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赛神仙”
上期说到,在古罗马最辉煌的年代,罗马城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因此,最富裕的人都住进了这里,他们遥领广阔的土地,并在城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不过,这样的富人毕竟不多,城里大部分其实都是平民,而他们则完全没有土地,那他们靠什么生活呢?
1、全能“小达人”
按常理推想,作为一个大城市,那一定有着复杂的社会分工,三百六十行,行行也不能少,因此,就业应该不成问题。
但这是现代人的错觉,在工业革命之前,任何大帝国都是农业文明,古罗马当然不会例外,因此,只有土地能吸纳庞大的劳动力。
至于工业,古代与现代是大不一样的。
一提起现代工业,我们的第一印象自然是工厂,工人们在工厂里分工合作,流水作业,一派忙碌景象。
但古罗马可没有这样的工厂,可以说,除了采矿业以外,罗马的工业产品都是由家庭生产的,每个农夫都是高超的手艺人,他们会砍树造房、榨油磨粮、烧瓦编席……总之,市场上能见到的商品,都是普通家庭生产的。
于是,我们自然会想到,这些农民离开土地,住到罗马城里,是不是就能凭借手艺养活自己了呢?
2、工业vs手工业
并不能。
罗马城里确实有很多店铺,比如,人们一般不会在家里烤面包,而是会到面包铺买面包。但这样的店铺可算不上工业,顶多算手工业,而它们显然无法吸纳太多劳力。
可难道不会有聪明的富豪雇佣这些廉价的手艺人,再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劳动,形成原始的工厂吗?
不可能。
如果大家细心品味这些人的手艺就会发现,他们所依赖的原料都是农产品,而农产品不易保存,容易损耗,再加上交通工具落后,因此,在原料产地就地加工,肯定比运到城里集中加工更划算。
这样一来,即便有人建了工厂,也没有任何成本优势,难以维系。
而更重要的是,现代工厂的核心并不是工人集中劳作,而是采用化石燃料做能源。上万人的工厂里,驱动生产的并非人力,也不是畜力,而是煤炭石油,或者由它们生产的电力。
这才是现代工业的“灵魂”,否则,就算把人聚集起来劳动也不会形成工业革命,就算发明流水线也没用,因为它也不能替代化石能源的作用。
于是,我们回到开篇的问题:到了帝国时代,罗马城住了这么多人,他们既没有土地,也不能全都靠手艺养活自己,那他们咋活呢?
3、“游手好闲”
答案是:靠救济。
说的再直接点儿,罗马城为他们免费发粮。
其实,这个政策在共和国后期就已经有苗头了,最开始,方法还算温和,那就是由政府牵头,售卖公粮,而公粮价格会低于市价。
不过,到了共和国末期,平民势力大增,政客们为了讨好这些选民,便争相用政策贿赂他们,于是最后干脆就免费发粮了。
到了恺撒的时代,领救济粮的规模一度达到了30万人,几乎等于整个罗马城的人口,虽说后来恺撒彻查了人口,限制了领救济粮的资格,但到了屋大维时代,这个人数还是稳定在了20万人,规模依然不小。
这意味着,整个罗马城的平民肯定是不愁吃了。
不仅不愁吃,罗马城还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活动,有戏剧、赛马,以及大家最喜欢的角斗比赛。
可以说,这些人一天除了吃就是玩,虽然没什么钱,但却赛过活神仙。
但问题是,罗马为什么要养着这几十万的“懒汉”呢?
因为他们是——公民。
罗马与希腊一样,都实行广场政治,大家要聚到一起,参政议政、选举决策。
既然是搞群体政治,那自然要有人参与,而这些人就被称为“公民”,他们都是生活在罗马城的市民。
因此,这些“懒汉”并非什么都不干,相反,他们还是罗马真正的主人,是罗马政治的主体。
可问题是,把国家大政交给这些不事生产、没有文化、又只知享乐的无业游民,这不是儿戏吗?
4、“白吃白喝”
的确,到了共和国末年,罗马的政治确实成了儿戏,但一开始显然不是这样的。
原因是,过去罗马城并不大,人口也不多,所以是城乡一体的,周边的农庄很近,大家只需要到市中心的高地上聚会就行,因此,城里住的还都是农民,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足以养活自己。
而大家生于斯长于斯,因此,这时候搞议会政治,就像是村里搞个“村委会”,讨论的都是土地怎么划分,盖个祠堂谁来出钱、谁来出力,打仗了每家派几个人出征……
可以想见,这时候大家是不敢胡来的,否则损害的就是切身利益了。
而到了共和国末年,政治就完全变味儿了,因为此时平民已经不再生产劳动了,所以政治所要分配的资源,就不是他们创造的了。
这样一来,无论怎么搞,也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为那些原本也不是他们的嘛,所以怎么分他们都不吃亏。
于是,大家一定会极力为自己捞好处,因为不捞白不捞嘛。并且捞多了也没事儿,也不会损害其他公民的利益,因为这些东西也不是那些人创造的,所以也不会和你拼命。
至于捞多捞少,那就各凭本事吧,而这就是共和国末年,罗马政治混乱的原因。
但这很自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这些资源不是公民创造的,那凭什么由他们来分配,来享受呢?
进而我们要追问:要想分配,前提是要有得分呀?可如果谁也不生产,那这些资源是哪儿来的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