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古代殖民
上期说到,罗马在意大利实行殖民统治 ,除了罗马城以外,意大利半岛上的其他城市都是他的殖民地。
但对半岛之外的飞地,比如西班牙和迦太基,罗马人能不能也照猫画虎,实行殖民统治呢?
1、最小社会单元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什么是殖民。
殖民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前的拓殖活动,而进入现代社会后就不再殖民了,而是移民。
移民与殖民的区别在于:移民要遵守当地人的法律,等于是加入到当地;而殖民正相反,是当地人要遵循殖民者的法律,等于是占领了当地。
那为何早期社会可以殖民,而现代社会却只能移民了呢?
我们可以从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来看这个问题。
现代社会的最小单元是个人,个人就像螺丝钉,是个“标准件”,而社会就像一部大机器。
虽说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机器,但他们使用的零件是相通的,而个人作为螺丝钉,只要放对位置,那放在什么机器上都行。
而古代社会就不同了,古代别说是个人了,甚至连家庭都不能作为最小的社会单元,最小单元得是整个家族。
因为相比于现代,古代社会是一件“工艺品”,每个零件都是手工打磨的,不能通用。
这样一来,不同的国家就是不同的工艺品,而这个作品上的零件,当然就不能放在其他作品上了。
那这有什么影响呢?
2、两类殖民
会影响人口的流动性。
工艺品上的零件拆下来就废了,只能整体搬走,因此,古代人口流动不能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要拖家带口。
而且,两件不同的工艺品也无法拼接,只能替换,因此,人口流动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殖民,至少在初期只能如此。
不过,就算是殖民,也是千差万别。
最典型的一类是希腊的殖民者,他们会远渡重洋,到海外开拓殖民地。
虽说初期也会以武力开道,但他们不是要占领这里,而是要设立补给站,方便在远洋贸易时,能得到补给。
而采取这种策略的可不止希腊,腓尼基人也是这样殖民的,其最成功的殖民地就是迦太基,而且迦太基还后来居上,实力远超母邦。
还有一类殖民者是罗马人。
他们不会跑那么远建立殖民地,而是会在自家附近建,因此,这种殖民地肯定不是为了做生意。
因为贸易讲究的是互通有无,距离越远,资源差异越大,才越有交换价值,如果离得太近,你有的我也有,那换不换就没多大意思了。
既然不是为了贸易,那罗马人为什么还要建殖民地呢?
3、刻板印象
为了建立军事据点。
以前文章说过,公元前390年,罗马城被高卢人攻破,并被付之一炬。
战后,罗马人痛定思痛,决心扩大防线,御敌于外,于是,他们才走上了军事扩张的道路。
这种说法当然没错,但这会给我们一种刻板印象,仿佛罗马人都是群不思进取的人,只有被打疼了,才知道改革变通。
可这明显说不通。
古罗马从公元前753年建立,几乎年年打仗。
而且,他们本来就是以武立国的,不可能没想过扩张政策,至少他们打赢一场仗后,就顺势占领该城,这总行吧?
要是这样日积月累,那罗马绝不会仅限于罗马城那一亩三分地儿,可直到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攻破罗马城,罗马人都没有扩张。
这可是将近400年的时间呀,他们为什么就没能扩张呢?
4、鞭长莫及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回到上期的话题,也就是罗马的“父权制”了。
上期说到,罗马是贵族主政,贵族通过元老院控制罗马,而整个元老院只有300个席位,每名元老都代表一个家族。
由于元老院的席位不能增加,因此,必须控制家族的数量,于是,他们实行了一种特殊制度——不分家的“父权制”。
这样一来,罗马的家族数就不会增长过快,而一家之主也同时获得了双重身份:
一是作为元老,参与治理国家;
二是作为家主,替国家管理家庭。
咱们先不说治理国家,单说管理家庭。
根据人口调查数据,公元前234年,也就是前两次布匿战争之间的和平时期,罗马城有27万人。
这基本就是古代城邦的极限了,希腊雅典巅峰时也不过30万人,城市半径不超过25公里,再大,人们就无法徒步往返于市区与城边了。
这一点对古希腊和古罗马都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都施行广场政治,公民要定期到市中心集会,参政议政。
我们“粗暴的”划分一下,元老院不是有300个席位吗?
假设全罗马就只有这300个家族,那么平均每个家族就是900人。当然,全国肯定不止这300家,但剩也要依附于这些贵族。
就算去掉那些人,大家族直接管理的人口也肯定超过百人了。也就是说,一家之长要管理超过百人的团队。
先不说他有没有这样的管理水平,就算有,家庭成员也必须生活在一起,否则管理水平再高,也是鞭长莫及。
因此,罗马人不能轻易殖民,否则父权体制就难以维系了。
但前面说了,公元前390年是个转折,罗马人想御敌于外,别让敌人再轻易打到家门口,而这就得在周边殖民。
那他们要怎样管理殖民地,怎样化解异地管理的难题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