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业出身
90年代开始户外探险活动
在他眼中
中国最好的探险地在西部
而西部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是大横断
“荒野中国”项目邀请68名顶级户外摄影师
耗时三年完成中国第一条国家步道横断天路的勘察
在这片地形极其复杂的区域推动荒野研究
立志为中国西部广大荒野作传
对他来说
一切未知的美丽
都来自勇敢者的一次次冒险
(点击视频,观看杨浪涛与大横断的故事)
探险家小传
杨浪涛
1995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学教育专业
1998年参加雅鲁藏布江1600公里漂流并徒步穿越大峡谷
2003年加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和新媒体副总编
策划组织多个大型选题的考察和制作
2015年开展“荒野中国”项目
2019年出版“荒野中国”系列图书《大横断·寻找川滇藏》并组织完成中国第一条国家步道横断天路的勘察
再探大横断
生于1971年的杨浪涛,已在探险活动领域活跃三十多年,参与过漂流、自行车、攀岩、登山、探洞等众多项目。
在校期间,他作为地理学会的会长成立了探险俱乐部,是当时全国高校里面最早的六个探险组织之一。
工作之后,因工作采访和探险爱好,他走遍全国和全球各地。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中国西部还有大量未知的优质景观还未被发掘,他去探索过二、三十次的横断山区便是代表之一。
2015年,杨浪涛作为召集人和统筹者,启动“荒野中国”项目,在中国川滇藏的大横断、喜马拉雅、大昆仑地区,展开为期5-6年的考察行动。
为防遗漏,他们在实地考察前将大横断网格化,划分成二十多个以雪山、湖泊、河流为中心的区域。
68位摄影师和撰稿人在三年中陆续前往83个地点,在大横断约1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探索未知的景观,涉及六条大江、七条山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为科学认知中国荒野提供了第一手图文资料。
横断山区每条“沟”的景观都不一样,经典徒步路线有二、三十条,一般是100-200公里,3-7天的行程。项目的初衷之一,便是将它们串联起来做一个报道,相当于国际上“国家步道”的概念。比如美国有三条3000-5000公里的长距离国家步道,每年约有8000万人在上面行走。若中国也建立类似的体系,那么可能将有三、四亿人参与进来。于是,横断天路勘察成为了大横断项目的任务之一。
“荒野中国”是一个公益性的项目,只负责参与横断天路勘察人员的基本差旅费。但让杨浪涛意外的是,招募志愿者之时,居然有四千多人报名。他们挑出约180人组成一个横断军团,分八段做考察,用三个多月勘察出约2230公里的具体线路。
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大横断项目与杨浪涛之前做过的一些约稿性质的报道不同,它有统一标准和整体规划,要求60%以上的报道要属于新景观、新发现,并安排摄影师去探访各自更熟悉的区域。虽然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立主题,但呈现出来的文章和图片的整体风格相对统一。
大横断项目以自然地理为底色,最基本特征就是发现。《大横断·寻找川滇藏》首次披露了许多重大地理发现,如中国第三大峡谷古米大峡谷、面积最大的高原丹霞阿色丹霞、海拔最高的天坑扎尕那天坑、党岭高山湖泊群等。
阿色丹霞
横断天路勘察要求参与者有丰富的户外经验,不仅要能写能拍,还得对道路的合理性有基本判断力,能熟练使用GPS或卫星软件打点做记录。因为这条路以后不仅是只存在于地图或卫星影像上的道路,还要实实在在地让后人去走。
杨浪涛透露,在这个项目之前,很多经典线路已经过长期实践被留存下来。他们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它们整合起来,并不是凭空想象。所以这条线路完成后,串联起了虎跳峡穿越、环贡嘎、稻城穿越、扎尕那穿越、雅拉穿越这些经典线路。人们可以今年先走其中一段,明后年有时间,再走另外一段,最终完成这整个2230公里。
古通冰川
牛背山
国家步道本土化
国家步道系统实际上是徒步路线的整合。国外的国家步道一般先规划线路,然后分段建设。比如贡嘎是目前最成熟的线路,每年大概有两万人去徒步,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和当地政府合作,先建一段示范线,为日后更多的整编、建设和维护提升可操作性和影响力。
在杨浪涛看来,步道的重要价值之一不是作为健身道,而是一种心灵与自然融合沟通的方式。它让人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帮更多人克服以前想象不到的困难,完成自己的徒步之旅。
边城马帮
国家步道系统进入中国以后,本土化改良是必然的。首先,国外的步道没有多少设施和营地,在中国可能会建一些供水供电的小木屋,甚至小卖部;第二,中国的国家步道也许会有向导、马帮、背夫;第三,国外的国家步道系统更多地由民间组织主导,而在中国,地方政府可能会投入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安保系统和环保系统,让当地人参与维护国家步道系统,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脱贫致富。
杨浪涛称,在他们之前,我国相关部门做过类似的工作,但由于部门或地域限制,只能做一些局部的东西,无法跟实践接轨。而民间组织不受这些限制,所有的规划和勘察也都来自步道使用者最真实的体会。永远都有人走的步道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不是空中楼阁。
中国长距离步道规划示意图
根据中国的山脉走向,他们规划了一个大十字国家步道系统。这两条东西、南北走向的步道,在中国形成一个跨越自然带、高海拔和人文景观丰富的大十字。
中国最好的徒步路线在什么地方?是怎么规划的?有了国家步道系统,无论你朋友圈大小、平时积累多少,都没有关系,只需翻翻书或者上网搜索,接触到国家步道系统,就能得到标准的高价值参考信息。
荒野给予文明养料
杨浪涛认为,人们走向荒野,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螺旋式的上升和互动,不需要刻意引导。在这方面,中国和美国一样,位列全球六大巨型荒野国家,经济大发展破坏了环境,人们在高强度的城市工作中渴望回归自然。现在倡导建立国家步道系统,也是需求所在。
荒野和文明是一个此消彼长的系统,有荒野的地方就没有文明,有文明的地方就没有荒野。如果文明的发展把荒野都消灭了,同时也会失去文明的原材料和最后的栖息地,使整个文明系统崩溃。
杨浪涛出席大横断项目发布会暨“荒野中国”启动仪式
在中国探险协会【牛人】节目的采访中,杨浪涛还谈到对探险的理解。在他看来,探险的本质就是发现。就像《大横断》书中的基本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以全人类的眼光去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东西,或者更加深刻地探索别人发现的东西,这就是探险。
【中国探险协会-牛人节目】已记录和见证顶尖探险家100余位,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点击名字,即可观看牛人探险访谈实录:
超级小包总 谌良仲 陈婷 陈勇
高清 甘玮 顾伯健 何亦红
虎姣佼 侯志立 吉姆·罗杰斯 贾大胖
雷殿生 李必金 李鹤 李龙
刘洋 刘继元 刘团玺 路璐
墨墨 梅西 曲贵斌 孙维宁
薯条 单麟 孙虹 铁丐 王磊
王丽萍 汪湛 温旭 小赛
严江征 杨光 张长义 赵怀东
赵湘杰 张静葳 周芳 孜孜
(名单以姓氏字母为序,链接持续增加中)
更多探险牛人访谈,
在腾讯视频【牛人】专辑完整观看。
节目录制可联系微信txly2018,注明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