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共和国的“浪花”


关键字:罗马内战
上期说到,公元前49年,恺撒与庞培爆发内战,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庞培,竟然一枪不放,就携大军撤出了罗马城。
他的如意算盘是,先扼守住海外的粮食产区,然后用罗马城庞大的人口拖垮恺撒的补给。
但随着庞培接连丢了西班牙和西西里岛这两大粮食产区后,这些旁门左道便宣告破产了,看来军事较量还是得靠真刀真枪呀。
那两人的对决到底鹿死谁手呢?
1、一锤定音
此时庞培已经带兵来到了希腊,并准备在这里与恺撒决一死战。
当时已是冬天,庞培在亚得里亚海布下了重兵。

而恺撒准备仓促,也没有多少船只,但他还是选择勉强跨海登陆,结果在都拉基乌姆海港遭遇失败。
都拉基乌姆距离意大利很近,位置在今天的阿尔巴尼亚,而在古代,它属于希腊世界。

庞培之所以去希腊,是因为他曾带兵平定了爱琴海的海盗,这是他职业生涯的巅峰,所以他在希腊是有雄厚基础的。
不过很可惜,庞培并没有乘胜追击,彻底击溃败兵,结果恺撒援军到达后,重新集结了部队。此后,恺撒逐渐派军登陆希腊与庞培对峙,双方拉锯长达半年。
公元前48年8月9日,双方在法萨卢斯展开决战,这里位于希腊中部的平原上。

此时庞培依然占据着主动,他有步兵3.8万人,另外还有7000名骑兵;恺撒一方则只有2.2万名步兵,比庞培要少,而骑兵更少,只有1000人。
不过,恺撒的部队是从高卢带回来的,久经战阵,而庞培的部队缺乏训练,更没有大战经验。
最后,庞培几乎全军覆没,仅以身免,他甚至将袖标撕下来,才混在乱军中逃走。
这是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此后就再也无人能与恺撒抗衡了。而庞培虽然乘船逃向了埃及,但也很快被杀,罗马内战便宣告结束了。
庞培并非酒囊饭袋,事实上,他的一生充满了高光时刻。
罗马在亚洲的领土基本都是他打下来的,而且,他还肃清了地中海的海盗,保障了罗马世界的贸易活动。
它们中哪一项拿出来,都不逊于恺撒在高卢的成绩,尤其是清剿海盗的行动,对罗马控制地中海,建立统一的市场至关重要。
既然庞培也堪称是雄才大略,那为何在对战恺撒时,却仿佛换了一个人,根本就不入流呢?
2、“猪队友”
我们先看看他们背后支持的力量,恺撒背后的力量是激进的民主派,而庞培的背后则是保守的寡头派。
从事后结果看,庞培应该是被保守派拖了后腿,因为就在他与恺撒决战之前,西塞罗曾来到过庞培的军营,当他看到庞培军队的奢侈后惊诧不已:
菜肴是用银盘装的,帐篷是用毛毯做的,连营地都要用花环装饰……
西塞罗说:“除了庞培本人以外,庞培一伙人都贪得无厌。他们的口气凶恶残暴,我很难想象在他们胜利的背后不会暗藏恐怖的气氛。”
可见,庞培这次恐怕真的是上了贼船,被这帮“猪队友”给害了,但问题是,庞培一个人的失败,真的能决定历史的走向吗?
如果我们跳出罗马蝇营狗苟的政治纷争就会发现,罗马虽然内斗不断,但疆域却在不断扩大。
按说“攘外必先安内”,但罗马自身如此不稳定,为什么还能开疆拓土呢?
要知道,到了恺撒的时代,整个地中海都成了罗马的“内湖”,只有东南角的埃及是个缺口,但他们也已经是罗马的附庸国了。

你看,罗马内部的混乱与外部的成长,是不是一对儿鲜明的反差。
那罗马为什么能在“混乱”中成长呢?
3、浪潮效应
我们当然能总结出一堆理由,比如,他们有独特的政治制度,有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尚武的精神气质……
可其中没有任何一条是罗马独有的。
比如,迦太基也实行过共和制,希腊也有海洋贸易优势,马其顿的铁蹄也所向披靡……
当然,如果将所有条件都综合到一起,那罗马肯定是独特的,但这毫无意义。这就好比说,任何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那又能怎么样呢?大部分人不都还是泯然众人吗?
因此,一个人成不成功,不取决于他是否独特,因为人人都是独特的。而这个道理对一个文明也适用,因为任何文明也都是独特的,所以罗马的成功并不能归结于其独特性。
那罗马为什么会成为“罗马”呢?
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了沙滩上。
实际上,在罗马之前,地中海周边的国家就一直在走“罗马”之路。
早年,波斯帝国就来势汹汹,可惜被希腊挡住了。
后来,希腊称霸爱琴海,但却被马其顿取代了。
再后来,马其顿已经做到“罗马”了,只可惜它没能坚持住。
最后,迦太基最像罗马,但他却输给了真正的罗马。
可见,在地中海这块“大磁石”周边,早已是波涛汹涌,此起彼伏了,而罗马也不过是众多浪花的一朵,只不过他最终坚持了下来,开花结果了而已。
可为什么罗马能够瓜熟蒂落呢?或者说,罗马真正的力量来自哪里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