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王兴轰轰烈烈地宣布了那句耳熟能详的预言:“这是互联网十年最糟糕的年头,也是接下来十年最棒的起点。”
时光快进到刚刚开始的2024年,尽管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们表面上招兵买马似乎没有间断,但当谈及员工流失的数字时,众口难调,无不含糊其辞。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一波又一波被互联网行业“毕业”的声音,标志着行业已经从风风火火的增长期步入了零和博弈的存量时代。
记得那段黄金时代吗?
几乎每个人都被奋斗的理念洗脑,觉得自己能够跻身于大厂的高位,但实际上,能够真正做到的不足1%。
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迟早要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过是那99%中的一员。
这让我想起了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的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然而,生活不过是一场慢慢被锤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奢望逐渐消散,最终我们都将变得如同被锤过的牛。
在这场宏大的经济变革中,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当行业的浪潮退去,依赖烧钱生存的模式不复存在,企业被迫停止盲目扩张,“活下去”变成了比“求发展”更迫切的课题。
即使是大厂,也不得不紧缩腰带,希望能撑到春天的到来。
在这一系列剧烈的变动中,无数个体不幸被抛弃,面对现实的巨大落差,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对未来的焦虑和失落。
但也许,我们一直都生活在一个混乱失序的环境中,被时代的红利暂时带到了一个本不属于我们的高度。
当潮水涨起我们随之高飞,潮水退去我们寻找新的方向。
当我们去掉头顶的光环,放下内心的虚荣,重新审视在真实互联网大厂中的得与失,也许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生活和职业观。
追逐永不落幕的日落
在互联网的光辉稍逝之际,“挤进大厂”的梦想仍旧燃烧在无数年轻心中。
对许多人来说,大厂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里,不仅能享受到免费的美食、零食,还有那些让人心动的福利,比如额外的医疗保险,还有节日里那份特别的关怀。
更何况,人们相信大厂能为他们带来财富和成长的快车道。
在最好的年华里,用自己的汗水换取金钱,似乎是一种不错的交易。
新入职的员工满怀憧憬,以为这里是创新的沃土,自由的天堂,每个人都是那么独特而充满活力。
然而,现实往往不如人愿。
在这些光鲜亮丽的大厂里,个体依旧难逃人际关系的套路,变成了一个个冷漠、市侩、被工具化的齿轮。
大厂之所以先进,是因为它们将业务磨练成一条高效的产业链,员工成了这条链中的一环,仅需负责自己环节的工作,而真正的执行往往交给了供应商、外包或实习生。
每一次微小的创新或调整都必须在风险和合规性之间找到平衡。
“梦想造航母,现实拧螺丝。”
这种落差成了常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成为了一个精确的小螺丝。
如果不主动寻求进步,很容易就会在这个舒适的环境中沉睡过去。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离开大厂后难以适应外界,毕竟在大厂的生态里,能够独立贯穿项目始终的人才是稀缺的。
意识到自己的可替代性,再加上大厂在相同岗位上的“赛马”机制,使得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安全感中,内卷成为了不言而喻的现实。
加班和“996”是这里的日常,即使工作完成也会选择留下,只为在绿植的陪伴下,证明自己比同事更加勤奋,周报和方案总是拖到深夜才发送,这成了大厂“卷王”们的生存法则,也预示着这是一份看不见日落、较量耐力的职业。
追求价值的困境
在大厂工作,其实并非一片苦海。
事实上,那些以工作为中心,能屏蔽掉外界杂音的理性人士,往往更容易在事业上一帆风顺。
然而,对于那些感性的灵魂来说,除了职场上的成就与回报,他们更渴望在生活的真实体验中寻找宽广的生命意义,探索世界的多彩面貌。
