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 | 权力的“流动”


关键字:共和的终结
上期说到,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突然遇刺,这让罗马陷入了一片混乱,敌我双方都没有做好准备,来应对恺撒死后的乱局。
讽刺的是,恺撒对自己的死好像早有预感,所以曾写下遗嘱,规划了他死后,罗马该何去何从。
而这封遗嘱也确实起到了乾坤定音的作用,为罗马的转型定下了基调,以至于连恺撒的老对手西塞罗都感慨:“早知如此,何必杀恺撒。”
那恺撒到底做了怎样的安排呢?
1、安抚人心
我们先看一下当时的局势。
恺撒被极端保守的贵族暗杀后,罗马民众群情激奋,要严惩杀人凶手,由此可见,贵族们虽然杀了恺撒,但却早已失去了民心。
贵族们向民众解释说,恺撒要当皇帝,杀掉恺撒是为了解放罗马。但民众根本不买账,这可把他们吓坏了,于是都躲在神庙里,并派重兵把守大门。
这种对峙持续了两天,眼看着罗马就要失控,无奈之下,他们还得请恺撒的手下出来平息局势。
而此时,恺撒的手下们也吓坏了。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带头大哥被杀了嘛,大伙儿群龙无首,自然都躲了起来。
据说恺撒的心腹安东尼还化妆成了奴隶,逃出了罗马城。等发现敌人没有后手,而且民众也是站在自己一边时,这才重新活跃起来。
这时候,贵族们被逼无奈,只好去找安东尼,请他出面平息局势,而安东尼则去恺撒家里,找到了恺撒的遗嘱,并把它公布了出来。
恺撒在遗嘱里交代,要把自己的花园捐献出来,作为公共花园,并赠送给每个罗马公民300塞斯特斯银币。

民众一听高兴坏了,于是忘记了愤怒,并在一片哀悼中,为恺撒举行了公葬。
不过,民众的情绪虽然被安抚下去了,但罗马的政局还是没有着落,不过别担心,恺撒的遗嘱里也有安排。
2、改弦更张
恺撒没有儿子,于是,他指定了一个叫屋大维的人做继承人。
读到这里,我想大家心里一定积攒了一堆疑问:安东尼是谁、屋大维又是谁、恺撒凭什么指定继承人……
别着急,接下来几期,我会一一交代清楚。
我们先说恺撒指定继承人这件事。
这在罗马是前所未有的。
罗马是共和国,而所谓“共和”,就是大家共同协商,和和气气的解决问题,不能只由一个人说的算。
因此,罗马自公元前509年实行共和制起,官员就都是由人民议会选举的,是大家都认可的,而非谁指定的。
指定继承人是帝制的做法,现在恺撒在遗嘱里指定了继承人,就相当于废除了共和制,那元老院能认可吗,罗马人民能认可吗?
3、名可名、非常名
之所以要问元老院和罗马人民的意见,是因为罗马共和国的全名就叫“元老院与罗马人民”,简称SPQR。
其中,元老院代表贵族的利益,人民议会代表民众的利益。他们不认可,那恺撒的遗嘱就无效,他指定的继承人也就不合法。
不过这显然是矛盾的,因为恺撒都指定继承人了,就说明他已经像君王那样去做了,既然如此,那怎么还需要别人的认可呢?
其实,共和制也好,帝制也罢,这些都是后人的称谓,是政治学为了研究方便,自己定义出来的名称,而古代可从没有这些叫法。
虽说这种划分很清晰,但也会让人陷入刻板印象,仿佛只有宣布罗马是帝国,恺撒才能做帝王一样。
可现实政治却是相反的,是恺撒做了帝王该做的事儿,我们才说罗马成为了帝国。这就好比,即便鸟儿不懂空气动力学也会飞,是一个道理。
实际上,罗马到底是共和制还是帝制,得看当时人们做了什么,而不是听后来的学者说了什么。
罗马也从未说自己是共和制,或是帝制,而是一直称呼自己为SPQR,也就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即便后来屋大维继承了恺撒的位置,他也没有称自己为皇帝,而是称自己为“第一公民”。
因此,尽管罗马历史可以粗略的分为王政、共和、帝国三个阶段,但我相信,各位读者一路看下来,就能体会到,罗马的权力结构一直是流动的,没有这么刻板。
那恺撒死后,罗马的权力流动到哪儿了呢?
4、蹊跷的继承
是在贵族元老院手上吗?
没有。
因为贵族早就没落了,否则他们也不会狗急跳墙,做出谋杀恺撒的举动。而且,贵族们害死恺撒,民众恨不得生吞活剥了他们,他们自然也就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
那这么说是在人民手上喽?
也不是。
因为人民要想行使权力,就得靠投票选举,但恺撒却指定了继承人,这说明权力也不在人民手里。
那就是在恺撒指定的继承人,也就是屋大维手里啦?

按说应该在他手里,但问题是,屋大维不是恺撒的儿子,甚至都是不是他的孙子,而是恺撒外甥女的儿子,这种血缘都就有点儿远了,要是放在中国,都快出五服了。
既然血缘这么远,那怎么还能做继承人呢?
5、养子的“逆袭”
这确实令人尴尬,但没办法,谁让恺撒没有儿子呢。
不过,权力交接可是大事儿,想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也是因为没有儿孙,所以死后,庞大的马其顿王国便分崩离析了。
如今罗马与马其顿一样,疆域庞大;而恺撒也与亚历山大相似,没有子嗣。
如果权力交接出现问题,那罗马很可能像马其顿一样,立刻陷入内战而四分五裂,最后如烟花般,消散在历史长河中。
因此,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那真是为罗马捏了把汗呀。
不过,好在他们有一套领养制度,可以靠收养继子来解决这个问题。
领养其实并不新鲜,中国人也有“过继”的习俗,为的是让家族薪火相继。
这一点罗马也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罗马的养子,继承的可不仅仅是香火,更是庞大的政治资源。
以前文章说过,罗马是父权社会的顶峰,家主既要代表家族参与国家管理,又要代表国家管理家族成员,因此,其继承人就十分重要,必须精心培养。
这样一来,罗马贵族就会自发的“计划生育”,否则庞大的养育费用就等于是自杀,所以门阀大族的孩子一般不会超过3个。
不过,古代婴儿夭折率很高,3个孩子都夭折也不稀奇,因此,他们才不得不采取领养制度。只不过,一开始只是救急,没想到后来却成了重要的继承制度。
这也不难理解,就像《红楼梦》里说的“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纨绔子弟养尊处优,不成器是在所难免的。而养子却像条“鲶鱼”,能激活整个继承系统,因此后来反倒成了主流继承方式。
不过,恺撒死时,屋大维还不到19岁,还没有进入政坛,而且恺撒南征北战,也没有时间培养他,那他能接住恺撒留下的政治遗产吗?
下期,我们接着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