后也不再内耗,那么就需要以下的方法。
以旁观者的视角,通过自我分析,找到清晰的自我认知。
严肃地认识自己的问题和需求,找到自己想做的是什么,从而有明确的目标。

如何做到呢?
可以以简单的“自我”与“他人”来划分,复盘已经发生的事情。
对他人和外界的事情,一切都按照表面现象来解读,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延伸到别人的领域;
对自己,思考行为背后的目的动机,找到自己行为和现实情况不符的地方,和通常情况下自己的习惯是什么——就能发现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有问题的举动。
如果不知道如何分析,就去读心理学的书,会让你茅塞顿开。然后根据自己当下的状态来修正自己。
纸上学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但是心理学的书经常立竿见影,想清楚了就是清楚了,想不清楚就是自我折磨。
自我思想的厚障壁只有通过新奇的思路才能打开。
而且我保证,每一本书中你都能看到自己,然后点对点地解决问题。
(比如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被讨厌的勇气》,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这四本就能够解决绝大多数问题。)
但人们常见的想法是,不要看哲学心理学之类的书籍,别瞎想(避免过度内倾思考自我),无视掉然后去工作学习就好了。

但实际上人们的消极情绪往往并不是来自于分析自我,而是逃避自我。
恰恰是想去思考却想不清楚,才会内耗挣扎无助。
反复回忆起一些后悔的事情,自责又沮丧,幻想他人也会责备或者看轻自己。
想不清楚的原因是什么呢?
没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不是以自己为主体,而是以他人为主体——或者仅仅是自己对他人的幻想和期待为主体去支配自己的行为。
大多数人都是爱幻想和爱自己多过对方,并且带有展露优越感的欲望,并且行为为自己的需求而操纵。
无论是MBTI还是弗洛伊德或者阿德勒心理学,在他们的人格分析著作中都能抽取出这三样共性。
这三种共性的本质,那就是——所有的行为,无论利己还是涉他,全部来源于自我中心的思考和动机。

这种观念和幻觉构建的世界非常脆弱,所以人们才需要不断地解释,思考,合理化自己的期待。
解释不好,自我世界出现了裂缝,就会这样。
这是缺乏自我认知和明确目标的表现。
如果人们真的意识到自己有什么样的潜在需求会爆发出什么样不合理的行为,有什么样的倾向就会抑制什么样的积极行为,
如果能意识到,他们当时就会做出回应,而不是当时没有反应,事后反复纠结。
有了自我的基本点,分析出自己的性格,行为模式,有所畏惧和逃避的部分,就能开启正确的自我反思,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值得肯定的地方。
需要找回你正常的生活规律,正常的工作目标。但凡你的目标是坚定的,怎么可能被一句话,一件事,一个游戏给玩了。
由此产生的其他tips:
1.去和人们交谈以及解决现实问题
仍然疑惑的部分,就需要去向他人询问来获取真实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有关他人的问题通常都会令人疑惑,这是由信息不对称和人们的自我中心决定的。
平常的小分歧,小矛盾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给他们合理化。
如果明显感觉一个人的行为令人费解和难受, 就说明你已经为他解释过很多次但是这一次无法自洽了。
你就需要找到产生焦虑的那件事或者那个人去询问——得到否定或者拒绝或者闭门羹并不是天塌下来的表现。
你懂吗?就算是拒绝,对方表现的稀巴烂,谈崩了,凭人类天生的混淆视听、掩耳盗铃、避重就轻、闪烁其词的技术和爱自己这条原则,也很快就能把自己圆过来。
内耗只是有期待,在等待一个答案过程中的胡思乱想。
那个答案一锤定音的时候,问题就解决了。
2.工作学习中提高效率的细节操作
内耗者极有可能不能专心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因为一旦他沉浸了就不内耗了——哪怕是沉浸在一部非常非常悲伤的小说中,对他也是积极的。
即便这往往是人们逃避的一种表现,而且一般人会认为这种悲伤小说会让情况更糟。
但内耗的核心是过度思考,只要中断思考就会非常有帮助。
问题是,有很多转移注意力的东西,但完全会一边做别的事一边想,如何找回专注状态呢?
这其实是“玩不好也学不好”综合征。
人们在强迫性思考的背景下会普遍认为,玩乐是罪恶的,而只有学习、产生价值是唯一正确。

但是想休息的倾向会让人们折中,摆出工作学习的姿态而思想放松。
但那放松的时间又会在负面思考的内耗,对时间流逝的焦虑和对任务没有完成的担忧中过去。
又或是出于节省精力,害怕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减少大招频繁释放,寻找更省力的路的“聪明”,会让人们长久地观察而不是遍地开花地投入行动。
这种所谓的观察,就普遍地隐藏在每天的灰色时间里——那就是在任务进行了一会儿被中断了,回到了“学不好玩不好”综合症中去,发现又什么都没干。
所以,这种以工作学习策略而产生的思想而非行动,也是思想的干扰之一。
解决的方式是弹性和连贯性。
内耗的反思会中断行为,我就把念头找出来,划出它和现实在做的事情的边界,然后搁置;
手机的信息会打断一件事的持续,我就把手机放在其他房间;
把弹性和连贯分开。
在弹性(任务没完成的下限和专门的查看手机时间)去完成放松,
在连贯性中人为隔绝干扰。
只要有一条主线的人,就不会被干扰。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为什么在有些时刻——人们也会表现出异常的自律,迅速而高精度的决策、绝妙的灵感迸发呢?
因为这不是一种精英独有的性格,只是每个人伺机而动的武器,等待明确的目标去使用。
“不要排斥杂七杂八的事。讲的是生态,系统。单独的一棵树,一朵花,是很脆弱的,越是广袤的森林,生态越复杂,稳定性越好。杂事避免不了,自己心里要有底,然后不要让杂事影响主干,剩下的按需要调节就可以。”
以前白诗诗的这段话我记了很久,可惜后来再看,那篇文章被他删除了。
但我还是分享给大家,自引和引人。
一起加油,对抗迷雾与荆棘。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共勉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如果这篇文章为你带来了灵感或启发,就帮忙点个『赞』or『在看』吧,这对我非常重要,感谢!
end

点赞、在看是更好的鼓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