但长期浸泡在大厂文化中,人们会变得极端追求稳定,几乎不敢承受任何风险;而一旦所有事情都要从价值回报角度出发考虑,便容易丧失对生活本身的感知与欣赏。
恐惧失去如此难得的职位,人们会感到休假成了一种奢侈,错过与朋友共度的时光;认为沉浸在小说或诗歌中是时间的浪费,而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书籍;觉得学习手冲咖啡等兴趣爱好无助于职业成长,便放弃了,转而投入到看似有投资回报的技能训练中……
人们开始只注重结果,忽略了过程中的乐趣与体验。
效率和结果至上成了默认的思维模式。
这就类似于现代年轻人喜欢在短视频平台快速“消费”电影和名著,仅仅是为了了解故事梗概和结局,完全忽视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深层意义。
可能只有在某一刻,不管是因为失去了工作,还是经历了生活的大起大落,内心深处的某根弦崩断,让之前不停运转的心灵机器停下来,我们才能深刻理解罗翔老师的话:
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需要刻意寻求意义,享受生活并非浪费,勤奋工作也不总是高尚的象征。人生,就是各种体验的集合。
大厂的价值主导思维模式,让人们在过于理性的人生路径上,错过了太多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时代的波澜与个人的航行
让人感到一丝哀愁的是,不论是曾经为了生计不得不奋斗,还是满怀热情地想要在大厂中大展拳脚,近年来,许多人未曾想到自己与大厂的分离竟会如此无奈。
可能对于那些经历过互联网黄金时期的人来说,很难承认所有成就不过是时代赠予的红利。
但如今,大概没几个人会否认,时代变迁有时会让人感到被遗落。
实际上,大厂的裁员决策往往不是人事部门独立作出的,而是在财务数据的指引下进行,业务支出被一一列出,裁员决策自然水到渠成。
在大厂里,有些中年人以为自己因为年资深、职位高、人脉广而安全,却不料因“性价比”不高而成为裁员名单上的优先选择。
裁员过程并非全然公正,人际关系的亲密度有时也会左右命运,而我们对此几乎无能为力。
离开大厂的时刻,既有释然也有梦想破灭的苦涩。
虽然临时的“N+1”安慰奖可以缓解失业的焦虑,但面对职场的激烈竞争,那份不安难以驱散。
那些曾轻视的职位,现在的门槛高达985/211;过去HR的热情邀请,如今变成冷淡的已读不回。
一面是与成千上万的新毕业生竞争体力和机会,一面是与无形的年龄界限抗争。
然而,这就是时代的力量,一草一木均受其影响。
对于互联网大厂的中年人来说,无论是辉煌还是落寞,都是时代留给我们的印记。
最佳的态度或许正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虽然短期内的挫折难以避免,但在逆境中亦可能找到新生的契机。
被裁之后的新世界
仔细想想,很多问题都归结于是否能够放手。
行业自有其盛衰周期,人生亦应富有多样性。
是要在焦虑中度过每一天,还是把握机会,利用“N+1”赋予的空档期去勇敢地尝试那些从未敢想象的生活道路,这一切的选择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些被裁的人,或许是第一批开始真正享受生活的人。
这并不是一句叛逆的口号,而是对于长期处于紧张和枯燥工作环境中的大厂员工来说,他们确实需要这样一段休息和恢复的时间。
实际上,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年龄成为求职的障碍。
每年都有新的毕业生面临就业的挑战,每年都有人在抱怨找工作的艰难,每个人的生命轨迹中总会有人建议你稳守现状,但同样,每年都有人在新的岗位上开启新篇章。
到了这个阶段,真正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究竟追求怎样的生活,希望在哪个领域深入发展。
毕竟,在年轻时我们总是在探索,在犯错,现在才是真正思考和实现理想生活的时机。
有时,离开那些高压的一线城市,可能会发现生活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
互联网行业本身就提供了灵活多变的工作模式,比如运营、编辑、设计、编程等工作,都可以实现远程工作。
当你再次欣赏到夕阳西下,感受到时光悠悠地流逝,你会意识到,那些没有每天奔波于办公室的人,其实也能拥有一段精彩的人生。
我是柯基,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关注我哦!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