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扎马会战
上期说到,迦太基人雇佣的骑兵都来自旁边的努米底亚。
可偏偏在与罗马对阵,战争最吃紧时,迦太基人却自毁长城,亲手葬送了与邻居努米底亚的关系。
而罗马人在努米底亚人的帮助下,轻松在迦太基港口登陆,那接下来,迦太基要怎样应对呢?
1、“困兽之斗”
没办法,他们只能召回汉尼拔。
此时汉尼拔还在意大利半岛上征战,不过,在坎尼大捷后,他却反倒陷入了困境。
让我们先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率部翻越阿尔卑斯山,侵入到意大利本土,并连战连胜。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16年,汉尼拔与罗马军在坎尼爆发大战,汉尼拔大胜,歼灭敌军7万人,而自己却只伤亡1万多人。
此战过后,罗马人只能再次贯彻“费边主义”,不再与汉尼拔正面战斗,而是尾随他们,谁帮汉尼拔,他们就报复谁。
同时,罗马人也积极开拓第二战场,他们首先拔除了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据点,之后又反攻到北非迦太基的本土。
可以说,罗马人的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从公元前216年坎尼大捷,到公元前203汉尼拔被迫撤离意大利,回迦太基救国,这10多年间,汉尼拔在意大利毫无建树。
这是因为只要罗马人不与他正面对决,汉尼拔就失去了目标。
他不可能打下某座城池,然后长期占据,因为这里是罗马人的地盘儿,周边都是人家的盟友。
而自己的部队都是从西班牙带过来的,打一仗少一点儿,兵力得不到补充。
更何况庞大的军队人吃马喂,耗费极大,所以他们越是攻城略地,就越像是在打劫,而不是战争。
这样一来,汉尼拔的军队不仅没有击垮罗马人,后来连钳制作用都失去了,因此,召汉尼拔回国驰援也就理所应当了。
那汉尼拔能力挽狂澜,救迦太基于水火吗?
2、优势逆转
公元前202年10月19日,双方在北非扎马平原遭遇。
迦太基的主帅自然是汉尼拔,而罗马的主帅则是大西庇阿。
上期说过,大西庇曾挺身而出,在罗马最危急的时刻,率军挺进西班牙,开辟了重要的第二战场。
那这次扎马会战,大西庇阿能有所斩获吗?
让我们先看看双方的兵力对比。
汉尼拔这边有步兵5万8千人,而大西庇阿这边的步兵只有3万8千人。
要知道,上次汉尼拔的人数只有罗马人的一半,都能以少胜多,而这次人数比对手还多,那不是稳操胜券了吗?
这可未必。
上次汉尼拔成功的关键,是用步兵在正面拖住对手,然后骑兵绕到背后夹击,那这次他能重复这种战术吗?
不能了。
首先,上次罗马人战败后,认真总结了经验,这次自然有所防范,不会轻易上当。
更重要的是,上次之所以能夹击对手,是因为汉尼拔有骑兵优势,而且,骑兵数量是罗马人的3倍!
他们是先击溃了对手骑兵,然后利用骑兵的高机动性,回身再冲击敌方步兵后背,从而在心理上压垮了对手。
但这次不同,这回罗马人也深深领悟到了骑兵的威力。
所以大西庇阿占领西班牙后,并没有冒进,而是用两年时间,也训练了一支骑兵,之后才反攻迦太基老巢。
于是,在坎尼会战时,大西庇阿的骑兵达到了8千7百人,而汉尼拔的骑兵只有6千人,比对手还少,所以没法儿故技重施了。
那用什么战术好呢?
3、尘埃落定
虽然没了骑兵优势,但这次,汉尼拔有80头战象。
实际上,在攻打意大利时,汉尼拔也带了战象。
可翻越阿尔卑斯山时,损失了一半,翻越亚平宁山后,又损失了另一半,所以到坎尼会战时,早就一头不剩了。
但这次不同,汉尼拔可以好好儿发挥战象的作用了。
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一力胜十会”,用战象在前面开道,冲垮敌阵,然后步兵尾随,清扫战场。
这有点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象就像是坦克,在前面开路,然后步兵跟进,占领战场。
不过,大西庇阿早就想好了对策,他把士兵分成了小分队,每个小队之间留有空隙,然后再把前后小队对齐。
于是,当大象冲过来时,小队之间就能让出一个通道,让大象从通道穿过,这样就化解了首轮大象的冲锋。
躲过了战象冲锋后,双方便开始短兵相接,战斗打得难解难分。
而双方步兵纠缠在一起后,就要看谁的骑兵能率先胜出,好回身驰援步兵了。
大西庇阿的骑兵由于人数占优,再加上有努米底亚骑兵的加盟,最终击败了汉尼拔的骑兵,回身加入了战局。
最终,罗马人取得了扎马会战的胜利,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
4、结语
此战迦太基人战死2万人,另有2万人被俘,而罗马人却只损失了2千人,这样的战损比恰似坎尼会战的翻版。
之后,迦太基割地赔款,解除武装,彻底成为罗马的附庸。
至此,迦太基退出了历史舞台,虽说他还没有被灭国,但已是罗马的囊中之物,任罗马人予取予求了。
同时,罗马战胜迦太基后,在地中海西边就建立了新的霸权,历史也进入了新篇章。
不过,在翻开新的一页前,我想大家一定更关心两位英雄,也就是汉尼拔和大西庇阿的结局。
下期,我们就看看两位英雄的后半生,并为属于他们的时代画上句点。